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錢政——隋唐時期的九江

2024-01-18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錢政——隋唐時期的九江

作者:錢政

「九江文史」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本公眾號自動回復。

隋朝(公元581~618年)共傳三帝,歷38年,都大興(今陝西省西安)。它的開國皇帝是隋文帝楊堅其在位24年(公元581~604年)年號為:開皇、仁壽;其子隋煬帝楊廣殺父即位,在位15年(公元604~ 618年)年號:大業;楊廣孫隋恭帝楊侑在位僅2年(公元617~618年)在位時無自己所用年號。

隋代之初設州、郡、縣三級,後廢郡。煬帝時又改州為郡(大業二年廢南朝陳時江州改置九江郡)。設州時,長官稱為刺史;設郡時則稱為太守。隋滅陳,廢尋陽郡立九江郡。當時九江郡地域不大:南到今德安、鄱陽湖東北一帶;北至長江;東到彭澤以東太白湖;西已過瑞昌靠近湖北陽新縣。屬荊州刺史轄區22郡之-,隋初郡治在古尋陽城(今七里湖)。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柴桑縣為尋陽縣,治所在湓口城。第二年改尋陽為彭蠡,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4年)又改為湓城,大業二年廢江州為九江郡。

隋代統一圖

經歷了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的大分裂,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他採取了一系列休生養息恢復經濟的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戶口從兩晉時全國人口147萬多戶到煬帝初便猛增至890萬戶。後世宋朝的蘇東坡寫道:人丁的蕃息,與侖廩府庫之盛,莫如隋。

由於地震和長江主泓道南移等一系列原因,古尋陽城水患日趨嚴重越來越不適合人們居住和勞作,加上國庫豐盈,這樣在開皇年間開始遷城,並於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將古尋陽縣治搬至今九江市區。但整個古尋陽城的搬遷是-個緩慢的過程,暫時沒淹的地方後來才搬,直到唐代古尋陽城那片區域完全淹沒形成七里湖之後,遷城才全部完成。因此對於隋代的九江先民來講,這是一個城市搬遷的年代。

隋朝盛行樂舞文化並在全國普及,這和隋煬帝個人喜好樂舞、精通音律、擅長歌舞,在樂舞文化上造詣很深有關。但是隋煬帝治國無方而且對人民橫徵暴斂是個有名的暴君,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各地起義不斷。造成隋朝在短短的38年便亡他是負有主要責任的。

唐世系(公元618~907年)共傳20帝,歷289年,都長安(今西安)。唐代,古九江屬江南西道的江州,州治在潯陽縣。其地域範圍基本上與隋代相同,其領潯陽、都昌、彭澤三縣。「尋陽」 改為「潯陽」,始於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唐代十道圖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一次罕見高峰期,唐文化包納百川充滿朝氣,加上統治者提倡「華夷一家」,使得各民族之間交流異常活躍,使這一時期中華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和充滿活力。

唐時古潯陽是文人騷客薈集之地,特別對於被貶官、失意的著名文人來講更是心儀隱居的地方,他們在古潯陽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貶官文化現象。像唐代大詩人李白,他一生仕途上就有二次遭排擠、貶官、流放的經歷,他先後五次來過潯陽、廬山,曾因永王李轔案受牽連被關押在潯陽大牢中,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返回潯陽的船上寫下了千古絕唱《朝發白帝城》;最後一次上廬山時面對香爐峰瀑布欣然寫下《望廬山瀑布》的傳世佳作,他把詩文和生命合二為-,把生命對自然的渴求轉化成筆底下的燦爛詩句,這種浪漫主義精神充滿他為廬山寫下的二十餘篇詩歌中,為貶官文化增添了美妙華章。

唐代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被貶官來江州任司馬-職,作為宦海失意者他精神上十分孤寂和悲涼,在沮喪之餘努力尋求自己的價值回歸,廬山的綺麗風光和幽靜的深山老林正是他逃避現實在大自然中渲瀉自己情懷的最佳場所。在廬山他寫下了《大林寺桃花》等70餘篇不朽詩文,詩中到處迷漫詩人呼喚與大自然艷麗風光相對應的生命訴求。正因為有生存的磨礪,才使他才思泉涌能寫出思想深厚的詩文,經過苦難才能傾瀉出哲理上淋漓盡致的佳作和生活氣息濃烈醇香的作品。舉世聞名的《琵琶行》是白居易在潯陽江畔有感而發的曠世名篇,內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後世讀書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以李白、白居易為代表的一批官場失意的知識分子,為唐代潯陽文化中的貶官文化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唐代藩鎮圖

唐朝統治者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原則,在古潯陽就充分地體現了這點。古時江州地域內寺廟、佛塔、道觀、書院遍布各地,在唐代又始建了一批,如:鐵佛寺、龍泉寺、西林寺千佛塔、能仁寺大勝寶塔、永修的雲居禪院;白鶴觀、太平宮;江州刺史李渤創辦九江最早的書院—景新書院、並且擴建當時全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廬山白鹿洞書院、德安義門興辦規模宏大的私人書院——東佳書院……這為唐代古九江的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的興旺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唐德宗貞元12年(公元796年)肖鏈中進士,他是九江歷史上第一位進士。

唐以前衡制,「兩」以下記重用「銖」,二十四銖為一兩,是二十四進位,九江出土的隋朝貨幣都是五銖幣。唐武德新錢開元通寶十枚重量恰好一兩,從衡制角度講,此時開元通寶一枚錢變成十分之一兩重,錢幣的「錢」有了這種名分就出現了十進位,便利了衡制的計算。唐代的這次度量衡單位的重要改進對全國及九江的商貿活動影響很大。

錢政(作者像)

【讀後記】本文為錢政老師近日撰寫的《九江先民》系列的第四篇。該系列包括《淺析夏商周時期的九江先民》《九江先民的秦皇漢武歲月》《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大動亂時期的九江先民》《隋唐時期的九江》《探尋五代十國的九江遺夢》共五篇。編者配圖採用台灣文化大學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1980年版),均為局部圖。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