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疫情正在爆發,當眾多人還在幸災樂禍之時,卻渾然不覺,中國也正在面臨43年來最困難的一年。
春天剛到,寒冬又至。
中國經濟還有壓力嗎?
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重災區武漢解封,很多人都對中國經濟報以樂觀態度。然而,新冠疫情之傷不過是剛剛開始。
如今國際疫情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全球經濟嚴重衰退的風險明顯上升,世界經濟都面臨「暫停」甚至「倒退」的狀態。
中國國內疫情局面雖然得到扭轉,但21世紀,中國和世界已經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地球村」三個字不是空口白話,世界各國都已經在全球產業鏈上形成了明確分工,美歐英以服務業為主要輸出,中日德意以製造業為主要輸出,其它國家提供各種原材料、石油等上游產品。任何一方受到影響,都會造成全球波動。
2月初,澳洲就因為中國暫停進口,龍蝦降價20%仍無法售出,只能將幾百噸龍蝦送回大海。「小小」一個地球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另一方面,國際經濟衰退,全球消費者都會減少消費。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貿易量占全世界的12%,如今中國大量的外貿訂單,不是被退回,就是在被退回的路上。
即使訂單得到延續,但錢貨兩交的路上仍是重重阻礙。訂單雖在,工廠的生產、物流的運輸卻難以恢復。國際買家的貨生產出來了,出貨之後,貨櫃不一定能按時到達港口,到了港口不一定不給你靠岸,靠了岸不一定讓你卸在碼頭,貨櫃卸在碼頭,不一定給你提貨。更慘的是,如果卡在中途,每天的艙租和櫃租、人工都還得付。
疫情之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3月時,投行中金公司將2020年中國實際GDP增速預測從之前的6.1%下調至2.6%。2.6%的GDP增速是什麼概念?是中國近43年來的最低!可以說,2020年將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
在中國嚴防死守之下,仍然用了2個多月才控制好疫情擴散,而現在國外疫情還沒有到達高峰,接下來國際將面臨多長一段時間的經濟衰退?這是難以估計的。
但全球危機之下,這也是中國樹立世界強國地位的一年。
各國面臨新冠疫情舉手無措時,方知道中國抗疫之偉大,見識到中國世所罕見的組織力、動員力、凝聚力;各國求救無門之時,方知中國之大愛,盡顯大國擔當。塞爾維亞、義大利、法國……,中國已經向全球超過82個國家和世衛組織、非盟提供了援助。經此一役,中國力量和大愛精神已經深入人心。
在這百年難遇的危機中,在這國運變換之際,中國的發展絕對不能拉下。當其它國家風雨飄搖而中國仍屹立不倒時,便是中國重回世界之巔之時。
國家發展和經濟基本面決定了政策方向,在43年一遇的經濟增長困難和百年一遇的國家躍升機遇面前,一切都要讓路,政策註定是要放鬆的。
過去我們每當經濟面臨壓力時,都是靠這三招來刺激經濟:貨幣、基建、房地產。而且喜歡先放鬆貨幣和基建,最後不得已,才正式放鬆房地產。
為什麼?因為只靠基建難以托住經濟,雖然不希望看到房地產泡沫,但是為了穩定經濟,不得不放鬆房地產調控,只是早放鬆還是晚放鬆的區別而已。
2008年金融危機:
9月,開啟降低貸款基準利率的通道,隨後5次降准降息。
11月,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啟動高鐵投資和大規模的地鐵輕軌建設,真金白銀砸下去幾萬億資金。
1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才正式官方表態放鬆房地產,放寬了二套房首付比例限制。
而現在貨幣和基建已經放鬆了。
貨幣政策上,4月3號,央行12年來,首次下調金融機構在央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年內第三次降准。
基建上,26個省份已經勾勒出50萬億的基建投資版圖,僅2020年年內就有8.4萬億投資,毫不遜色於當年「四萬億計劃」。
而房地產調控呢?
