大趨勢信號出現!疫情風暴後,中國城市格局必將被重塑

2020-02-14     大鬍子說房

樓下:麻煩樓上的朋友不要跳繩了,我家孩子在上直播課。


樓上:不好意思,我家孩子在上體育課。。。


武漢封城已經20多天,全國人民也閉關在家不少時日,許多屋子裡發生的趣事,讓人們在沉重的疫情陰霾之下,多了幾分歡樂。


偶爾去陽台曬曬太陽,隨時在客廳做做室內運動,在家的日子,也沒有那麼壓抑。


但在香港,你也許就不這麼想了。


這是香港網友回港隔離期間,往窗外拍的一張照片。


密密麻麻布滿樓宇,陽光只能通過一條窄窄的夾縫射入窗台,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居家隔離,你的心情會舒暢嗎?


今天,城市的發展無比迅速,人們在湧入城市、提高收入的同時,也將自己置身於狹小的居住空間當中,降低了生活質量。


城市雖好,但其帶來的住宅擁擠問題、環境問題、交通問題、房價物價過高等大城市病,我們同樣不能忽略。


不僅如此,在這次疫情之下,我們又重新審視了人口密度高帶來的流行病快速傳播風險,使之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之一。


可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集中發展大城市的思路從未改變,我國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主觀意願仍在持續,城市的利大於弊也被各種研究與實踐多番論證。在大背景不變的情況下,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降低「大城市病」帶來的風險與問題呢?


其實,這些早已在人類現代城市100多年的發展史中屢次被討論與規劃,國際上無論是紐約、巴黎還是東京,都經歷過城市人口過載帶來的困擾。最後,他們的解決方式似乎都非常相似,那就是


---都市圈


都市圈一定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早在1917年,底特律市就已經出現了地價高漲,土地效率低的現象,機智的亨利福特果斷將他的汽車公司總部遷到附近的迪爾伯恩市,這樣既能享受城市的經濟效應,又降低了土地和人力的成本。


馬上迪爾伯恩市就迎來了一波快速的發展,也就此慢慢形成了底特律大都會區(都市圈)。


100年後,華為因為深圳地價過高等原因,將自己深圳的總部搬遷至東莞松山湖。可以預見的是,若干年後,以深圳、香港和廣州為核心城市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一步步初顯他的雛形。


試想如果早年在松山湖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物業,一定分享了不少企業搬遷帶來的城市發展紅利。


與我國國情更為相似的日本,有著同樣的歷史路徑。


我們在搞「大躍進」的50年代,日本政府就已經提出《第一次首都圈建設規劃》,以東京為核心,大力發展首都圈。


然而,東京的人口聚集和產業規模超預期的增長!隨後幾十年不斷出現交通堵塞、基礎設施不足、居住環境惡化等大城市負面效應。東京大學的八代達夫教授就曾經把東京80末經濟危機歸因於過度集中。


於是,其首都圈的規劃便在隨之不停地修改、完善。


1986 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第四次首都圈建設規劃》,第一次對周邊核心城市的發展布局與功能定位進行部署,明確各核心城市的經濟職能,將產業和人口疏導到東京周圍的衛星城。


中國現在的都市圈發展,尚且處於起步階段,2019年初才正式被寫入文件。中國仍處在全國人口向核心都市圈聚集,都市圈產業向衛星城市擴散的進程,遠沒有落實圈內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也沒有形成成熟的都市圈形態。


目前,如《意見》所述,交通一體化水平低,分工不夠是現階段中國都市圈的現狀,未來朝著這些問題去解決與改善,一定是城市格局優化的大趨勢。


我們經常以自己的地鐵長度引以為豪,動輒世界最長冠絕全球,但是我們地鐵的密度和都市圈之間的軌道交通連接都還尚未成熟。


一方面是我國的體量比較大,建設周期較長;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喜歡在地下搞事情,地上的軌道交通其實並不發達。


東京的軌道交通總長度超過2500公里,超過北京(678公里)和上海(705公里)的總和。當然,這裡的東京是指包括「一都三縣」的東京圈,與北京市和上海市比較有失公允,但其軌交發達程度,顯然是高於我國任何一個都市圈的。


(東京發達的地面軌道交通)


現階段,在中國,住燕郊去國貿上班,住嘉善去浦東上班,還有住惠州去福田上班,都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但等到我們的都市圈慢慢成型,城市間的軌道交通融為一體,人口的居住處會慢慢往周圍城市遷移,產業也會隨之搬遷和擴散,最終發展成國際上成熟的都市圈形態,乘軌道交通跨城市上下班,將不為一個難題。


東京圈晝夜人口分布圖,夜間人口往外圍擴散:

(來源於東京統計局)


綜上所述,都市圈形態是國際上已有數個成功案例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平衡人口集中和過度聚集下的最優策略,中國未來一定會堅定不移地朝這個方向努力發展,尤其這次疫情給我們呈現的大城市負面效應,及時有效地疏解中心城市壓力已經成為當下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那麼,回歸到房產層面,都市圈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置業啟示呢?


