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上了年紀的老九江人都記得,在一些九江的老照片中,往往出現它的身影,人們喜歡在鍾亭下攝影留念。
該鐘亭來歷如何?筆者近日訪到了負責此項工程建造的吳懋松後人,知道了一些有關鍾亭的軼事。
鍾亭所在的大中路,清朝時城內部分稱大街,城外部分稱正街,1924年拆除城牆,大街正街連成一體。1928年又進行了一次大的擴建,石板路修成了水泥路,街面拓寬到12米左右,正式命名為大中路。兩邊商鋪林立,已經形成了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大中路修成後,時任九江縣公安局長吳懋松,在辦理一起商業詐保案中,獲得一筆辦案經費,後從中提成大約2000塊大洋,在西門口街中心建造了這座鐘亭,以壯市容,並方便人們計時。上面的時鐘,是九江亨得利鐘錶行提供,下有亨得利的名號落款。
始建於大中路與環城路交匯處的老鍾亭 原文配圖
到了1935年5月,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推行「新生活」運動,成立了新生活促進會,九江地方政府為了宣傳新生活,在大家注目的鐘亭上,將新生活的一些內容四面書寫裝嵌在其上,如北面鍾亭上的內容是:「約會守時間,行人靠左走,遵守公共秩序,實行新生活。依現在人們的眼光看來,這些內容實在是太初級了些。
1938年日軍進攻九江。7月26日,在經過激烈戰鬥後占領了九江,鍾亭雖然免遭戰火,但鍾亭下卻是亂石累累。侵略軍為了表示勝利,站在標誌性建築鍾亭下,揚手舉槍、吶喊歡呼,一派不可一世的樣子,實際上卻留下了一副侵略者的醜惡嘴臉。
日本畫報上的照片 編者配圖
1939年,日本一位叫吉田初三郎的隨軍畫家,對九江的風光頗感興趣,畫了一副九江鳥瞰全景圖,九江的一些特色建築,如能仁寺、天主堂、甘棠公園五師紀念塔都反映在全景圖上。其中,也將大中路西門口的鐘亭畫了出來,旁邊標註為:「計時台」。這幅全景圖後來被出版印刷,成為當時"花園飯店"(即後來環城路南湖賓館二部)老闆招攬生意的宣傳品。
抗戰勝利後,隨著人員車輛的增多,市政當局出於交通順暢的考慮,終於將這座聳立在街中心近20年之久的鐘亭拆毀。但老九江始終記憶著西門口鐘亭,時至今日在改造升級大中路工程中,為弘揚歷史街區文化,展示地域風情,豐富著名商業街文化內涵,特此移建、重修"西門口鐘亭"於交通路口,以示紀念。
移址重建於交通路口的新鍾亭 原文配圖
陳新代(作者像)
【讀後記】如果沒有讀陳老師這篇文章,我都想不起交通路和大中路交界處有個重建的鐘亭。那兒真的有這東西嗎?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就是文物移址重建的結果:根都沒有了,誰會把假貨當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