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模大尾巴的新高度——詳評曠世CMA18

2023-12-14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雙模大尾巴的新高度——詳評曠世CMA18

還記得夏天的北京展上曠世一口氣發布了好幾款新品,其中我個人最期待的一台便是CMA18,熟悉我的人應該知道我是很早就開始推崇藍牙解碼耳放這種形態的產品的、而且幾乎仔細體驗並分享過大部分的該類型號,或許也正是因為用的夠多,因此才更對這類產品的優勢與痛點瞭然於心。

今年的一個現象級產品,當然就是乾龍盛的MUB1了,而且我當初在標題中說它是藍牙尾巴的「痛點殺手」,幾乎是把過去該類產品的問題給解決了個遍,取得了產品力的高度平衡。過去這類產品往往不能夠兼顧超高的推力、優秀的純凈度、好聽的音色、以及足夠便攜的體積,小體積的產品要麼解決不了噪聲問題、要麼聲音上限很低,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我們都難選擇出一個介於類似小體積的iFi go blu和相對大體積的灰菠蘿之間的一個產品。

我也一直在等著有那麼款產品,它首先能夠儘可能驅動好我手頭的一些高端旗艦耳塞、又能夠在安靜環境下有不錯的噪聲抑制、並且處於一個帶出門沒負擔的體積,比如放在褲兜口袋或者上衣口袋裡,再錦上添花一點的話,有略帶模擬味的音色就更好了。我過去常用的產品里,有兩款我覺得基本能兼顧,分別是上文提到過的MUB1和乂度家有點冷門的Poke2。而曠世CMA18的出現,把這類產品的上限又整整拔高了一個檔次,而且這款產品貫徹了曠世家出色的聲音審美、以及集成了曠世專利的電源管理技術。當然了,作為自認為審美比較直男的人,CMA18的整個設計與顏值也把我毒的不行。

CMA18的體積我覺得是非常甜點的一個狀態,它的厚度與MUB1、Poke2相仿,但視覺面積看著並不大,比MUB1高一點點、幾乎等寬,所以在便攜性上我並不覺得存在什麼明顯差距,就像前文說的那樣,放在口袋裡是沒有太明顯異物感的,重量控制也處於一個既不顯得輕飄飄、掂起來也不墜手的程度。當然了,每個人對這種東西的體驗感並不相同,我測量了一下CMA18的尺寸,大概是70mm*110mm*15mm,重量大概是157克。

CMA18整體的設計語言沿襲了自家CMA系列台機的「大師版」的開窗風格,不熟悉他們台機的人會覺得一耳朵看著很像M15,但CMA18不論是內部的做工精細度還是對等效的處理都高級多了。曾經有朋友開玩笑說M15的燈在黑暗環境下看像夜店風,而CMA18把亮度和色彩都控制的很到位,在不同區域有三種燈光,分別對應工作模式、增益模式、以及單端平衡的運放電路顯示。當你在插入平衡口耳機時,CMA18下放的運放處會顯示四路燈光,而且把兩路+-電源的彙集也做了標註,可以說非常有助於開腦放了。雖然是沒有螢幕的設計,但是通過正面的開窗以及把菜單印在PCB上的做法已經能夠直觀顯示幾乎所有的功能,不僅很「old school」,還能夠節約一些電源儲備,可以說是今年國產機器里最讓我在設計層面覺得很有巧思的產品。

除了基礎的USB、藍牙解碼耳放功能以外,CMA18還支持光纖輸入以及Line in來作為獨立耳放使用。不過我日常用的最多的還是藍牙,或者說我單方面推薦大家就把它作為藍牙解碼耳放來使用,是我目前聽過的便攜機器中對藍牙優化的非常優秀的、非常接近於有線模式的一台機器,會讓我想起樂彼家的P6Pro,而如果你有興趣折騰數字線材的話,它也是有一定潛力可挖的。雖然本文的聲音還是基於USB模式下為主,但不得不夸一下CMA18的藍牙表現,能夠把縱深、信息量表達的非常充分,如果只考慮驅動耳塞的話,它的素質已經是達到、甚至超越了更大體積的山靈H7、iFi灰菠蘿的水平,推力兇猛、框架完整且舒展、音色還十分細膩溫婉。我很多時候願意把CMA18單純用「好聽」二字來概括,它的素質不能說高到旗艦播放器的水平、但也達到了不需要去刻意審視短板的程度。

曠世在宣傳的過程中對它的定位是「頂級台式設備性能」,當然是有誇大的成分了,但如果你過去接觸過曠世家的台機和播放器,應該能感受到CMA18把自家的核心技術要點與審美完美融合進了CMA18中去。乍一聽,會覺得CMA18有點像QPM、但又沒有QPM那樣有些軟糯,人聲的部分有M15的影子,但是比M15的男女聲適應面更廣、器樂的表現也更為的精緻、結像更為立體和具象化。能夠實現這樣的聲音,曠世自研的四組電流模PCT專利SIP晶片功不可沒,讓它能夠在帶電池的前提下,在電源管理方面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也不用再像小尾巴那樣受手機供電參差不齊而帶來的桎梏。

