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張汝倫:為了培養費,各研究生招生單位的招生原則是「寧濫勿缺」

2019-08-23     翻譯教學與研究

本文來源:《社會科學報》,原題:《張汝倫:批量培養與生產》

轉自:高校人文界

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和培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和危機。撇開一些機構和學校為廣開財路而濫招生,濫發文憑不說;也撇開那些有權有勢者或僱傭槍手,或打通關節,混入研究生隊伍中濫竽充數,為自己再添一塊金字招牌不說,正常途徑,通過考試招生進來的研究生及其教育培養,問題也不少。

首先,招生一關就有問題。從表面看,研究生招生與本科招生並無太大不同,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考試合格,即被錄取。然而,在研究生報考中,許多人並非出於學術目的,而是出於現實的功利目的,如找個好工作,換個好專業,或在大城市落戶等等。

這些人之所以會被錄取,一方面是他們為了達到目的,在準備考試時,也的確會傾盡全力,雖然實際上的專業基礎十分薄弱,但對付考試總還可以。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現在許多基礎理論專業和冷門專業,報考人數嚴重不足。眼下教育經費極為缺乏,多招收一名研究生,就意味著多拿一份培養費。在這種情況下,與招生簡章上堂皇宣布的「寧缺勿濫」的原則剛好相反,各招生單位秘而不宣的招生原則恰恰是「寧濫勿缺」。

照理說,既然在招生上難以保證學生的質量,那麼就應該對已被錄取的學生認真教育,以保證質量。可是,現在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專業課程恰恰比較薄弱。我國許多大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點,往往是勉強上馬,即使是那些實力雄厚的大學,對研究生課程也往往不如對本科生課程那麼重視。研究生課程的通病是數量少,而且不系統,不正規,甚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時有時無,視開課老師而定。有時課程只存在於課程表上。

我國現行的研究生導師制度也有些問題。國外大學一般並無研究生導師資格的甄別與遴選。任何正式教師都可以指導研究生做論文。然而,我國的研究生導師與非導師,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之間卻界限分明,這是很不合理的。現代學校分科日細,且發展極快。任何人都不可能樣樣都懂,樣樣都內行。且師不必賢於弟子,古人早有明訓。尤其在自然科學領域,知識更新極快,老師不懂學生研究的課題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倒是在我們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往往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年事已高,或因健康原因早已無法正常工作的人,仍在名義上指導研究生。與此同時,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中青年教師卻由於沒有「導師」的頭銜,即使實際指導了研究生,也只能是「匿名的」。

最後,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的質量往往難以保證。有天分而又勤奮的學生固然可以寫出非常不錯的論文,但每年遞交的研究生論文中,平庸之作也不在少數,還有一些甚至根本就不合格。但極少有人論文不能答辯,也極少有人最後答辯沒有通過。部分原因是論文評審往往礙於導師的面子而網開一面,流於形式。論文答辯也由於同樣的道理形同虛設,以致答辯者有恃無恐,不但不怕通不過,甚至分數給低了還不高興。而導師之所以對畢業論文特別寬容,是因為怕影響學生將來的前途。反正總要讓人家畢業,又何必認真呢?

現在需要捫心自問的是,我們的研究生教育,究竟應該是學術事業的基礎與搖籃,還是頒發或出賣文憑的渠道?我們是在培養人才,還是在批量生產叫做「研究生」的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sFEwmwBJleJMoPMdl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