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話鼠 大自然有平衡法則不能任由老鼠滅絕

2020-01-27     新京報鄉村

老鼠是四害之一,它的害處究竟有哪些?危害又有多嚴重呢?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鼠害課題組副研究員王大偉說,老鼠的害處主要有四種,「盜竊糧食,咬壞家裡的器物,傳播疾病,破壞生態平衡」。

老鼠和人類的關係。受訪者供圖


不僅偷糧食還偷菜偷雞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首兩千多年前的詩歌中,就有對老鼠偷糧食的哀嘆,王大偉說,「事實上,老鼠不僅偷糧食,還偷瓜果蔬菜,它會順著向日葵的稈爬上去,把向日葵上的瓜子都吃光,它還會咬死禽畜,我在新疆調查時就遇到過,有許多養種鴿的人家,遭遇鼠害,咬死很多珍貴的種鴿」。

被老鼠吃空的向日葵。受訪者供圖


如果家裡進了老鼠,糧食失竊只是損失之一,老鼠還會咬壞衣物、家具甚至還有房梁。


王大偉說,「這和它的天性有關,要磨牙,不然牙齒長長不能進食,就會死掉。在城市裡,老鼠咬斷電線造成失火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紐約、芝加哥、巴黎這些大城市,老鼠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在紐約,人們不堪其擾,甚至訓練狗去抓老鼠,還自發成立了捕鼠隊」。


老鼠的危害不止針對人類,在自然界中也有可能發生。


被老鼠咬傷的鴿子。受訪者供圖


王大偉說,「如果自然界老鼠泛濫,很可能會毀壞生態。許多海島是鳥類的樂園,同時也是老鼠的樂園。它們不但大肆屠殺各種珍稀鳥類,還偷吃鳥蛋。之前就有哺乳動物偷吃恐龍蛋的說法,看來這個是老祖宗傳給老鼠的能力。島國紐西蘭本土幾乎沒有原生哺乳動物,老鼠來了之後大量繁殖,讓這個國家不堪其擾。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到2050年實現全島無鼠,每年要斥巨資防鼠。」

傳播疾病,無疑是鼠害中最令人害怕和擔憂的。王大偉說,「老鼠現在已知可以攜帶60多種傳染病,而且不乏鼠疫、出血熱、森林腦炎等這些烈性疾病。其中有些常見的疾病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普通的感冒發燒很像,大家往往想不到是烈性疾病,結果延誤治療,導致嚴重的後果。其實鼠疫在初期確診後用抗生素療法,大部分病例還是可以挽救的。」


老鼠引發的7種常見疾病。受訪者供圖


鼠疫千年中殺死近2億人

在老鼠傳播的疾病中,鼠疫可能是最知名的。王大偉說,「鼠疫是鼠疫桿菌引起的,有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症鼠疫3種。腺鼠疫主要通過血液傳播鼠疫桿菌給人,通過直接的血液接觸,例如傷口,或者通過中間宿主進行傳播,例如從跳蚤到老鼠再到人。肺鼠疫則可以通過飛沫傳染,在人間、人和動物間進行傳染。」


人類歷史上,鼠疫大暴發,往往會造成慘烈的傷亡。


王大偉說,「有記載以來曾經發生過3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是公元6-8世紀的東羅馬帝國。歐洲損失慘重,直接殺死1億歐洲人,使人口減少了50%。第二次是公元14-18世紀,就是這次鼠疫被稱為『黑死病』。這次歐亞大陸都有重大損失,死亡5000萬。世界名著薄伽丘的《十日談》寫的就是以此次大鼠疫為背景展開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值得特別銘記,這次鼠疫起源於我國雲南地區,在對抗鼠疫中,華人伍連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第一次發現鼠疫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還明確了鼠疫是由旱獺攜帶,並傳播給人的;而且鼠疫病人的屍體必須燒毀,才能有效控制鼠疫蔓延。由於伍連德的正確處理,這次鼠疫在東三省僅死了幾萬人,比前兩次要少得多。他還參與籌建了協和醫院,為我國現代化醫學奠定了基礎,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學家。」

三次鼠疫大流行,一共殺死了近2億人,超過了所有人類戰爭的總和。


王大偉說,「這讓人類不得不重視鼠疫的防控。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鼠疫,對它的了解也比以前多了很多。比如我們知道了,鼠疫主要的宿主是旱獺類、黃鼠類齧齒動物,近些年我國發生的鼠疫都是因為獵取旱獺而造成的,一方面是傷口的直接接觸,另一方面就是跳蚤的傳播。」

3000年前就有竹鼠陪葬

老鼠為害不淺,是否完全沒有益處呢?也不盡然。


王大偉說,「老鼠其實也有用處,它可以做藥用、皮毛可以做衣帽,它是重要的實驗動物,此外還擔負著平衡生態的作用」。

人類食用和藥用老鼠的歷史很久遠,王大偉說,「考古學家在殷墟中發現了陪葬的竹鼠肉,這說明早在3000年前,竹鼠已經被作為食物和祭品。同時,中藥材中有很多以老鼠入藥的,比如鼢鼠骨可以代替虎骨治療類風濕,鼯鼠糞也是一味中藥,叫五靈脂。」