CMA18的這這顆AKM家的4493本身是我自己很有好感的一個型號,雖然在很多晶片黨、配置黨眼裡,可能覺得現在旗艦DAC爛大街的前提下曠世居然沒用上最新、以及「官方參數」最好的DAC,但如果關注過AKM家datasheet的用戶就會知道,4493仍然是僅次於4497級別的DAC、或者說4493就是在產的AKM晶片里最好的一顆電壓輸出型DAC。4499也好、9038pro也好,這種電流型輸出型的、晶片理論值能達到140dB DR的DAC選用,很多時候都是一個順應市場的行為,在用進隨身產品時,不僅需要做獨立的外部IV轉換、也得花很大代價去考慮功耗、發熱、周邊電路配套的問題。而4493不僅本身具備好聽的音色、也更容易把供電層面的精力放在模擬電路本身去做好聲音的打磨。但即便如此,CMA18也依然是一個具備明顯發熱量的機器,雖然曠世在詳情頁里沒有對放大器的部分做詳細說明,但我猜測CMA18還是非常傳統的A類放大電路。

在驅動上限層面,如果僅考慮耳塞,CMA18已經能夠讓我手頭大部分的耳塞發揮出滿血的水平,而且在音色層面賦予甜潤、但又不會過於「昏黃」的模擬味。拿我近期新入手的UM Mest3舉例,它比上一代大幅度提升了兩端延展、空間感和結像表現,但是比上一代減少了一些中頻的厚潤感,因此我平時傾向於拿它去搭配類似P6Pro、M9 Plus、RS8之類的機型,但在插上CMA18的時候,我也聽到了近似的效果、而且在空間感的表現上和這些旗艦型號有過之而無不及,主要差距還是在密度、以及更極限的大動態表現上。有一方面我認為處理的比較高級,那就是CMA18在不明顯加厚人聲、不削弱器樂鮮活度 的前提下,實現了人聲部分的圓潤打磨和足夠醇厚的表現,它乍一聽好像比M15要薄了點,但這個錯覺會和它更充足的高頻延展有關,CMA18在中低頻的部分保留了M15上的紮實程度、又提升了高頻延展和精緻感,呈現出了一個更為協調、舒暢的聲音。如果從CMA18切換回M15的話,會明顯覺得M15的聲音有些沉重和僵硬,缺乏流暢感。

我原本沒有對CMA18驅動大耳的表現有太高的期望值,但沒想到它呈現出了意料之外的安定和細膩、是非常從容的那種聽感,且不說Tago T301、Meze 109Pro這種直推大耳,哪怕是驅動森海HD580這種走古典向路線的頭戴都能夠勝任,聽交響樂信手拈來、乾淨細膩,和旗艦級國磚或者台式機比起來,它只是缺少了一些蓬鬆度、中下盤的混響也沒有推夠味兒,但在結像與音色表現上已經表達的很充分。相比於MUB1的S檔,我會更喜歡CMA18驅動頭戴的表現,它在聲底方面的那種從容感我覺得跳出了小體積便攜的概念,給人的感覺是大排量自吸發動機的感覺,初聽可能沒那那種「竄勁兒」,但後段會讓人覺得越開越從容、越有操控樂趣。

誇了這麼多,我其實是帶著比較強烈的個人喜好去評級CMA18的,但也是建立在它的硬素質足夠能打的前提下,但CMA18也存在一些我不得不說的缺點,在這裡列出來

1、115dB的極限信噪比指標,在驅動一些低阻+高靈敏度的耳塞時可能會存在底噪問題,安靜狀態下可聞

2、開窗的設計免不了引入干擾,實測CMA18偶爾會出現干擾電流聲

3、沒有配備麥克風,來電話的時候還是得用手機接聽

4、增益切換按鈕、按鍵鎖定功能按鈕的第一批出現了裝配松垮的現象,搖晃的時候會出現異響,對於一向特別注重做工水平的曠世來說算是一個低級失誤了,我反饋以後他們表示第二批會解決,第一批用戶的具體處理政策大家可以進一步諮詢經銷商和品牌方

5、沒有能標配保護殼

在前文提煉一個關鍵詞的話,我還是喜歡單純用「好聽」來形容CMA18,這個形容詞的前提已經建立在它好用、硬素質夠高的前提下了,就像舞蹈一樣,舞蹈跳出來要想好看,一定是基於足夠的基本功做支撐。在我看來,單純以聲論價,CMA18在4000元檔位真沒有什麼非說不可的聲音缺陷,除了極限的噪聲控制和抗干擾性以外,CMA18的產品力已經把雙模大尾巴產品抬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e883e11998b6128d53ce6d1542d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