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確定性是本能,
但「不確定性」才是人生現實
有句話,相信你也有同感: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
是的,微博上就有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今年的成年人好像都很愛哭#。
在這個話題下,有網友將近一年內大家崩潰大哭的熱聞進行了總結,發現:絕大部分讓我們崩潰的事件都與工作生活相關。
的確,2019年無論對於企業,還是個人來說,都是無比艱辛的一年。
由開年至今,不曾停歇的大廠裁員信息,歷歷在目。
我們不知道,在這一個個冰冷的數據背後,又有多少人,面臨著溫飽問題;也不知道有多少企業面臨著倒閉的明天。
我們甚至無法預估:
- 自己所處的行業,什麼時候會走向衰落;
- 自己所在的公司,什麼時候會面臨破產;
- 自己所處的崗位,什麼時候會被輕易替代。
在這樣充斥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環境下,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穩定些,最好從此毫無波瀾。
樊登也不例外,他在《怎麼做一個聰明人》的視頻中,說道:
當自己的收入不高,又面臨房貸壓力的時候,我突然冒出了個很奇怪的想法:
假如有人願意和我簽約,每個月固定給我 2 萬塊錢,那我願意這輩子都簽給他了。
我巴不得生活就這樣,不要變了。
但你想過沒有,只追求確定性,在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裡,將會是一件多麼特別可怕的事!
當穩定成為理所當然,一旦裁員風波來襲,往往就會不知所措,慌了陣腳;
而從事自由職業的人,如果不與時俱進跟進市場,看似蓬勃的生意收入很快就說斷就斷。
事實就是:確定性越強,我們應對挫折的能力反而就越弱。
所以,讓不確定性成為日常,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在這個時代,顯得格外重要。
那該如何保持呢?下面兩點或許可以對你有更多的啟發。
保持不確定性之
走出固定的圈子
什麼叫做固定圈子?
先跟你們講一個匪夷所思的實驗:
在紙上用原子筆畫一個圈,就能困住一隻螞蟻。
你畫多大圈,就確定螞蟻能夠擁有多大的活動範圍。
而現實中的我們,其實是在自導自演:我們不僅是這畫圈的人,同時也是圈中的螞蟻。
因為能夠局限我們的人,永遠都只有自己。
既然這筆畫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試圖走出原有的圈子,你又怎麼知道自己能夠變得多優秀呢?
說起走出圈子,我想起了一個做服裝設計的朋友。
3 年前,他就觸碰到了職場的天花板,看著周圍的同事紛紛去往各地尋求新的突破。
他也開始創建起自己的品牌,為了接觸到更多新的設計理念,他還跑到米蘭進修。
儘管設計出來的產品很好,市場始終依舊打不開。
他想請教一位營銷專家幫忙支招開拓市場,添加了好幾次微信,對方也一直沒有通過。
他來回翻動著專家的公眾號,看到他的招生信息,花了5萬塊報名,並再一次嘗試添加好友,說道:
「您的課程我已經報名了,幫助我的人,我一定讓他在台上更加出眾!」
或許,你看到這裡會說:如果專家只授課,還是不肯通過呢?那還不如將這 5 萬塊存進銀行,賺點利息來得穩妥。
我的那位朋友,當時也不敢確定。
但她心裡盤算過:5萬塊,只需一段時間就可以賺回,但機會和圈子,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很慶幸,朋友的誠意打動了營銷專家。在一年內,通過專家指導的方法,成功打開了自己的線上市場。
同時,因為這次和專家連結課程,她認識到不少身價不菲的同學,接到第一單定製單。
那如大家所想,我們只知道守在自己圈子裡,只懂得存著賺點毛頭小利,存上個幾十年,那又會是怎樣呢?
一位 80 歲的老太太就踩過這樣的坑。
62 年前的她,沒意識到:錢會越來越不值錢,只知道一味往銀行存錢,最終存入銀行的 5 萬元,在若干年後,貶值成 20 元。
有些人將錢當成工具,去到更廣闊的圈子,越掙錢越多;
有些人不懂拓展圈子,只守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註定只能原地踏步,甚至不進則退。
正所謂:與什麼人結伴,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進入什麼圈子,就會擁有怎樣的人生。
擁有「鯉魚躍龍門」的意識,對於走出固有的圈子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如果不具備這種意識,那恐怕你的人生,也十分具有確定性:
- 以前是農民的,以後繼續在種地;
- 以前是員工的,以後繼續在打工;
- 老爸是建築師,兒子繼續畫圖的,比比皆是。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離你最近的 5 個人,決定了你未來的發展狀態。
這就是我們要保持不確定性,衝出圈層的重要原因。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怎麼走出固有的圈子呢?
秘訣是:向優秀的人學習,向有結果的人看齊。
因為結果不會撒謊,比你優秀的人,一定有他的優勢所在。
一個成績斐然的個體背後,往往隱藏著至少 5 個與他實力相當的人。
但是如何跟優秀的人搭訕呢?很簡單,遵循「利他」原則。
所謂「人脈」,一定不是加個微信,那個微信很可能一輩子躺在你的好友清單裡面,睡到你丟手機為止。
人脈世界,更重要的是交換價值。
突破圈層的機會,往往就是保持善良、主動伸出援手之時獲得的。
比如說,《北京女子圖鑑》中,陳可就因遞給被高跟鞋磨到腳跟的顧總一條創可貼,獲得了顧總的提攜。
再比如,現在許多老闆,在招人前,都會翻一下應聘者的朋友圈。被 pass 的原因,竟然有「 p 圖只 p 自己」。
雖然看上去有點冤,但是一切的錯過只因為當初付出不夠多。
遵循「利他」原則,給予別人變好的權利,也許是我們時時刻刻的座右銘。
保留不確定性
之突破線性思維
有了圈子,沒有實力,最終結局會很虛,馬雲也救不了你。
而想要改變實力,關鍵還得突破自己的思維。其中最重要的是突破「線性思維」。
什麼是線性思維呢?
