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蒲城,自駕探尋古代中國最恢弘的帝王陵

2020-02-17   且行且聽風

中國古代的帝王大多講究陵寢,而其帝王陵墓也是探尋古代文化的重要見證。古代的關中地區,埋葬過多為帝王,這裡向來是風水寶地,而在這其中,尤其以唐代的十八陵最為著名,這不僅見證了唐王朝的鼎盛,更見證了唐王朝的衰亡。而在這眾多的帝王陵中,橋陵,作為唐王朝鼎盛時期修建的陵墓,更是氣勢宏大,堪稱中國古代最恢弘的帝王陵。

唐代帝陵多依山而建,地宮多開鑿在山體中,依靠山體形成的陵墓更顯得氣勢宏大。而橋陵更是這眾多唐陵的代表。沿著商洛一路向北,便可到達陝西省的蒲城縣,按照導航即可到達橋陵,橋陵停車比較方便,門票40元,現為國家4A級景區。

遠看橋陵

橋陵景區大門

橋陵簡介

遠處的陪葬墓

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是唯一一座建於唐開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西南。它的主人是兩次為帝的唐睿宗李旦;李旦是唐高宗李治最小的兒子,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他先是在高宗駕崩、哥哥李顯退位後,即位登基,後來又讓位於母親武則天;在武則天退位、哥哥中宗李顯復辟登基後,封為相王;繼而在哥哥李顯被毒殺、皇后韋氏的叛亂中,聯合妹妹太平公主進行平叛,即位登基;晚年讓位於兒子李隆基,退位太上皇。正是這位兩度登基又兩度讓位的皇帝,展現了其非凡的處世智慧,因此得名睿宗。

唐睿宗李旦崩於開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正值"開元盛世",玄宗李隆基不惜花費國家財政的三分之一,以空前規格為睿宗營建了皇陵,以感激父親讓位之情 。開元四年(716年)冬十月,唐睿宗葬於橋陵,並因此將蒲城縣改名奉先縣,隸京兆府,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的遺存代表。

橋陵園分內城和外城。據史料記載,陵內地面建築當時有9間雄偉的獻殿,十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房屋已增至140多間,設有陵台令,典事等,官員30餘人,陵戶400餘人。還設有折衝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工作。

現在的橋陵經過戰亂破壞,已經損失殆盡,僅保留有眾多的石刻,其石刻藝術的雄大氣勢不僅表現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偉,更表現於內在氣度的充實大氣,因之橋陵石刻是盛唐石刻的代表,有「橋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稱。

橋陵石刻有38尊排列在寬達110米、長625米的朱雀門外神道兩旁,由南往北依次為: 華表、獬豸、鴕鳥、翁仲、石獅等。其中橋陵的獬豸體形碩壯,怒目露齒,保存完好,橋陵的獬豸石刻重達10噸左右,是用一整塊青石雕成,這種大型圓雕,在十八座唐陵中絕無僅有。

華表

獬豸

而橋陵石人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為諸唐陵之冠,且多數保存完好,石人均為直閣將軍裝束,頭戴鵑冠,足蹬高頭履,雙手柱劍,面部表情,莊嚴肅穆,有的凝視遠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態各異,彰顯了大唐的氣勢。

翁仲

翁仲遠看

神道後是陵寢所在地的豐山,由於下雨,沒能登上山頂俯瞰橋陵,但是橋陵整體氣勢恢弘,不愧是中國古代最恢弘的帝王陵寢。

朱雀門遺址

遠眺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