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模大尾巴的「痛點殺手」——乾龍盛MUB1

2023-08-10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雙模大尾巴的「痛點殺手」——乾龍盛MUB1

乾龍盛的陳總算是行業內典型的慢工出細活、產品更新慢但款款皆精品的代表了,我已經記不得前後聽過多少個版本的MUB1工程機,包括在陳總在成都展說聲音已經基本定版以後,在量產期間也仍對當時的版本做了進一步的微調才得以上市。

正式版的MUB1剛好和我建議的方向比較一致,尤其是是在USB模式下的聲音擁有了比展會版更好的動態、更精緻的結像,整體的聲音不會那麼溫吞水了,因為我擔心MUB1明明作為一款超高素質的機器,卻在一耳朵的環節給人留下HUFI、疲軟的印象,畢竟在單純的試聽很難展現到器材的全貌。正式版的MUB1,我目前幾乎完全拋棄了USB口,在用藍牙模式進行日常使用。我個人認為USB模式的MUB1是拿來秀肌肉、拿來「卷」的,而藍牙模式下的MUB1才是真正讓人拋開一切指標、性能,讓我好好去欣賞音樂的狀態。我之前為什麼那麼忠愛1795,就是因為它把藍牙模式下的素質/聽感的平衡做到了極致,而且保持了口袋機的體積,從升頻算法到模擬端的調教都堪稱行業內的經典之作,而在1795之後,第二個讓我在藍牙模式下雙雙做到滿意、而且還依然具備高度便攜性的機器,有且僅有一台,那就是MUB1,而且具備更高一檔的素質上限。

對於藍牙模式下的聲音表現,我和好友@Rechol 二人各執一詞,他認為藍牙模式下的聲音不夠耐聽,但我和乾龍盛陳總的評價較為一致,我們都認為藍牙模式下MUB1的聲音更加柔美、寬鬆、富有樂感。再往細了去說,藍牙模式下的聲音是流暢的、細膩的、素質雖然一耳朵有差距(尤其是結像的凝聚力、兩端的極限延展、和橫向空間都差了一大口氣),但當一個機器的基礎素質在同價位是95分時,降到85分又何妨?我認為MUB1在藍牙模式下的聲音依舊非常完整、不會給你乾澀的音色、蹩腳的聲場、或者細碎的高頻,是那種長板都很長的水桶型機器,它藍牙模式下的聲音框架與信息量可以媲美體積略大一點點的乂度Poke2、音色的柔美度可以媲美R2R的頂級便攜機P6Pro,我完全可以用它來驅動紅宗加持下的MA Eclipse、DITA celeste加持下的Erebus去欣賞古典樂,而且和同價位的任何國磚體現不出明顯的素質落差。

進一步去剖析MUB1之前,先聊一聊外在的東西。

前文提到了MUB1的這個體積和形狀卡在了一個我覺得很舒服的狀態,它大,大到能塞進電池和有充足的空間處理硬體部分,它小,也小到能放進夏日衣物的口袋裡沒有明顯的負擔,確實比那種瘦長型的尾巴要顯得更實用一些。接口方面,獨立的USB數據口和充電口自然是基本操作,額外還配備了一個支持同軸/光纖協議的SPDIF口可以讓它成為一個高品質數字轉盤,而且支持藍牙模式時進行輸出。側面的音量按鈕和多功能按鈕可以用來切換增益、濾波器、工作模式模式等,而如果往精益求精去說的話,我是希望能夠有一個用於切換工作模式的獨立按鈕的,但好在MUB1把這個切換放在了菜單的第一項去選。此外,在產品設計上確實是做的平平無奇,而且相比友商的一些產品來說,它沒有配備麥克風的功能,更像是一個純粹設計給HIFI愛好者的產品。

4片43131的架構,其實在行業里具備非常成熟的方案可複製,但按照乾龍盛這麼能磨的性子,他們其實對於「玄學調教」一直是放在產品第一位的,比如會優先選用樂感型的放大電路、以及相關電容電感器件,當一個調音的操作可能影響指標但提升音質時,他們也會選擇適度犧牲指標。就拿S檔這個模式來說,它具備比高增益還要高出3-4倍的電壓放大,能夠打開許多低敏耳塞的潛力、包括驅動頭戴式產品,但是卻會給噪聲指標帶來了5個dB的衰減,因此如果你聽MUB1有底噪的話,記得把增益切回去,因為其實它常規模式下是聽不到底噪的,132dB的動態範圍上限也算是43131這個DAC帶來的最大正面作用之一。

