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理戰「疫」】運用唯物辯證法有效應對疫情挑戰

2020-04-21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範圍內傳播與蔓延,是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發事件,其造成的巨大危害不容忽視。美國很多州宣布進入「重大災難狀態」,日本宣布了「緊急事態宣言」,西班牙、捷克等國延長國家緊急狀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自聯合國成立以來我們共同面對的最大考驗,是一次人類危機。這次危機首先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爾後又造成了遍布全球的連鎖性危機反應,涉及到了經濟、政治、社會等諸多領域,使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未來走向出現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國家之間的關係在疫情當中得到了考驗,中國在全球疫情中遇到了比以往更加複雜而嚴峻的挑戰,這其中較為核心的問題依然是不同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較量。和平發展與革命戰爭的時代條件雖有不同,但中國所面對的挑戰依然來自於資本主義世界。為應對與戰勝來自日本帝國主義的致命威脅,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唯物辯證法,創新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對如何應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並獲得最後的勝利,做了很多經典而富有啟發性的論述。目前,針對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蔓延,有必要回到以唯物辯證法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原理,結合目前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創新與發展,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順利發展,提供可資借鑑的理性思考與對策建議。

繼續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作風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必然要隨之發生變化,實踐與認識之間構成辯證關係,即從實踐到認識到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的辯證運動,由此推動了人的認識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在實踐過程中,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進而指導實踐取得預期的效果,是實踐與認識辯證關係的重要意義所在。疫情在全球蔓延,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出現了新的問題與挑戰,如何分析、把握這些問題的特點、規律以及基本趨勢,需要在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基礎上,強化認識能力并力爭獲得富有指導性的規律性認識,用於指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的全球格局。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告誡:「只有那些主觀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問題的人,跑到一個地方,不問環境的情況,不看事情的全體(事情的歷史和全部現狀),也不觸到事情的本質(事情的性質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內部聯繫),就自以為是地發號施令起來,這樣的人是沒有不跌跤子的。」(《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90頁)他的這一重要論述針對的是當時黨內的教條主義,而教條主義也就是主觀主義。如何避免主觀主義?毛澤東認為,必須深入實際,要從本質、內容、主流、全局等角度出發,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質,才能躍升到具備指導水平的理性認識層面,從而發揮指導進一步實踐並取得預期實踐效果的重要功能。面對炎疫情帶來的嶄新變化,需要在認真領會《實踐論》相關重要思想的同時,加強對這些嶄新問題的理性認知,進一步提升指導實踐的本領。

掌握和運用好分析與綜合的科學認識方法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認識事物的經典文獻。他以通俗化的語言對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動態變化、發展趨勢、戰爭結果等,做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並得出了令人信服的重要結論。毛澤東在《學習與時局》中說:「要去掉我們黨內濃厚的盲目性,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這種習慣,在我們黨內是太不夠了。如果我們既放下了包袱,又開動了機器,既是輕裝,又會思索,那我們就會勝利。」(《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48-949頁)這篇文獻雖然晚於《論持久戰》,卻可以看作是對他在《論持久戰》中運用方法的提煉與總結。對於當時抗日戰爭的分析,與對當前全球疫情下的國際形勢分析,具有某種類似的特點。在全球抗「疫」背景下,國際關係變得異常複雜,不僅原有的一些矛盾還未得到完全解決,而且新的矛盾也不斷出現,尤其是國際社會中某些針對中國發起的汙衊與指責。中國在當前所面臨的國際範圍的較量與鬥爭,雖然與抗日戰爭時期中日之間的矛盾有差異,但實際上都是國際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矛盾被激化所引發的,相似的地方在於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始終抱有敵意。犬牙交錯的鬥爭,在現在表現為錯綜複雜的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等各種矛盾。面對這些矛盾,依然需要掌握和運用分析與綜合的科學認識方法,在對事情本身做充分分析工作的基礎上,從事情全部要素的內在關聯中合乎邏輯地得出客觀的結論。正如毛澤東所說:「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採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47頁)

階級分析法仍然是看待我國面臨挑戰的重要方法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係,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84頁)他的很多論述都特別注重運用階級分析法,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從而能從深刻的經濟關係與階級關係的角度分析問題。當前全球疫情蔓延,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也陷入危機之中,有人認為此次危機的嚴重程度不僅超過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也有可能超過1929-1933年的大危機大蕭條。全球疫情期間,美國疫情是最嚴重的,對其國內的經濟破壞力是巨大的。據有關報道,美國社會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連續兩周超過660萬人,經濟發展前景黯淡,衰退的可能性很大。面對巨大壓力,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史上最大規模」的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當地時間4月9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宣布將推出新一輪更大力度的貸款計劃,規模高達2.3萬億美元。這些行為難免會引發通貨膨脹,進而引發全球經濟的通脹問題。為了轉移視線、轉移矛盾,美國頻繁動用政治、媒體等手段,將矛頭指向其他國家,尤其是對中國的指責與攻擊。這就說明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階級鬥爭這根弦不僅不能鬆懈,還需要給予更多的重視,要警惕美國等某些資本主義國家轉嫁矛盾,以及可能帶來的矛盾升級。

以系統思維方法匯聚有利於中國的各種因素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40頁)他的這一思想可以概括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對抗共同的敵人。這種思想貫穿於毛澤東眾多經典論述之中,是他科學分析中國革命必將取得勝利的重要依據之一。在全球疫情的艱難處境中,從本國立場出發考慮問題成為突出特點,尤其是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更是採用各種不當手段來維護本國的穩定與資產階級的統治。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中的分化與矛盾將會加劇,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承受了更大的外部壓力與攻勢。在有理有利有節應對來自外部的挑戰與鬥爭的同時,更加需要以系統思維來維護中國的大國地位,儘量避免中國在應對外部挑戰與鬥爭中有更大的損失。從國際層面來看,進一步團結一切願意與中國為善的國家,在其危難時刻積極伸出援手。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上的發言中,已經向世界各國展現了中國友好與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他指出:「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願同各國分享防控有益做法,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並向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上的發言》,《人民日報》2020年3月27日1版)截止到4月10日,多國向中國尋求幫助,中國已向127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幫助,向他們提供給了大量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療防護物資。從國內層面來看,雖然現在不是戰爭時期,但是仍然需要緊緊依靠全體人民應對挑戰。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如何進一步激發我國蘊藏的巨大內需,就成為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的關鍵所在。

當然,運用創新發展的唯物辯證法科學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國際形勢對我國的挑戰,具體的方法還不止這些。在閱讀毛澤東的經典文獻過程中,發現毛澤東在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有很多具體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經典著述,為指導中國革命實踐提供了強大而有力的思想理論。無論對於指導革命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實踐,還是應對目前全球疫情造成的國際社會的新變化,都需要掌握和運用唯物辯證法,撥開罩在事情之上的層層蛛網,形成對事情內在本質、發展規律、未來趨勢等的科學把握,進而形成應對挑戰的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以達到管窺全局、自如應對、力保效果的實踐目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劉增明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kjOm3EBfwtFQPkdKV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