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戰「疫」實踐強力匯聚政治認同

2020-04-30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時強調:「1月22日,黨中央果斷要求湖北省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作出這一決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氣」,「全國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近期全國各省市防控級別不斷降低,湖北省和武漢市相繼「解封」。回顧近三個月中國的戰「疫」歷程,這確實是一場我們與疾病之間的較量,同時也是一場政治認同在現實實踐中不斷塑造的過程。

政治認同屬於政治實踐的範疇,形成於社會主體對一定政治體系運行產生的認知、認可和趨向性過程之中,表現為實踐活動中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的同向性。在這次全民戰「疫」中,各級黨政機關和黨員、醫務工作者、新聞工作者、志願者、普通群眾等社會成員共同構成了戰「疫」力量的主體要素。社會主體之間的互動交織於中國政治體系的有效運行之中。認同什麼及能否被認同,是這場戰「疫」主體之間互動的基本問題。戰「疫」將中國政治體系運行的理念、運行方式等認知過程感知簡化,將模糊的政治概念明晰化,讓人們一次又一次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獨特魅力和中國制度顯著優勢的巨大力量,自覺出現了對戰「疫」英雄集體的讚美以及有序地投身戰「疫」實踐等方面的情感共鳴與行為參與,產生了政治認同的增強效應。正因為此,戰「疫」鬥爭作為當前一種特殊的政治敘事方式,演繹著中國當下不斷塑造和強化政治認同的現實邏輯,成為愛國主義的大課堂。

以人民為中心:戰「疫」塑造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折射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更是黨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戰「疫」實踐不斷塑造並匯聚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一切為了人民。不同於境外一些國家的群體免疫和佛系的抗疫態度,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從湖北多地封城到克服種種物資短缺、醫學研究和防控工作困難,從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神速建成到方艙醫院運行,中國政府盡最大努力全力以赴救治患者,集中一切力量防控疫情。各級政府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各種問題和需求,不斷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每天及時公布疫情、設闢謠專欄,廣泛普及科學防護知識;各地設專業的心理諮詢平台,加強心理疏導;積極回應社會關注的重點、難點和痛點,直面矛盾,迅速整改,引導人們依法辦事;重視「宅家」期間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網絡與電視頻道好戲連台。這些戰「疫」中的大事小情都與人民利益休戚相關,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學有序地全面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始終堅持人民群眾在戰「疫」實踐中的主體地位,一切依靠人民。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這場戰「疫」中,十幾億人民取消聚會和各項娛樂活動,迅速自覺「宅」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不同社會群體不畏艱難、力所能及地積極投身於疫情防控之中,在最短時間內最大規模地築起了群防群控的人民群眾防線,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階段性勝利。

中國制度的優勢彰顯:戰「疫」提升政治認同的邏輯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制度的優勢所在,在此次戰「疫」中得到了強有力的彰顯。中國制度在此次戰「疫」中彰顯出的優勢增進了社會主體對社會規範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共識性表達,強化了政治記憶和認同,幫助人們在生動和鮮活的場景中深刻理解和認識中國制度,不斷強化人們的情緒與行為的趨同性,成為戰「疫」塑造政治認同的邏輯動力。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制度最大的優勢。疫情發生後,黨中央高度重視,迅速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研究部署工作,派出中央指導組,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挂帥,深入一線;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前赴後繼發揮著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關於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被堅決貫徹落實到戰「疫」的各方面、各環節之中,形成了戰「疫」的強大合力。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進一步彰顯出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黨中央一聲令下,全國各族人民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戰「疫」之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中國用最快的速度實現了全國範圍內快速統籌調撥物資和人員調動,組織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隊等,從全國各地調派42000多名醫護人員奔赴湖北和武漢抗「疫」前線。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規模讓人讚嘆,中國措施取得的成效令世界矚目。

中國政治體系的有效運行:戰「疫」增進政治認同的邏輯實踐

戴維·伊斯頓認為,「制定和執行社會政策的活動,即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構成政治體系。」戰「疫」是中國政治體系運行的一個具體實踐場景,而中國政治體系在這一場景中的有效運行,則是戰「疫」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所呈現出的有效性過程。從疫情防控目前所取得的顯著成績來看,這一運行成效不僅被全體中國人深切體會,而且獲得了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從而深刻影響著社會成員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

