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房子都是寶貝 古色古香大南坡用鄉愁發展旅遊

2020-09-28     新京報鄉村

原標題:老舊房子都是寶貝 古色古香大南坡用鄉愁發展旅遊

大南坡,一個245戶960口人的小村子,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6戶261人,是河南省級深度貧困村。一年前,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大南坡還是個鮮為人知的村子。近日,隨著村大隊的改造、村裡的供銷社再次開啟,村民李水清家的分心木、杜春華家的核桃等農產品,在村裡有了售賣平台,不少人走進了這個地處修武縣西村鄉東北部淺山區南坡上的村子。大南坡地處太行山區,距離修武縣城有20多公里,這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有什麼特殊的吸引力,怎樣從沒落重新走出一條復興之路呢?2016年,修武開始探索「縣域美學」,在不斷聚合當地歷史與文化資源的情境下,大南坡計劃應運而生。

大南坡村民的農產品有了出路。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大南坡藝術團重生

作為網紅明月村的操盤手,陳奇團隊在大南坡開啟了為期一年的社區營造,結合當地鄉土特色,成立了村民環保隊、少兒武術隊,重組大南坡藝術團,組織兒童暑期美學興趣班,為孩子們帶來話劇等課程。同時,還舉辦童趣之夜展演和南坡講堂,將大南坡激活成一個有活力的「鄉村新社區」。

9月24日晚上,大南坡村的幾個村民剛吃完晚飯,就忙著拿著小板凳來到原大隊的戲台下占位置,坐等久別了40多年的懷梆戲再次上演。戲台子後,村裡的老藝人正在勾臉換裝,準備著一場懷慶府味十足的戲曲表演。

趙小景是村裡的懷梆戲老藝人,十幾歲就學會了唱戲,沒想到多年後,腔調和動作還能信手拈來。趙小景告訴記者,懷梆戲區別於其他戲種,這是懷慶府八縣的地方戲,道白、念白、唱腔都體現了懷慶府這一帶的地氣,「從清末懷梆戲發起,經過幾起幾落後,如今還能唱起來實在不容易」。

懷梆戲老藝人趙小景。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以前的大南坡村有不少村民會唱懷梆戲、扭大秧歌,1996年時,村民曾在老大隊里表演秧歌,之後就再也沒演過。今年4月,村民開始把秧歌隊重新組建起來,他們在老大隊院裡排練,5月23日,進行了第一場秧歌演出。時隔40多年後,村民們今年也重新開始唱起了懷梆戲。

趙小景告訴記者,目前,大南坡村約有30人唱懷梆戲,加上秧歌和舞蹈,全村的藝術團有50人。不過,現在孩子們都外出上學了,年輕人外出上班,村裡只有40-70歲的中老年人還會唱懷梆戲。

5套民宿即將投入運營

上世紀70年代,因煤炭開採,大南坡經濟高速發展,當時整個村子很富裕。後來,煤炭開採完後經濟迅速滑落,大南坡逐漸成為貧困村。

現在的大南坡村裡,還零星散布著一些老房子,青磚灰瓦門窗凋敝,這些房子大都沒有人居住。從事鄉村民宿多年的陳長春說,「我看這些老舊房子都是寶貝」。

大南坡最動人的地方,在於他們所有傳統保留得沒有刻意之處,面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人們會自然放鬆下來,不禁想起自己的老家。大南坡的風輕雲淡,是每個喜歡鄉村的人真正追求的東西,陳長春說,「這也是為什麼一眼就看中大南坡做民宿的原因」。

新京報記者在走訪時,碰到出門的村民,還被熱情地邀請到家裡做客,一句簡單的「去家裡玩」就能感受到大南坡人的熱情。老式民房井然有序,院子也收拾得乾乾淨淨。

村裡除了原本保留下來的老舊房屋,還有幾處正在翻修的院子,也是即將投入運營的民宿,既有當地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也有村民自建的院子,這些房屋通過設計師的設計,在保留原來房屋建築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

老舊房屋正在進行升級改造。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陳長春告訴記者,目前,大南坡建設了五套民宿,預計將在11月投入運營。因地處坡上,村裡還有許多農田景觀,將以此為優勢,設置觀景台、構建多功能會議中心、改建老劇場,後續引進企業到此開會團建。此外,陳長春還透露,大南坡村未來還會有小酒館、親子手工坊甚至精品酒店,晚上人們可以在這裡露天席地把酒言歡,白天孩子們可以動手參與農耕活動。

「我們堅持不大拆大建,只是修舊如舊,這是老房子改造成新房子的一個變化過程,儘可能發揮原住民的力量。」陳長春說,從一個院子開始改變鄉村,逐漸變成小時候夢想中的那個樣子。

