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河南美食,必然要提的便是胡辣湯。河南人的早餐,小到犄角旮旯里的小鋪,大到金碧輝煌的星級酒店,都有胡辣湯的身影,其中,尤數周口西華縣逍遙鎮胡辣湯最為知名。河南人無論在哪,說起家鄉的味道,首先想到的絕對是這碗熱氣騰騰的、看似樸實無華實則暗藏乾坤的胡辣湯。
在河南,沒喝胡辣湯的清晨
不足以談人生
一個朋友給我講過他走高速找胡辣湯的故事。
有年冬天他到武漢出了一次半個月的差,剛到的幾天「過早」很是開心,熱乾麵、油豆皮、燒麥……朋友圈每天不重樣。
新鮮勁兒一過,他開始滿武昌的找河南館子,就想能在呵口氣都是白霧的清晨喝一口熱辣辣的胡辣湯。
返鄭那天,他開著車順著京港澳一路北上,行至漯河附近,看到了周口方向的牌子,就那麼靈光一閃,一打方向盤,一腳油門直奔西華。
在那個破舊的縣城,在那個髒兮兮的蒼蠅館,他打點好五臟廟只花了十幾塊錢。
但那多花的高速費和油錢,約麼也得有小五十。
對此,朋友的看法是:沒辦法,就是這麼愛。
不管是被甲方虐到想罵祖宗、雅思四考不過,還是頭頂的毛日漸稀疏,只要翌日的早上端上一碗胡辣湯,淋上香油、陳醋,「刺—溜」一聲——
袖子一甩嘴一抹,精氣神全都回來了:老子還是一條好漢。
有這麼幾個數據,鄭州人大概有900多萬人,除去還在吃奶的小孩兒和不吃早餐的人,每天早上大概會有300萬人端起了胡辣湯碗。
走南闖北的胡辣湯
像極了河南人
據《西華縣誌》記載,1942年西華成為黃泛區之前,逍遙鎮胡辣湯最出名的只有兩家。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西華賣胡辣湯的只有五六家。
這個時候西華人還沒有走出去啊,人口的遷徙肯定帶著飲食文化的遷徙。
所以,你們覺得胡辣湯難看,一碗黑乎乎的,看似隨意混合的食材攪在一起,讓人頭暈。
追根究底,胡辣湯誕生的屬性,就不可能像高端菜肴一樣精緻美好。
他是粗糲的,厚重的,又嗆又辣,這代表他出身水旱碼頭,帶著走南闖北的血性。
這也是為什麼只有胡辣湯闖出了河南,成為了最廣為人知的河南美食。
像河南人的勇猛激越一樣,胡辣湯走南闖北,從未被在外的河南人所拋棄,你看看廣州的河南村,誰不去尋摸著喝一碗最正宗的胡辣湯?
他不好看,沒有關係,他是最接地氣的,無論是老弱婦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碗胡辣湯。
怕辣的,來碗兩摻,想吃肉的,來碗貴的,想喝酸辣的,要加許多醋才得到滿足。
從沒有人認為胡辣湯有統一標準,他太包容了。
光河南各地不同類型的胡辣湯就有許多種。魯山胡辣湯、商丘白鬍辣湯、素胡辣湯......
胡辣湯的起源是個懸案,
但它一定凝聚了河南人的智慧
逍遙鎮的湯館,普遍認為自己的湯,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
當時,閣老嚴嵩為了討皇帝歡心,從一個高僧手中得到一副助壽延年的調味藥獻給皇帝,以燒湯飲之。
該湯美味無窮,龍顏大喜,命名為「御湯」。明朝亡後,御廚趙紀攜帶此藥逃至逍遙,將此方傳到了該地。
該地人因此湯辣味俱全,遂改名為「胡辣湯」。
六十公里開外,北舞渡的湯館一致認為,最在北舞渡賣湯的,是閃家的老爺子。
閃家胡辣湯負責人閃寶民介紹說,晚清時,山西、陝西的商賈在此創建了一座山陝會館,會館落成後,大宴賓客。
此間太原府的一名大廚做一道深受名流紳士稱讚的湯,這道湯就是胡辣湯。
如今,當年的山陝會館會址已經是北舞渡鎮中心小學的「地盤」了,歷經近200年風雨的彩牌樓依然那樣光彩照人。
胡辣湯咋從宴席上走了下來,這恐怕是歷史疑案。
即便如此,並不妨礙這是一碗好湯。
胡椒理氣、溫燥。
黃花菜,又名忘憂草,有醒腦的作用。
粉條、麵筋提供碳水化合物。
牛肉是高蛋白食物。
你有沒有感覺,喝完一碗胡辣湯,感覺渾身毛孔都張開了,暢快無比,又很頂餓?
所以,你家要是有考生,你確定不囤幾盒胡辣湯為高考助威嗎?一碗下去,一上午的精氣神和能量都有了,還怕臨場發揮不好嗎?
(圖片源於網絡)
初白| 撰文
藍家夏夏 |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