在過去,旱獺、麝鼠、河狸的皮毛都是很好的製作皮衣皮帽的材料,王大偉說,「在歷史上,由於歐美上層人士流行穿河狸皮的衣物,人們曾大量的獵殺河狸。《荒野獵人》里小李子扮演的角色,就是專門獵取河狸皮的獵人。在歐洲人到達北美以前,河狸數量估計有1億-2億隻,結果濫捕濫殺導致多地河狸處於瀕危狀態,甚至徹底滅絕。後來中國絲綢進入美洲,改變了流行趨勢,河狸皮的需求下降,種群才得以恢復」。

為實驗動物所立的慰靈碑,大小白鼠是人類實驗中最常用到的動物之一。受訪者供圖


眾所周知,大、小白鼠都是重要的實驗動物。


王大偉說,「在醫藥、基礎科學的研究領域的實驗中,大、小白鼠廣泛應用。另外,一些基因的功能也需要用小白鼠進行測試,例如敲除某個基因,看看有哪些性狀出現了,比如肥胖,假設科學家敲除了某個基因,發現老鼠變胖了,那麼就可以知道,這個基因可能和肥胖有關,再以此設計藥物,就有可能對治療肥胖症有幫助,當然,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遠不止這麼簡單」。

老鼠和生物鏈。受訪者供圖


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老鼠還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王大偉說,「在自然界中,植物是生產者,其上就是老鼠等動物,老鼠吃植物,同時,它又是狐狸、鷹隼、蛇等動物的食物,這就組成了多條食物鏈,可以說老鼠滋養了食肉獸類、食肉鳥類、食肉爬行類,撐起了陸生脊索動物門所有的3個綱,對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功不可沒」。

老鼠滅絕同樣會帶來生態災難

那麼,老鼠有可能滅絕嗎?人類千萬年來一直和老鼠做鬥爭,是否會有一天,真的把老鼠從地球生物圈中趕出去呢?

王大偉說,「老鼠、尤其是小型老鼠的繁衍能力、適應能力都非常強大,看起來似乎很難殺絕,有一種猜想,假如發生核大戰、行星撞地球等全球性災難,人類倖存下來的幾率可以說小之又小,而老鼠的高繁殖力、高適應性、快速傳代與進化的能力,賦予了其成為人類之後的下一個主宰者的可能。當然,這只是猜想。」

現實中,不同老鼠的生存處境並不相同,王大偉說,「大型的老鼠,例如水豚、河狸都曾被人類捕殺幾近滅絕。有些小型老鼠雖然繁衍能力很強,但也難逃滅絕的境地。在100多年前,就有4種滅絕的小老鼠。澳大利亞的珊瑚裸尾鼠在2016年也宣布滅絕,是全球氣候的變化的受害者。在我國,1983年才發現的伊犁鼠兔僅有1000多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2010年7月24日定為『拯救伊犁鼠兔日』,這說明伊犁鼠兔的處境也非常危險。此外,還有一些老鼠,如林睡鼠、蒙新河狸、帚尾豪豬,也都是瀕危動物或國家保護動物。」

瀕危或國家保護動物中的鼠類。受訪者供圖


為何要保護老鼠,而不是任其滅絕呢?

王大偉解釋說,「一是為了生態平衡,假如老鼠滅絕,那麼以它為食物的其他動物也可能因此滅絕,如果有一天我們到草原上,發現沒有飛鳥、走獸、爬蟲,一片靜悄悄,那將會是一個很可怕的景象。所以現在應對老鼠這種有害生物的策略,也在從完全殺滅轉向管理控制。在家裡的老鼠肯定要除惡務盡,但在野外,在生態系統中,我們必須用系統論的觀點去看待它們,客觀分析和評估它們的作用,認識到它們的兩面性,合理控制它們的種群數量,既不造成嚴重危害,也不會滅絕。因為老鼠滅絕,同樣可能會帶來生態災難,而且這種災難很可能是巨大的」。

從疫病防禦的角度看,滅絕老鼠同樣不是最佳的選擇。

王大偉說,「我們都知道,細菌、病毒的生存能力極強,假如滅絕了老鼠,能不能同樣滅絕相應的病毒和細菌呢?很難。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老鼠滅絕了,這些病毒和細菌重新換一個宿主。我們現在知道老鼠身上大概有哪些病毒、細菌,哪些是對人類有威脅的,可以針對性地防禦,把病毒留在老鼠身上,或者留在野生動物身上,儘可能不讓它傳染到人類群體中。但是如果老鼠滅絕了,病毒換了宿主,我們就要重新做許多基礎工作,去尋找那個新的宿主,制定新的防控策略。假如它的新宿主是會飛的鳥類,那就更麻煩了,因為鳥類的活動半徑要比老鼠大得多,傳播給人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何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Itq628B3uTiws8K0s-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