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東仵村,大概很多人都對其不甚了解。印象中,只知道它是西仵鄉的一個小村,不依山,不傍水。全村一百幾十戶人家,三百餘口人,人均耕田2餘畝,緊臨309國道,距離縣城大約10分鐘車程。但是談到上黨落子,黎城人,甚至上黨人卻並不陌生,它是晉東南地區梨園界的一枝獨秀。
晉東南地區流傳著兩個劇種,上黨梆子和上黨落子,當地人俗稱梆戲和鬧戲。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就是聽著這兩種戲長大的。歷經滄桑的發展,這兩種戲不但在演技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生旦凈丑各個行當,湧現出一個個德藝雙馨的藝人,而且在傳播仁義禮智信中華傳統倫理道德上寓教於樂,弘揚真善美,追求正能量,深得當地人喜愛。
說到這裡,如果你認為東仵村與落子劇風牛馬不相及,那就是孤陋寡聞了。你可知道上黨落子就是起源於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
據《黎城縣誌》記載,清道光年間,東仵村李鎖柱師承從武安逃荒至此的農民喜順學習武安落子唱腔,在此基礎上融合當地語言、民歌,於1842年前後發展成飽含濃郁黎城鄉土氣息的劇種。
上黨落子形成後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上黨各地紛紛組建了戲班,此後,經過不斷改進,
表演藝術日臻完善,活動範圍遍及上黨和周邊地區,鼎盛時僅上黨各縣就有幾十個戲班,經常上演的劇目多達上百個。
上黨落子形成距今已有170多年了,李鎖柱離 開我們也已150多年了,歷經漫長歲月,社會變遷,落子劇始終植根於上黨人民心中,經久不衰。
如今,當你走進東仵村,平整光滑的水泥路,乾淨整潔的街道,嶄新的二層村委辦公樓,寬敞的文化健身廣場,處處呈現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置身文化廣場,看著落子劇的起源簡介,欣賞著一幅幅戲劇行當的人物臉譜;走進李鎖柱文化大院,參觀一個個展廳,一件件文物陳列品古色古香,記錄著歷史,訴說著過往;駐足李鎖柱故居,睹物思人,油然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