村民迷上撿垃圾

走在大南坡,順著村中心的坡路向上走,可以看到兩旁的農房邊上有花草,牆頭有長出來的山楂和柿子,街道乾淨整潔沒有垃圾。而在六個月前,大南坡的道路邊、樹林裡,還是隨處可見垃圾。

村裡的山楂樹。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大南坡,傳統村落格局和自然美吸引人,而散落在林間和路邊的垃圾十分『礙眼』。村莊振興當務之急是要清理垃圾、治理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留住人。」致力於鄉村事業多年的陳奇,擔任大南坡鄉村營造顧問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發起了撿垃圾號召。

為了讓撿垃圾這件事堅持下去,陳奇團隊在村裡組建了「美麗南坡環保隊」,每周日到周五下午4點集合村民,組織清理垃圾30-40分鐘。參與撿垃圾的村民可獲得積分,累計參與十次以上,可兌換生活用品或學習用品。與此同時,在鄉鎮、人社局和文旅投公司的支持下,在大南坡村撿垃圾這件小事,還有了活動基金,可以定期給村民做培訓,講明清理垃圾、維護環境的重要性和具體操作。

從3月底開始,鄉親們自己動手,到5月底時,村裡清理出十幾噸垃圾。「以前俺村也是垃圾遍地,現在不但垃圾沒了,環境好了,大家的環保意識也更強了,俺大南坡『迷』上撿垃圾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大南坡村委委員趙小連說。

供銷社開張農貨上架

9月25日,位於大南坡村老供銷社的「碧山工銷社」正式試營業,這是基於專業團隊重新打造的。2019年8月,在鄉村復興論壇主席羅德胤的介紹下,策展人、鄉村建設者左靖及團隊進駐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開始以修武縣域為單位,展開調研和委託創作。

村民的農產品有了售賣平台。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碧山工銷社是大南坡鄉村振興的核心空間之一,建築面積160餘平方米,展示和銷售焦作地方風物及「長效設計」產品,也給村民們的農產品提供了一個銷售平台。同期,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也正式落地修武縣大南坡村。

下午1點多,村民康大嬸吃完午飯抽空摘柿子,「女兒難得回家一趟,走之前帶點柿子給婆婆」。康大嬸用一根長長的竹竿,頂頭劈開一截,做成好用的摘柿子工具,對著掛柿子的枝頭,夾好,咔嚓一掰,兩三個柿子就摘下來了。

康大嬸抽空摘柿子。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康大嬸住在大南坡北部,在家門口的空地上,長了一片柿子樹,一到秋天就結出大大小小的柿子,紅彤彤掛滿枝頭。「等到了冬天,這柿子樹可更美。」康大嬸說,柿子樹每年都結果,但摘柿子的人越來越少了,沒有人吃的時候就不摘了,留在了樹上怪可惜。

十多分鐘,康大嬸就摘了大半桶柿子。康大嬸告訴記者,最近自己加入了村裡的秧歌隊,下午還要忙著換裝彩排準備演出。

趁著村裡開會,有的村民摘了柿子還會拿到大隊前的廣場上賣,手提籃擺在地上就是一個個小攤位,自家釀的葡萄酒、手工刺繡的鞋墊和虎頭鞋、採摘晾曬好的花椒、獨家配方的辣椒醬等,還有現摘的山楂和石榴。

周邊村民想開農莊

近日,在大南坡村舉行的全國性鄉村復興盛會,讓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對於當地村民也是不可錯過的熱鬧,村民們彙集在大隊,看熱鬧,買農貨。

村民高換枝家住大東村,距離大南坡有3里地,聽說大南坡村要開會,一大早便帶著1歲半的外孫女過來了。高換枝今年53歲,在村裡養了7000多隻雞,還種了十多畝地,兒女都在焦作上班。夫妻倆平時除了做農活收雞蛋,還幫著女兒帶孩子。

看到大南坡如今搞起了文化和旅遊,高換枝告訴記者,養殖和種植收入相對較低,之前就和女兒商量過,如果村裡旅遊發展得好,一家人也考慮做個莊園。高換枝很看好大南坡的發展,「村裡旅遊搞起來,村民們多少會受點益,最起碼環境變好了,基礎設施完善了,只要有投入就會比原來好。」

如今的大南坡,正在探索一條立足本鄉本土的復興之路。從一間小小的院子,到整個鄉村新社區的打造,依託修武縣域美學的發展,將藝術元素不斷引入帶來新的變化,古色古香的大南坡逐漸有了新生機。

新京報鄉村

耿子葉/文

張樹婧/編輯

新京報電商平台「小鯨鋪子」上線了

新京報鄉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OX_1XQBURTf-Dn563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