就是思維方式成一種直線、單向、單維、缺乏變化的,就稱為線性思維。
就如,我問你:給你一桶魚還有一根魚竿,你會選擇哪個?
大都數人都會選擇魚竿,為什麼呢?
因為教科書上寫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就是線性思維。
打破這種思維局限的人,還可以有這種操作:
我要這桶魚。
因為把它賣了,我可以買到更多的魚竿,很快就可以釣到更多的魚,請人幫我幹活,這樣我還可以賺得更多。
我們可以只依靠釣魚來維持生活,但這樣的生活,很多時候都經不起太大的考驗;
也可以多發展幾個方向,將貨源、銷售、資金鍊都抓起來,從而獲得更多,讓生活看起來毫不費力。
同理,現在的網絡紅人很多,但火爆如李佳琦為什麼只有一個呢?
首先,我們先來想一個問題:除了直播賣貨,李佳琦還有什麼呢?
相信看過《吐槽大會》的夥伴,都可以比較明顯地感受到他的氣場。
在聚光燈底下,他的談吐,他的氣度,他的控場能力,絲毫不比做主持的明星差。
除了《吐槽大會》,他還參加了一些老牌的綜藝,例如:《美麗俏佳人》、《我是大美人》、《火星情報局》等。
在某次採訪中,他也提到:自己未來的努力方向,不只會停留在直播中,還要繼續不斷完善自己、沉澱粉絲,做出自己的品牌。
他給我們的印象,是朝著綜藝方向、產品方向發展。這一切都刷新了大家對網紅原有的認知。
無疑,李佳琦是清醒的。
因為他看清了自己不可能永遠依靠直播賣貨生存,就像產品都有生命周期一樣,平台也有自身的紅利期。
所有成功跑出的網紅,依賴的都是紅利期里無盡透支的勤奮和運氣。
然而這一點,卻並不是所有網紅都能清晰認知的。
很多人,除了直播、直播還是直播,從未想過為自己打開更多的魚塘,釣到更多的魚,存儲著作為過冬的必需品。
他們以為,直播1小時能獲得的,直播10小時就能獲得10倍,直播1000小時就能得到1000倍。
事實上,待到 2-3 年後,平台紅利一過,也許帶貨事業就曇花一現。
當然,不止網紅會遭遇這樣的問題,這時代,明星也未能倖免。
自 18 年逃稅風波後,影視行業也進入寒冬。許多明星面臨著無戲可拍的窘境。
連曾經因為「小燕子」紅極一時的黃奕也說,她的生活也曾到達過絕境。
為了維持曝光,獲取收益,許多大牌明星也只好放棄影視,躋身綜藝,拚命奔跑和透支體力。
連明星都不好過了,那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怎麼突破呢?
秘訣就是:折騰。
然而,並不是瞎折騰,而需要在確定性與不確定之間來回切換,不斷進行賽道升級,來突破自己的線性思維。
我接觸過一個新媒體小編,剛認識時她才畢業,對新媒體排版一竅不通,寫作更像小學生寫作文。
然而,她迅速報了5個課程學習新媒體寫作和排版,只用3個月就能自己完成一個公眾號從寫作到運營的循環。
更讓人佩服的是,她寫作和排版都比較熟悉了之後,就會朝著下一個未接觸過的階段——粉絲增長去努力。
而她的方法論則是:混各種大咖群。
在一些付費社群、知識星球、在行等App裡面,她能結識很多前輩,自己花個錢就能突破認知邊界,非常值!
她的整體策略就是:完成這一個確定性周期之後,擁有獲取下一周期的資格,每一個周期的結束,都意味著一次賽道的升級。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疊代,現在她已經是一個新媒體公司的總編,負責一個大號的增長、運營、寫作統籌和活動策劃。
而這花費的時間,只有一年。
喬布斯曾說過:
最好的程式設計師往往是業餘的。
有些東西重要的並不是被動地學習接受,而是你去主動地探索,探索本來就包含著各種試錯和改進。
如果,上面提到的小編在「排版和寫作」這個確定性階段保持太久,就很容易遇到瓶頸,再難以有突破。
這時候就會出現一種錯覺:我這段時間什麼也沒幹!
保持線性努力太久,也成為一種危機。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進步緩慢,即將趨於穩定狀態之時,就自查一下。
我是不是將自己局限於某條線性的道上了?
如果我想保持進步,那我的第二道、第三道線又是什麼?
2020年請擁抱不確定性
前段時間,就有朋友跟我提起:
許多品牌顛覆了我的確定性認知,以前我覺得做護膚品的,只能夠垂直做護膚品。
但現在大家都開始做起跨品牌(跨圈子)、跨領域(非線性)的合作了。
例如:
食品 x 香水:德克士與氣味圖書館聯合出香水了;
食品 x 美妝:周黑鴨與御泥坊聯合出口紅了;
……
所以,許多新興的機會,都需要我們突破自己固有的圈子與線性思維,也唯有這樣,我們的未來才有一線生機。
連大品牌、大明星們都在俯首努力了,你還有什麼理由不擁抱「不確定性」呢?
這世界上,從來沒有永遠的確定。殘酷的現實中,不確定性才是常態。
我們應該把它作為青春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