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風雨兼程 明日砥礪前行

2019-09-16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原標題:

昨日風雨兼程 明日砥礪前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來了中國發展新局面

500多年前,人類對社會主義開始孜孜追尋和執著探求,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到了科學、從理論走向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發展,可以說社會主義以一部氣勢恢宏、跌宕起伏的交響樂不停地演奏著。儘管歷經高潮與低潮、成功與挫折,但向前發展的歷史總趨勢沒有變,人類對社會主義的追求也從未止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這部交響樂中的重要樂章,它傳承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思想真諦,汲取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並結合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進行了新的創造,成就了中國道路,寫出了新的歷史篇章。

一、中國道路——正確的道路

科學理論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實踐需要的反映,一切脫離實踐的理論都沒有生命力。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每一次重大而成功的理論創新,都集中體現了實踐的迫切要求。170多年前,中華民族開始了一段奮發圖強的奮鬥歷程。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就是不斷尋求復興的歷史,是探索救亡圖存的歷史。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人民找到了指導革命的科學武器,中國人民找到了革命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啟了民族解放和振興的征程。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尋找到科學的理論指導是開闢中國道路的關鍵所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在仁人志士不畏艱險的接續奮鬥中成為了中國革命的理論指引,開闢出一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中國道路。

1.人民的選擇

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巨大的恥辱。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被迫從古代社會進入近代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國弱民窮的深重災難之中。而此時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正在蓬勃發展,由於實力不均等,我們在一次次戰爭中失敗,在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上簽字,山河破碎、生離死別、民生疾苦成為那個時代中國人最沉痛的記憶。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曾試圖走上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道路,實踐證明這都不是救亡圖存的正確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近代中國波瀾起伏的歷史進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為不觸動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根基的改良主義失敗了,中國人民才選擇了革命的道路;因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各種方案嘗試全部失敗了,中國人民才選擇了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因為其他各種政治力量都無力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救亡圖存和民族獨立、解放與復興,唯有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肩負起了這一歷史使命,才使受盡屈辱、瀕臨危亡邊緣的中國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才向世人彰顯和證明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的歷史真理。」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帶領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開闢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建立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立足中國國情,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著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中國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方向邁進。歷史表明,中國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重要歷史節點作出的正確選擇,這條道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具有堅實的人民基礎,不斷釋放出巨大的凝聚力、影響力和動員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如何發展的重大問題。

2.實踐的選擇

道路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它是國家性質的標誌,也是決定國家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道路的獲取源自實踐,道路的實踐成果也是檢驗其正確與否的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路問題是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道路就是黨的事業的命脈。」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從根本意義上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艱辛探索中,正確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歷史。

中國革命的實踐推動了中國道路的選擇。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要學習蘇聯經驗,「但要有選擇地學,學先進的東西,不是學落後的東西」,不能照搬,必須走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道路。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十大關係」的精闢闡發,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科學揭示,為我們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作出傑出貢獻,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根本制度基礎。

二、中國道路——發展的道路

100年前,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描繪的現代化藍圖是修鐵路、修公路、建造世界水平的大海港。當時,有的外國記者認為孫中山先生的這些設想完全是一種空想。的確,在舊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下,孫中山先生的這些宏大構想是難以實現的。1910年,一位名叫陸士諤的小說家,在自己的幻想作品《新中國》里,夢見了上海浦東舉辦世界博覽會的情形,「把地中掘空,築成了隧道,安放了鐵軌,日夜點著電燈,電車就在裡頭飛行不絕」,他描繪,「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築到對岸浦東。」

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頑強奮鬥下,孫中山先生當年描繪的藍圖和陸士諤先生的夢想早已實現,中國人民創造的許多成就遠遠超出了兩位先生的設想。祖國大地上,鐵路進青藏,公路密成網,高峽出平湖,港口連五洋,產業門類齊,稻麥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國防更堅強。孫中山先生致力於建設的獨立、民主、富強的國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飛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今天,我們可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1.中國道路根植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能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是因為首先搞清楚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我們黨正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步認清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認清了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才有效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現實邏輯的結合,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40多年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不僅取得了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綜合國力基礎,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而且發展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全體人民,使廣大人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這些實踐成果,有效驗證了中國道路的本質和優勢。

2.中國道路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厚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正是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中國共產黨人義無反顧選擇了中國道路,並堅定不移把這條道路推進到新時代。

恩格斯指出:「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的。」任何一種正確道路的選擇,都離不開特定的民族傳統文化因素。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賦予中國道路以厚重而鮮明的歷史與現實文化價值。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統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道路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和基因作用。比如:知行合一、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內在地融入中國道路的思想精髓;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德政」文化,內在地融入中國道路的價值取向;小康社會、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內在地融入中國道路的主體內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民族精神,內在地融入中國大陸的精神品格;銳意變革、革故鼎新的智慧勇氣,內在地融入中國道路的發展動力。如此等等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素,使我們在民族文化自信基礎上進一步堅定了道路自信。

三、中國道路——挑戰拓展的道路

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現代化道路的因素是錯綜複雜的,是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國內條件和國際條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等在一定歷史階段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遵循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同時,社會發展主體能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道路的成敗。中國道路的開闢和拓展源自於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同時也會在實踐中不斷面臨機遇和挑戰。與時俱進、勇於創新,這是保持正確發展方向的必然選擇。

1.中國道路要不斷適應中國國情

目前來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任重而道遠,在這種形勢下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居安思危、銳意進取。

2.中國道路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中國道路給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方向,也給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經濟全球化大發展時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僅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為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中國的力量。中國道路是和平發展之路,中國通過國際經濟合作和交流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為實現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進一步夯實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中國道路所彰顯的優勢為世界所矚目,尤其是為發展中國家選擇社會發展道路提供了借鑑和啟示。中國道路維護了人類文明發展多樣性,開闢了人類文明發展新路徑。

四、中國道路——成就的道路

1.中國道路創造了中國奇蹟

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世界看到了中國發展的奇蹟。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延續時間長、惠及面寬、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大,所有的發展都證實了中國已經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國家的歷史性跨越。除此之外,中國道路帶給中國的是全方位的發展進步,這體現在各個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況和面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性變化等等。幾十年的進步,讓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2.中國道路彰顯了中國優勢

中國擁有獨特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這種獨特來自於巨大的優越性和生命力。中國道路增強了中國人的信心,所帶來的成就也表明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果選擇適合自己國情的道路,是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追趕已開發國家的,是可能跨越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發展鴻溝」的。中國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激發了世界上有識之士對中國的重新打量,也激發了對中國成功背後的現實情況和理論支撐的探尋,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中國道路的優越性和可借鑑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理念具有一定的世界意義,它不僅拓寬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多樣化發展。

總之,道路決定命運,道路改變命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只要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中國號」巨輪必將破浪前行,把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變為現實。

注釋:

習近平:《領導幹部要讀點歷史》,《學習時報》2013年4月28日。

人民日報評論員:《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人民日報》2017年8月1日。

包心鑒:《新中國70年道路探索的經驗與啟示》,《光明日報》2019年7月19日,第11版。

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11月11日),新華網,www.xinhuanet.com。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講話》,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14-09/24/content_2755592.htm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頁。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馮蕾,李慧:《國運傳承的持久力量——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特稿之四》,《光明日報》2016年6月27日,第1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扈春香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rUAOm0BJleJMoPM9T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