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上黨區大雄山腳下的綠色長廊,山西又一避暑聖地

2019-07-05   山西農村老三

上黨區的母親河

上黨區陶清河風景區是以「河流、濕地」風光為核心主體,上黨文化和田園氣息為主要景觀特色,融自然和人文協調統一,集休閒度假、參與體驗和遊覽觀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風景區,是上黨區旅遊業發展的重點風景區和文化旅遊線中一個新的亮點。



山西的母親河是汾河,長治的母親河是漳河,而上黨區的母親河就是陶清河。陶清河位於上黨區中西部,是漳河的支流,它起源於壺關南部山區西馬安村北,由河頭村入縣境,自東南向西北流淌,經西池、蔭城、東和、北呈、高河等26村,在上郝村匯入漳河,境內全長26千米,徑流量約2184萬立方米。較大支流有蔭城河、色頭河,形成多塊濕地和水庫,主要有陶清河水庫,另有北宋水庫、東莊水庫等。具有獨具特色的濕地景觀,地表水淺,水流量3萬立方/日。旅遊開發具備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近年來,我區全力打造陶清河濕地公園,形成繼漳澤水庫濕地公園後的長治第二濕地。

是「陶清河」還是「淘清河」

《潞州志》記載:「在州城東南八十里,源出雄山,流輿八諫水合,西至長子,縣李末村,會與濁漳。」《明潞安府志》記載:「淘清河,自壺關之南界來,凡長治東南山外及壺關南界之水,皆會此河,西流至雄山北麓,與淘水合。」所說淘水,是出自雄山下的一條河流。從這些古籍中,不難看出當時記載的陶清河是三點水的「淘」,而如今咱們使用的是耳朵旁「陶」,雖說是一字之差,我們不免好奇,這種微妙的變化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原縣誌辦主任崔外仁曾有一本書叫《潞州拾遺》,書里專門講述了為什麼要把「淘清河」改為「陶清河」。因為上黨區和壺關縣同為陶器之鄉,為彰顯陶器之鄉的地域特點,所以就把「淘清河」改稱為「陶清河」。上黨區歷史上曾有「北方瓷都」的美譽。宋、金、元三代的八義陶瓷,天下聞名。所生產的黑白釉及紅綠彩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美不勝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八義碗」,頗具研究價值;存於山西省歷史博物館的「瓷虎枕」,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被譽為稀世珍寶。由此可見,把「淘清河」改為「陶清河」,是對一條河流加註了當地獨特的文化信息,用現代的話講,是一種文思的創意,也是一種對家鄉的讚美。這本書何人撰寫,成書什麼年代,那時雖不注意,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上黨區之所以把「淘清河」寫作「陶清河」,本源於此。



近年來,我區大力治理陶清河流域,加強生態修復、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級各部門立足長遠,在全面做好陶清河段的生態修復工作、提升堤壩的防洪抗洪能力保護好流域生態環境的同時,依託本地文化旅遊資源,將長遠規劃、創新思維,轉變發展思路,並結合陶清河水庫沿岸的縣城至蔭城快速通道,科學布局,合理設計,真正把陶清河打造成集防洪減災、旅遊觀光、生態休閒等於一體的生態帶和居住帶,使之成為上黨大地中景色優美、生態最好、橫貫城鄉的綠色長廊。未來的陶清河定是碧波蕩漾,飛鳥翔集,定會成為人們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來源:山西黎都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