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城故事」收錄講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紀實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首發,並在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石老師的《童年趣憶》是系列長文,故分多篇發布。
突然想起了兒時的一位夥伴,想了很久,終於記起他的名字——寶生。
聽大人們說,寶生家是由江北來的,那年江北遭災,許多人紛紛逃荒,寶生媽懷裡抱著吃奶的嬰兒,寶生牽著他媽的衣襟,寶生爹挑著一擔雜什,就這樣來到了梅綻坡,在坡腳下(現在的潯陽路口處)搭起了一間茅草屋住下來。那年寶生才五歲。
寶生家很窮,他爹是幫人挑水的,每挑一擔水掙一分錢,路遠的(大約半里開外吧)可得兩分錢,以此度日。起先是從長江里取水挑送到人家屋裡,那時長江水很清,江是白色的,把江水倒在水缸里,放入一小塊明礬,隔會兒,些微的泥沙就會沉澱到缸底,水便清澄得可直接飲用了。後來有了自來水供應點,他爹幫人挑送自來水,力資也是這個價。
寶生大我三歲,但他的膽子比我大多了,懂的事也比我多多了。小時候,我只敢在屋前屋後周圍一塊兒玩耍,稍遠一點的地方就不敢去。寶生卻經常是一個人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有時甚至是直到下午快斷黑的時候才回來。他出去的時候,總是挎著一個破舊的提籃,拿著一個小釘爬子,回來時籃子裡總會盛著一些破破爛爛的東西。他真能幹,懂得哪些破爛可賣錢,而我就完全不懂。
民國初年,擔水的孩子 圖源:帕金斯家族收藏
那時在馬巷口有一個專收破爛荒貨的鋪子,寶生總是把揀回的破爛送到那個鋪子裡,拿回五、六分錢,有時還可拿到一角錢,每次拿到錢都如數交給媽媽,每當此時,他媽總是笑眯眯的摸一下他的頭,那時刻,母子二人都快活極了。有時,他媽也會拿出一分或兩分錢給他,他用這錢去買那像黃豆那麼大一粒、紅綠黃白各種顏色都有、一分錢八粒的小粒糖,細細地吃,惹得我們很是羨慕的看著他,此時,有錢人家的孩子就跑回去鬧,一鬧就會鬧出糖子來,而我們窮人家的孩子在大人面前連鬧都不敢鬧,只有眼饞的份兒。
有一年我大哥從南昌回來過年,那時他在洪都機械廠(當時叫三二〇工廠)工作,一天,他帶我到江邊去看大輪船,這是件讓我很是開心的事,那時沒有兄長或大人帶著,我是不敢去江邊的,爹媽也不准我私自去。印象中好像那時沒有江堤,從西門口拐彎一插,就是江邊。我看到在那平整的沙灘地上,一個小孩在沙灘里扒著什麼,時兒揀起一件東西扔進提籃里;空曠的沙灘,茫茫的江水,瑟瑟的寒風,一個弱小的孤影在那裡躬身移動;突然我認出來了,他是寶生!那剎那我感到寶生好可憐。那天我看到了大輪船,那游弋在江面的大輪讓我振奮;但那天沙灘上的寶生,讓我更是難忘。
寶生很早就正兒八經的做事了,經人介紹,到棺材鋪里當上了小夥計,那年他才十四歲。當時九江就只一家棺材鋪,老闆姓宋,有一個很奇怪的名字,叫宋滴鐸。「滴鐸」在九江的方言里是囉嗦的意思,也不知宋老闆真的就是這個名字,還是老一輩九江人對他的戲稱。
民國時期的棺材鋪 圖源:哈佛大學
當了小夥計的寶生常對我們講一些很怪很有趣也很怕人的事情,他說有時夜裡守鋪子,聽過鬼叫,那鬼的叫聲跟老鴉的叫聲一樣,就在鋪子門口叫,他縮在被窩裡一下都不敢動。他還說,宋老闆簡直神了,有時早上一開鋪子的門,就對他們說,「夥計們,精神點,今天會有人來買壽材。」還說來的人會要第幾排第幾口棺材,「把它擦一下。」這天果然就會有人來買棺材,而且果然會選宋老闆說的那口棺材。
後來他聽說,凡是死人,頭天夜裡都會有鬼魂到棺材鋪里來為自己選棺材,這樣的事他也遇到過一次。那是熱天,他在鋪子裡躺在竹床上,半夜裡,朦朧中聽到兩個人在哭,一個說「兄弟,我們死得好慘囉。」另一個說「哥哥,是我害了你喲。」然後就聽到拍棺材的聲音,「好,就是這口。」另一個說「這口」,他覺得似夢非夢,想睜開眼卻睜不開。
第二天下午,便有人來買兩口棺材,說是兄弟二人在南門湖淹死的。那時九江城內人口不多,一家突然死了兩個人,在小城裡影響很大,一時間人們街談巷議談論著這件事,說是兄弟二人從十里舖回九江,由桑樹嶺(今稱山川嶺)下到小壩上,弟弟便在湖邊沿上洗澡,滑下去了,弟弟不會划水,滑到湖裡便喊「救命」,哥哥立即跳進湖裡去救弟弟,結果兩人都淹死了。這情節與寶生夜裡聽到「哥哥,是我害了你」的說法很相吻合。也不曉得是他瞎編用來駭我們這些小伢,還真的是他經歷了這麼件怪事,當時我們這些小伢兒聽寶生說起這些怪事是又愛聽又害怕。
後來說是要城裡人到農村去,還下了指標,委員會幹部就動員寶生家下放,依稀聽得大人們說,那是九江城第一次在居民中動員人「下放」,其時是1964年,寶生他們全家便離開了九江,下到德安去了,聽說是在德安車橋公社落了戶,那年寶生十六歲。此後便再也沒有見過寶生了。寶生家離開了梅綻坡,慢慢的我們也就把他淡忘了。現在突然想起,倒是牽起了一份思念,一份牽掛,不知他如今還在不在?在哪兒?他還好嗎?
老石(作者像)
【讀後記】原計劃將石老師的《童年憶趣》用上中下三篇刊完,今改為一篇一個小故事。《寶生》講述了一位兒時的玩伴,令我想起魯迅先生寫的《閏土》,石老師的文章緊扣主題,細節豐富,描摹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