中國政治體系的有效運行,具體表現在制定戰「疫」政策和執行過程中,能夠做到精準施策,多種運行措施齊頭並進,協同作戰。在思想方面,不斷加強黨員幹部的思想引領作用,印發《關於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動員和激勵黨員戰「疫」中展現「硬核」擔當,沖在第一線。同時,認清疫情防控規律,廣泛普及科學防護知識,多層次高密度發布疫情防控進展,讓群眾更多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麼、還要做什麼,破除謠言,解除民眾焦慮和恐懼心理。在宣傳方面,通過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特別是戰「疫」事跡中所展現的家國情懷,守望相助、眾志成城的高尚品格與精神力量,有力地激發廣大人民在確認自我身份過程中做出符合戰「疫」的價值判斷和參與行為。在組織管理方面,積極正視存在的問題,堅決有效地同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作鬥爭,回應群眾關心問題;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有力推動科學防控;從省市到縣區鄉鎮再到社區和村委會,明確防控措施,責任層層落實。在法治方面,貫徹依法防控、依法治理,出台《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於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見》等文件,設立法律知識問答等諮詢平台,實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協同發力,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在戰「疫」中,中國政治制度的有效運行與積極應對,無不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魅力,構成了抗「疫」鬥爭中政治認同不斷得到強化的群際背景,彰顯了政治認同的顯著性與廣泛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釋中國政治體系的現實框架。在此次的全民戰「疫」中,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了中國政治體系有效運行所展現出來的強大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在抗擊疫情鬥爭取得實質進展的同時也滿足了個體理解戰「疫」的需要,激發了個體的強烈社會歸屬感,進一步增進了政治認同。

政治情感與政治行為的同向性:戰「疫」強化政治認同的邏輯必然

政治認同的過程是一個由認知、認可再到認同的螺旋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表現出社會成員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的同向性。在此次戰「疫」的影響下,個體和群體在彼此不同的政治地位、政治關係等基礎上,表現出了高度同向的社會評價情緒反應與參與政治實踐行為,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各族人民和社會各界之中具有高度的政治認同和政治基礎。

在認識實踐中深化認知,形成個體和群體的積極直觀感受,喚醒政治情感與政治行為記憶。戰「疫」之中湧現出大量生動而直觀的實踐材料,是有效塑造政治認同的第一手感性材料。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的「慢直播」,3天累計播放2億多人次,中國速度讓人驚嘆不已;防疫專家張文宏一句「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成為網紅,詮釋著抗疫一線黨員關鍵時刻能「把初心寫在行動上」。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我國政治體系在此次戰「疫」中表現出來的巨大威力,形成了對中國政治體系的積極直觀感受。不過,這種直觀的認知感受是以個人自我的政治感性認識為基礎的,具有非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將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於是,各領域專家和智庫的專業優勢被引入,闡釋工作多場域、多渠道、多方式合力開展,使用概念、判斷和推理清楚地表達了中國政治體系中蘊含的「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制度的優勢等內容,幫助人們深刻把握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內涵。在深化認知過程中,人們政治情感與政治行為記憶得到喚醒,推動了政治認同的進一步塑造。

在宣傳教育引導中強化認可,形成積極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通過不斷深挖防疫抗疫的感人事跡,總結國家治理能力經驗,凝練中國精神,藉助深度有效的宣傳教育,人們通過比較和引導,在辨別疫情謠言、政治偏見、善與惡、使命與擔當過程中能夠正確地做出價值判斷,實現正向性價值選擇。從百度1月25日公布的大數據顯示:春晚抗疫節目詩歌朗誦「愛是橋樑」搜索熱度超過同類春晚節目;在疫情暴發初期「捐款」熱度持續3天上漲100%,北京、上海、武漢、成都和杭州市民等對捐款救助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都非常高。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人們「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的情感體驗與行為取向。

在防疫抗疫踐行中升華認同,形成政治情感與政治行為的同向性,並在實踐中轉化為積極力量。情感具有調節功能,人們對何種行為的認同與追求,是因為它能夠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網絡直播更是給了人們增強情感體驗的便利通道:火神山7500名建設者、幾千萬中國人「雲」監工;防疫抗疫一線,醫生臉上口罩的印痕與堅定感動著無數中國人;全國物資自發湧向湖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援助場景觸動心弦,讓人們的情感體驗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狀態,不斷增進了人們對中國政治體系巨大威力的自豪與自信,調節著人們的積極行為追求。疫情期間,全民響應號召不外出,外出必戴口罩;無論官方還是民間自發捐款捐物共克時艱;海外華人「買空」當地醫療物資積極支援國內物資需求;社區基層工作人員紮根各個小區不分晝夜工作;無數志願者工作在一線。人們通過有序參與防疫抗疫活動,在實踐中反覆認識和檢驗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使得對於中國政治體系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內化於心,推動同向性自覺的政治行為形成的同時也意味著政治認同在真正意義上的進一步塑造與強化。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項目號:2018SQN38)的研究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史亞麗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qwJ0HEBfGB4SiUwha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