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CCTV-1 紀錄片《文脈春秋·九江》全評述一:江城篇)
(CCTV-1 紀錄片《文脈春秋·九江》全評述二:古城篇)
07 詩歌之城·文學地標
劇本:
說書人:上回書正好說到李逵在賭場跟人家打起來了,多虧宋江、戴宗解圍……
每到說書時間,潯陽樓是絕對的人氣所在。
說書的內容是《水滸傳》,這部著名的通俗小說中,主角宋江就是在潯陽樓飲酒題詩,卻被誣謀反,自此踏上聚義梁山的草莽之路。
地名字幕:九江 潯陽樓
潯陽樓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曾出現在唐代詩人韋應物和白居易的筆下,之後的《水滸傳》更是讓它名聲大噪。
如果說潯陽樓是江湖兒女快意恩仇的人生舞台,那麼距它2千米的琵琶亭就是文人士大夫的心靈棲所。
地名字幕:九江 琵琶亭
公元816年的秋夜,貶任九江的白居易在江邊送客,留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後人以此為念而建琵琶亭。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九江地處江山形勝之會,遷客騷人往來不絕、題詠不斷,在這片山江湖城間留下了數量驚人的16000多首詩歌。如白居易《琵琶行》這般的名家名篇層出不窮:
信息字幕: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 《望廬山瀑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宋·周敦頤 《愛蓮說》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 《題西林壁》
一山二水滿城詩,九江就是一座詩歌之城。
地名字幕:九江 陶靖節祠
在這些璀璨的群星中,有兩個人對於九江是更加特殊的存在。晉代的陶淵明開啟田園詩風,備受後世推崇;
地名字幕:九江 黃庭堅墓
宋代的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詩歌流派。相隔近700年的兩位詩人都是九江本土籍,這裡的山山水水給了他們豐富的精神滋養。
評述:
一山二水滿城詩,九江是一座詩歌之城。片中介紹有16000多首,九江歷史學會的最新統計有24000多首。
其實數量多寡並無意義,乾隆一生寫了40000多首詩,北京人會覺得光彩嗎?
詩文不在多而在質,更在乎影響力。據統計,包括《桃花源記》《望廬山瀑布》《石鐘山記》《琵琶行》等描繪九江山水的著名詩文,有21篇入選當今中小學語文課本,這才是詩歌之城的榮耀。
不僅有詩文,還有無數歷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奉獻的優秀作品。從古到今,圍繞著廬山和《琵琶行》創作的藝術品數量之多、影響力之大,已為中國藝術史上一個獨特的、堪稱璀璨的文化群集。
筆者一直以為,九江不僅是詩歌之城,更是一座詩畫之城。對於本地文化藝術的研究與宣傳,我們還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潛心去做、深入去做。
08 詩歌之城·陶淵明
劇本:
人名字幕:詩人 施浩
作為九江人,施浩從小就背誦陶淵明的詩歌,每年他總會抽出時間前往陶淵明墓拜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地名字幕:九江 陶淵明墓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日子過得艱難,但其風骨卻影響了後世1000多年。
施浩:陶淵明其實種田種得並不好,他自己在詩中也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見田裡的雜草比豆苗長得還要多,他甚至經常還需要鄰居的接濟來填飽肚子。但即便這樣,他的精神依舊是富足的,因為他跳脫出了當時世俗社會的評價體系。
陶淵明讓後世中國人明白了,人生不是只有「成功」這一個評分項,還有廣闊的山水,還有真誠的意趣。
評述:
如果將中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做個排序,陶淵明必在前五之列。他是開宗立派的人物,田園詩的始祖,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
筆者以為,陶淵明具有一種特殊的人生意義的導向價值。「學而優則仕」,縱觀中國文學史,幾乎所有著名文人,一生中總逃不出對權勢與金錢的追求,李白、蘇軾、白居易等,無一例外。很多人甚至將文學創作作為向上攀爬的墊腳石。唯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甘於貧困潦倒,卻依然能寫出清秀明朗的詩歌。陶淵明的隱逸,誰都能做到,誰都做不到。他是一面能讓人看清自己的鏡子,他是後輩文人必須拜服的高山。
09 山城·城市天際線
鍾艷:你看這是我們追著日落,拍這個廬山的一些景觀。從這裡看這個廬山好綿長啊。
女兒:對。
鍾艷:你看到的話就是整個廬山都在你後面,它成了你的一個背景。
鍾艷跟女兒一起拍攝了大量以廬山為背景的城市照片,她是一名研究九江歷史建築的學者。
人名字幕:九江學院講師 鍾艷
鍾艷:九江在歷史上由於經常遭受到水患兵災的影響,所以今天在城市裡遺留下來的歷史建築相對比較少,主要也就分布在老城區不多的幾個歷史片區里。從我的學術研究上來說,這點是比較遺憾的。但是在城市建築之上,有一道從古至今一直沒有改變的城市天際線,那就是我們的廬山。
在鍾艷看來,這種古今同賞的景觀也是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
十年前,為撰寫一本關於九江城市變遷的專著,鍾艷著手拍攝廬山天際線。她有時會帶上年幼的女兒,既是學術研究,也是親子時光。
鍾艷:媽媽總是帶著你,一邊要牽著你的小手,一邊要去拍照,你那時候總是跑不快,跟在我後面,老要我催。
女兒:我現在跑快,你又追不上我。
如今,拍攝城市風光已經成為母女倆周末出遊的常態「節目」。十年間,九江日新月異,高樓疊起,但讓鍾艷欣慰的是,城市景觀與廬山天際線依然和諧。
鍾艷:現代城區和現代建築的生長,改變了我們城市形態。但是不變的是我們的山水湖城一直是處於一種共同發展、共融共生狀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一道相同的城市天際線,讓歷史有了清晰的面龐。
鍾艷:你看,這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1600多年前就在廬山腳下,他就在看廬山、觀賞廬山。
評述:
鍾艷老師任教於九江學院土木工程與城市建設學院,出版過《九江記憶:近代城市變遷的過去與今天》,書中論述了九江古城的歷史變遷、九江城區的歷史建築和城市的山脈地形等方面的課題。
天際線,也被稱為天空線或城市輪廓,是由城市中的高樓大廈與天空及自然地景所構成的整體結構。天際線是每座城市獨特的視覺體現。
大多數城市的天際線表現為摩天大樓的輪廓與外牆。九江則不然,它的天際線只有一個南向的視角,「一山飛峙大江邊」,再多的高樓大廈也只是這座山的陪襯。
上圖中央那兩個山尖是雙劍峰。九江有一條老街巷,正對著廬山,當年樓房不高的時候,站在街巷中就能遠眺那對聳峙的雙峰,這就是雙峰路名字的由來。
未完待續。
大型紀錄片《文脈春秋》第一季正在CCTV-1重播,周一到周五每晚22:30,九江篇將於周五(12月22日)播出,敬請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