除了那些補貼、免減稅費這種間接放鬆,直接刺激的調控放鬆一直都難以落地。駐馬店、廣州、寶雞、濟南、海寧,一個個都是政策一日游。這些一日游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特徵,要麼是直接放寬限購,不設任何門檻,要麼是直接放寬限貸,同樣沒有任何門檻。顯然,調控放開的這個度還在嚴控之中。
3月房地產調控政策
然而,這一情況最近有了變化。
4月2日,瀋陽全面取消人才落戶限制,只要技校畢業,即可落戶,幾乎可以說是直接放開了限購。
在眾多一日游城市試探性調控又被打回之下,是玩得越來越開的強力放鬆:
3月初,大灣區之一的江門就直接放開限購,但沒有引起注意,畢竟城市太小。
3月20日,蘇州出台「王炸級」人才政策,本科直接可落戶。
而瀋陽的全面取消人才落戶限制,更是讓其成為了全國副省級城市中落戶門檻最低的一個。這將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意味著調控力度的轉換,預示著房地產調控放鬆試探期即將告一段落,因城施策將全面鋪開,一二線房地產的進一步強力調控也將不遠。
昨天,南京就再度放寬落戶,45歲以下本科可直接落戶,40歲以下大專學歷參保半年可落戶。
其實調控變松在疫情到來之時就早已註定,現在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控制調控放鬆的節奏。是要早點放鬆,主動預防,防範於未然;還是要晚點放鬆,減少影響,被動反應,精準施策?從之前的政策推出節奏來看,顯然選擇了後者。
但在全球水深火熱,中國經濟受挫之際,會不會從被動式放鬆,轉變為更積極的主動預防式放鬆呢?我覺得這一刻已經到來,瀋陽的零門檻落戶、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的下調就是一個徵兆。
當調控思路真的轉變為預防式調控,那麼不僅房地產調控,貨幣政策調控空間也會更大,MLF、LPR利率會繼續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也很大可能下調。
新的調控思路,是不是意味新的機會?未必。
瀋陽雖然相當於不限購了,但在東北衰敗的大勢之下,瀋陽又能好到哪裡去。東北已經成為中國人口流失的重災區,而且經濟持續低迷,吉林、黑龍江、遼寧2019年GDP增速分別為3%、4.2%、5.5%,遠低於全國的6.1%。
中國房產投資的機會終究還得聚焦在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尤其是大灣區,在全國人口下行和老齡化之下,有全國最強的人口吸引力,最年輕的人口結構。
大灣區在近5年實現了800萬人口的凈流入,而且人口結構年輕。2019年廣東省人口出生率為12.54‰,高於全國人口出生率2.06個千分點。從一線城市來看,上海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35%,北京24%,深圳7.5%,廣州18%,大灣區城市的人口年輕優勢非常突出。
在中國人口趨勢性下滑,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當下,仍然有大量人口且人口結構年輕的大灣區,在大量新鮮血液的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將全面進入高速發展期,成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極。
最近,新基建成為基建投資的熱點,而大灣區同樣走在新基建的前列。
全國投資總規模,最大的就是廣東,123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額5.9萬億元。而廣東的核心,當然就是大灣區,各個城市也都在發力。
廣州,3月29日,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發布「新基建10條」,這是全國首個針對「新基建」的產業政策。
深圳,近日正式成為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科創中心對「新基建」當然也異常敏感。以新基建中最核心之一的5G為例,作為首批5G試點城市,深圳市去年就已建成5G基站1.55萬個,平均覆蓋密度全國最高,也是全國首個5G獨立組網城市。在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中,深圳占比1/4。在5G概念A股上市公司中,深圳以26家上市公司的數量碾壓全國其它所有城市。
佛山,是全國唯一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一直積極加快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發展。近兩年,騰訊雲、阿里雲、華為、京東雲等網際網路龍頭聚集佛山,騰訊區域工業網際網路總部也要放到南海。
東莞,火力全開建設人工智慧項目,提出建設13個人工智慧特色鎮。
惠州,今年重點項目中有33項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珠海,開展各類智慧城市項目27個;江門,提出今年上馬一批「新基建」,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實現行政村「村村通5G」……
為什麼各種投資都集中在大灣區?說到底還是因為利益。你不可能到東北用100億的投資,去匹配50億的GDP增長,你只會想用100億的投資換取200億的GDP。
當前形勢之下,拉動經濟增長很重要,所以更加會要把錢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真正能產生作用的地方,而粵港澳大灣區就是最好的選擇。
投資熱土在哪裡?大資金的流向已經告訴你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SnxanEBfwtFQPkd7A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