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每逢佳節思故鄉(組詩)

2021-02-07   奎先達坂西

原標題:過年了,每逢佳節思故鄉(組詩)

李武兵

‖ 除夕夜,守歲的味道

因為奶奶跟著小叔一家生活

每逢年三十

我們都到小叔家守歲

小叔很能幹

每年都能弄來一棵大樹蔸

蠻氣派地架在堂屋中央

生好旺好旺的火

嗶嗶剝剝,時而有火星炸響

惹出滿堂笑聲

大人忙著說一年積攢下來的話

我們小孩子家只顧著烤蠶豆,烤糍粑

很香很香的味道

讓八十多歲的奶奶也饞嘴了

皺紋里蓄滿對孫輩的慈愛

守歲,其實守著的是親情

年的味道都融在親情里

‖ 看龍燈,熱熱鬧鬧的,這才叫過年

兒時的興致

最稀罕最熱鬧的是看龍燈

吆嗬嗬、吆嗬嗬的呼聲

喚醒此起彼伏的鞭炮

鬧騰整個鄉村

人歡犬奔

小孩子前呼後擁

這才叫「過年」

從前村轉到後村

龍燈驚動了冬眠的土地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隔著山坡也能聽到爆發的激情

送春帖的隊伍

就該有這種陣勢

呼嘯著,奔跑著

嚮往一年的光景

現在過年看春晚

家鄉的龍燈還在記憶里舞動

那些看龍燈的大人和發小

住在腦海里活著

歡樂的笑容仍歷歷在目

有的鄉鄰走了好多年

聲氣還耳熟難忘

留住鄉愁

‖ 這頭牛就在我家的披屋裡過冬

我七歲那年

家鄉的一場雪下得驚心動魄

三天三夜

雪從空中壓下來

牛屋的頂梁「吱呀呀」就斷了

牛角上挑起的一縷稻草

瞬間就凍成冰掛

牛幾次想掙扎著站起來

又「撲嗵」跪倒在稻草鋪上

顫顫巍巍地喘息

我看見父親起身就跑

抓著自己的被子蓋在牛身上

牛終是被暖過來

跟著父親邁進了我家的披屋

那年,這頭牛

就在我家的披屋裡過冬

牛拴在父親心尖上

‖ 鄉村的水車,是我記憶中的一條龍

在農具里,水車是最神聖的

被鄉風鄉俗尊為龍

它承載著一種文化

延續著上輩人傳下的

許多不能觸碰的清規戒律

譬如女人不能跨越龍身

村裡的玩伴,卻不分男孩子女孩子

都喜歡從它身上跨來跨去

但不許磕碰車葉

抗旱的時候,水車轉起來

像田間的節日

大人們鼓足了勁

興奮地吆喝著

低處的水灌入車槽里

順著車葉一波一波翻滾上來

飛濺的水花

會放映彩虹的顏色

讓我們看

‖ 甜津津的絲茅針——白茅根

童年的記憶里

有絲茅針——白茅根的秀色

甜津津的滋味誘惑鄉村的孩子

讓我們不理會窮困的憂愁

不理會蒼涼的童謠

田邊地頭

這種植物頂像我們的性格

春深得意時,無視土壤的貧瘠

總是蓬蓬勃勃地生長

繁茂的勢頭可以蓋過一切野草

喜歡與嘴饞的鄉娃子為伍

逢著穀雨時節,抽出嫩嫩的穗子

長長的綠葉細緻地包裹成帷帳

沒有一絲風塵玷污綠帳內的新娘

於是,好多好多的絲茅針

任憑我們靈巧的手

一根根采入衣兜

最是夏季白瑩瑩的絲茅根

濕潤的口感就是我們嘴裡的甘蔗

嚼出的味道沁入心底

幾十年過去了

餘味尚存

回望故土,那裡的一草一木

已在夢裡生根,牢牢地

長成不敗的風景

‖ 母親,喜歡用鄉音喚雞群歸籠

忘不了,晚炊的時候

母親總是站在廚房外張望

然後,「咕咕、咕咕」

辛勤地用鄉音喚雞群歸籠還巢

還不時迴轉身瞅瞅灶塘

擔心柴火停止嗶嗶剝剝的燃燒

廚房西北角就是村頭

往北再沒有人家

有的是一處放養雞群的草坡

淺草叢裡有蚱蜢、蚯蚓

收了翅膀歇息的小豆娘

還有好多不知名的蟲子唧唧啾啾

早晨奔出籠子的雞群

不愁一天的食糧

母親喚回雞群,紮好籠子

晚飯就熟了。她會站在門外

喊我的乳名,一聲緊,一聲緩

很有耐性的聲音

帶著飯香,帶著母愛

至今在我心裡走動

李武兵簡介:原名李武斌,筆名春暉,湖北武漢人,現居北京,曾任職於鐵道兵文化部、總政群工部,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理事,著有《李武兵抒情詩選》(上下冊),散文集《太陽鳥》,長篇紀實文學《自然之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