都市圈背景下的房產投資機遇


如果疫情發生在香港或新加坡,由於人口過度集中,爆發起來可能更難以想像。


就像03年非典香港的1755例,占到了內地的三分之一。


當然,這裡是先暫且拋開管理能力,僅僅從人口的維度來說,因為這次武漢暴露出來的公共衛生事件處理能力,實在是不必多說。只能期待「大換血」後,會更好吧。


如果有條件的話,早期以香港或新加坡為核心,建立都市圈,都可能成為全宇宙的經濟中心,但可惜囿於文化差異、制度差異和國籍壁壘等因素,這兩個城市,都難以和周邊城市融為一體,做到都市圈的形態。以至於上世紀末,世界的經濟中心在倫敦圈、東京圈和紐約圈。


但是,我們國家有豐厚的土地條件和高度統一的文化思想,人口自由流動和產業協同發展,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利用行政手段,規劃副中心、衛星城等戰略要地,促成都市圈發展。


雄安,就是曾經應運而生的地方。


很顯然,這些衛星城未來都有客觀的發展預期,其不動產價格也一定會隨之升高。


但是,一旦行政地位被確定,中國的熱錢就會蜂擁而入,炒高價格,所謂的投資機會,也就不在了。


比如雄安剛確定的2017年4月1日,北京到保定的高鐵票全部售罄,許多購房者連夜趕往,房價從四五千飆升到一萬,隨後的4月2日,便叫停了當地的房地產交易。


因為以這種情緒下的購房,只會透支未來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的房產價值,造成房產泡沫,失去投資意義。


同樣情況的還有帝都附近的燕郊,17年炒作情緒過重,後來房價直接攔腰斬斷,現在都沒緩過來。


時間已經到了2020,北上廣深這樣的都市圈核心城市,當然是有一定投資價值,但城區動輒6位數一平的房價,並不是所有人都承擔的起。


相比之下,都市圈戰略中的臨核心城市,便成了價格窪地。只要不曾被過度炒作,都還是有機會的。


京津冀、長三角這兩個概念早在幾年前大家已屢見不鮮,但去年才興起的大灣區依然炙手可熱(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


這也是為什麼全國樓市一片冷清,深圳二手房均價還能逆勢上漲7.6%(新房11.7%),部分豪宅上漲20%到30%的原因之一。


(來源:中國房價行情網,1月同比數據)


那麼,環深的,價格更低的衛星城,便是更多人好上車,都市圈發展機遇之下的投資首選。


從價格來說,臨滬的太倉、崑山、嘉善,環京的燕郊、三河,均價都超過1萬5,臨深的鳳崗均價也超過2萬,目前只有惠陽的均價是1萬3多,很難說它未來會不會補漲到1萬5或者2萬。



深圳相比北上廣有著更高的人口密度,是急需被擴大容量或者疏散人口的城市,尤其這次疫情來襲,決策者可能更加的迫切。


學術界也多次討論過深圳增加地界的可能。


深圳一路向西已經到了地理盡頭,而西部動輒3-4萬的房價已經讓很多剛需頭疼,深圳要想留住更多人才,只能加大東部的開發,惠陽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在都市圈戰略下,14號線的推進,想必會促成惠陽價值的兌現。


總之,在都市圈戰略的大背景下,我們會比以國際歷史上更快的速度完成大都市圈的建造,若干年後世界的經濟中心,從北美經濟圈轉移到東亞經濟圈,是一定會實現的一個變化!


溫熱的環境是病毒最厭惡的地方,但卻是人類最喜歡的去處。


底特律1月的平均氣溫是-4.1℃,是人們在後來紛紛離開它不得不說的原因之一。


20世紀以來,鐵鏽地帶的人民陸續往沿海區域的加州和紐約等地遷移,這也是中國現在和未來一直會發生的事情。


我們的都市圈計劃任重而道遠,但終有一天我們的城鎮化道路會走向成型,大灣區的人口會超過1個億,成為人類歷史21世紀那一章中的最璀璨的經濟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Zn4VnABjYh_GJGV3p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