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廣州還是士多的天下,沒想到就這麼幾年的發展,目前市面上已經是全家或者711的天下了。不管是生活的小區還是工作的園區,基本都是快捷便利店作為主流,而傳統的士多目前基本只能在城中村等地找到。
而很奇怪的是,士多一般情況裡面的店員只有幾個人,甚至大部分都是夫妻店,而711或者全家經常是一大批員工,甚至還有晚班的,話說同樣都是便利店,後者的利潤真的很高嗎?能花得起這麼多的人力成本?在請教了一位業內人士後我終於知道了答案。
對於老的士多來說,其定位一直都是販賣各式各樣家用品與食品、罐頭或零食的零售商店,「便利」「零售」是其最大屬性,但是如果你有仔細觀察過現在的便利店就會發現,現在所謂的全家或者711早就已經脫離了原來小賣部的屬性,其更多是披著便利店外衣的快餐店。
首先在開始話題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下一個單詞,即SKU(存貨單元),簡單來說就是倉庫的商品。根據網上一個超市SUK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到,便利店並不是上架的每一個商品都是賺錢的,實際上只有20%的商品是真的賺錢的,其占到了營業額的80%左右。
而把這20%的商品攤開就可以看到,其中有生鮮食品、飲料、糖果類食品、方便食品、餅乾點心。而這其中,生鮮食品和飲料又占到了80%營業額中的50%。所以結論出來了,那就是賣生鮮食品比不賣生鮮食品的店鋪的利潤要高。
好了,我們把上面的品類套到711或者全家,你應該能明白了吧。相比較傳統士多,711或全家之類的便捷商店真是把「食」這個屬性發揮到了極致,早餐有包子、炒麵、豆漿、咖啡,中午有便當、車仔面,下午茶有飲料、甜品。晚飯和午飯同樣。
因此,你在全家或者711中會看到,食品便當類占其中的區域很大,哪怕是地鐵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便利店也是寧願少貨架也要放下各種食物機器,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其高額的利潤。
說完了選品,再來說說店鋪的設計,其實上面也有提到一點,就是全家或711都會特意看重生鮮食品和飲料這兩個品類,而在店鋪的設計方面,設計上也有很多設計。
首先就是貨櫃特別的小,一般逛超市,滿滿的都是各種貨架,但是實際上全家或者711裡面的貨架要不就是數量少,要不就是特別的短,其原因一方面是作為便利店,本身體量就很小,貨架多占地不利於走客流量。另一方面就是要為利潤高的產品繞道。
其次就是收銀台,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全家或者711在高峰期收銀台永遠是最擠。一般來說像是711收銀台不僅有收銀的,一般還會有關東煮,烤腸,熱櫃等,而這些都是高毛利的產品,在顧客必經之路放置這些高毛利的產品,很容易吸引顧客而達成交易。
除此之外,有些便利店還會放上各種水果,這些也是用來走量的,毛利也是很高的。
倒不能這麼說,有的店真的很賺錢,比如我說工作的園區,因為基本是壟斷的形式,再加上園區周邊沒什麼吃的,其基本承包了整個園區大部分人的早餐。但是實際上依然有很多的快捷便利店賺不到錢。
以全家舉例,作為連鎖店,全家是有加盟費的,是20萬押金,5年後退還,不過新手是拿不到新店的,一般都是把一個運營一到兩年的店給新手。雖然運營的過程中若是有虧損,全家還是會給2萬多的補貼,但是算一算店員的工資,實際老闆也拿不到多少錢,而且全家都是有晚班的,那人更難招了,所以別看廣州滿大街的全家或711,實際上真的賺錢的店還真不是很多。
此外,廣州還有很多的本地便利店,什麼OK便利店,喜士多便利店,美宜佳便利店等,拿競爭可是相當的大,要知道在上海火爆的羅森現在還沒進廣州呢。
最後,你覺得現在便利店真的賺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