平衡

單端

帶負載的硬體測試成績如上圖,其中輸出功率嚴格按照雙聲道THD+N均<0.1%取值,噪聲指標參考「動態範圍」而非「信噪比」,其中32歐負載下1274mW的平衡口和419mW的單埠都高於官方標註值,而且失真表現均有一定餘量。300歐下的輸出電平我單獨測了一下,在8.9Vrms左右,也有超過260mW的表現。需要注意一下的是,這裡的最高動態範圍表現都是按照H檔來取值的,因為S檔下的噪聲指標有明顯的衰減,而帶負載125dB的表現在大推力播放器里是非常優秀的,MUB1本身也是一台底噪控制非常好的機器。

MUB1在驅動上限和大部分的硬素質方面都可以直接滅掉市面上所有的小尾巴和同價位的便攜部播放器,甚至在基於安卓手機的前提下,即便是在藍牙模式都不會在信息量層面出現什麼明顯的短板,反正單純追求聲價比的前提下這玩意幾乎是沒啥競品,或者說如果你嫌棄山靈H5、iFi灰菠蘿這種體積太大、但又想買到一台素質足夠頂的大尾巴,那MUB1應該是暫時的最優解。

當然了,即便是MUB1給了你這麼多的增益檔位,其實大部分塞子都可在最低增益的時候輕鬆和搞定,而且即便是基於USB模式下,它也是足夠的寬鬆細膩的。但我知道現在「有多高增益開多高增益」已經是許多燒友的習慣,所以如果基於S檔的前提下,我還是得承認MUB1的「素質感」確實做的很高,是那種高密度、線條清晰、甚至帶點壓迫感的聲音,尤其是S檔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股撲面而來的力量感,但如果耳塞本身的調音不夠鬆弛和細膩,其實S檔有時候會給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但目前在2K價位的機器里,能夠把我主力塞推到近乎滿血效果的,也確實只有MUB1的S檔能做到。至於驅動頭戴的效果,我覺得在聲音厚度和音色的安定感上其實不如山靈H系列的兩款,但極限驅動力也比菠蘿系列差不少,而是夾在二者中間一些,是一個音色息怒度和驅動力相對平衡的狀態。

具體的搭配我就不細聊了,因為我認為MUB1也好,或者乾龍盛家大部分的機器也好,從來都不是那種挑搭配的東西,反倒是前陣子推出的MC01/MC01SE在低頻的部分做的淤積了一些,部分搭配下容易發悶,好在MUB1沒有出現我擔心的這個問題。MUB1的音色是均衡、舒展、相對平和的,就像他家其他機器一樣,動態的爆發不會伴隨著所謂「躁感」或者高頻控制力的缺失,所以乾龍盛的機器有時候會被人誤會成聲音「軟」,但MUB1這裡的能量感給的還是相對直接一些,高頻亮度也是他們的家族裡給的很足的一款。

MUB1我目前還真沒有搭配出什麼翻車的例子,即便是有存在風格不搭的情況,通過切換濾波器模式以及藍牙/USB工作模式都可以實現改善,在USB模式下我一般是鎖死NOS模式的,聲音不會有各位想像中43131的數碼味,音色細膩自然、結像鬆弛又不失去凝聚感。藍牙模式下的聲音是會更加彭松、柔軟,氣息的部分顆粒感減少、而是更加平滑了點,縱深比USB模式下存在可聞的缺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是藍牙模式,它的空間感也相對的完整和立體,我個人認為藍牙模式的MUB1可以作為USB模式的「調味品」,而不完全是一個「降級版」。

MUB1幾乎把我過去玩過的所有雙模尾巴的遺憾都給解決了,相對適中的體積儘可能把素質做到了極致、加上調音水平和耳機適配性本身一直是乾龍盛家的強項,這是一台有推力、有素質、有聲音審美的機器,除了外觀比較平庸以外,作為一個純粹服務於HIFI發燒友的產品,它的完成度相當之高、推薦程度在我這裡也近乎拉滿,而且可能會是未來該類產品的常青樹選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dd6b05a8068a3945d0489d7235021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