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個初心和使命源自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植根於近代中國「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是中國共產黨近百年奮鬥歷程的真實寫照,是激勵我們奮勇前行、開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根本動力。
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統一的典範
馬克思主義在分析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基礎上,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和共產主義必然實現的基本規律,從而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同時,崇高理想的實現,必須以腳踏實地、聯繫實際為基礎。只有將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統一起來,不斷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現實的物質條件,崇高、遠大的理想才會成為現實。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是因為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目標是「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使一切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黨的二大明確提出,黨的奮鬥目標是「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的最終目的,是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醒全黨,「我們乾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共產黨人要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並強調只有理想信念堅定的人,才能始終不渝、百折不撓,不論風吹雨打,不怕千難萬險,堅定不移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奮鬥。
近代中國是一個主權不獨立、領土不完整、生產力不發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近代中國人民的最大痛苦,是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只有先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在此基礎上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進而達到共產主義社會。因此,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不僅牢記自己的遠大理想,而且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通過民主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經過長期努力,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黨是一個沒有任何私利的政黨,其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創造條件。反過來,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
近百年奮鬥歷程的真實寫照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是因為我們堅守初心,牢記使命,時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將人民幸福放在心上、把民族復興扛在肩上。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克服艱難險阻、越過激流險灘的精神力量,是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奮鬥歷程的真實寫照。
鴉片戰爭以後,在中華民族遭受屈辱的過程中,無數仁人志士曾經不屈不撓、前赴後繼,進行可歌可泣的鬥爭,進行各式各樣的嘗試,但都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一大批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中國共產黨因此應運而生。
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僅有50餘名黨員,在當時300多個政黨中可謂微不足道。我們黨之所以能發展到將近9000萬黨員,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執政黨,就在於自建黨始,中國共產黨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定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階級鬥爭十分尖銳、隨時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毛澤東同志仍然提醒全黨要動員群眾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並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應該使經濟發展得比較快,人民生活逐漸好起來,國家也就相應地更加強盛一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建黨以來,無數共產黨人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踐行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莊嚴承諾。革命戰爭時期,一大批共產黨員為了革命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生動表達了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貞不渝。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雷鋒事跡之所以感人,就在於他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做好事,為人民服務;焦裕祿精神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他牢記宗旨、心繫群眾,體現了「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共產黨員本色。改革開放時期,廖俊波同志之所以值得廣大黨員幹部學習,是因為他不忘初心、紮實工作、廉潔奉公,真心實意為人民造福。
新時代繼續前行的根本動力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發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4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同時也要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幸福美好生活不會從天而降,我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經營、創造性奮鬥,才會實現美好生活。我們只有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永遠保持建黨時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才能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一個長期、複雜、艱巨的歷史過程。回首過去,歷史已經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的成立,就沒有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而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則會淪為空想。著眼當前,扶貧攻堅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還需要我們更加艱苦細緻的工作;人民對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的期盼,需要得到不斷的滿足;外部環境也更加複雜,需要我們更加沉著冷靜地去應對;黨的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要求我們有刮骨療傷的勇氣、壯士斷臂的魄力、將軍斬馬的決心,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展望未來,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之路還有不少溝溝坎坎。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才能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才能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樑,始終成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才能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追求的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追求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並將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勇於擔當的負責精神落實到行動上,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中,黨的十九大繪就的宏偉藍圖必然會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6月27日第1722期 作者:何益忠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