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陸海軍狂飆突進時,美國丟失了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所有殖民屬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麥克阿瑟矢志回歸的菲律賓,這也是美國陸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首要目標。對於美國海軍和陸戰隊而言,他們同樣有需要收復的失地,那就是關島。1944年7月下旬,作為「征糧者」行動的組成部分,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兩棲軍發起了登陸關島的戰役。
美國海軍的傷疤
關島位於馬里亞納群島最南端,也是整個群島中最大的島,南北長48公里,東西寬6~13公里,面積達549平方公里。關島地形與塞班非常相似,重巒疊嶂,溝谷縱橫,地形崎嶇複雜,島上山地大多被低矮厚密的樹叢覆蓋。關島於1521年被麥哲倫發現,之後被西班牙統治了三個多世紀,直到1898年作為美西戰爭的戰利品被美國占領,成為其海外屬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40多年間,美國只把關島當作夏威夷和菲律賓之間的中轉站,並未加以重視,也沒有設防,僅常年派駐少量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對於這兩個軍種而言關島具有特殊感情。當1941年12月10日日軍登陸關島時,島上僅有約150名陸戰隊員和少量海軍官兵,在象徵性的抵抗後舉手投降,但有6名美軍拒絕投降,躲進深山。
關島鳥瞰,從島嶼南端拍攝。
日本在占領關島期間對島上的查莫羅人施行高壓統治,將他們強征為勞工,並迫使他們協助抓捕逃亡的美軍士兵,除了海軍報務員喬治·特維德外的其他人陸續被捕,拷打致死,而特維德在當地人的冒死協助下奇蹟般地在島上潛伏了31個月,他堅信美國海軍一定會回來的。他的堅定信念在1944年7月10日得到了回報。當天,他看到龐大的美軍艦隊抵近關島海岸,於是用鏡子向軍艦發出信號,隨即跳入海中游向艦隊,最終被搭救,作為傳奇般的「孤膽英雄」返回美國。
孤身在關島潛伏31個月的海軍報務員特維德。
日軍占領關島後採取的防禦措施與美軍類似,不過部署了數百人的守備隊,整修了機場而已,直到1944年初馬紹爾群島失守,才匆忙調兵布防。在1944年7月,關島守軍的主力是從關東軍抽調的第29師團(欠第50聯隊)和第48獨立混成旅團,由第29師團長高品彪中將統一指揮,另有海軍守備隊及其他後方單位,守軍總兵力約18500人。在美軍登陸塞班時,正在關島視察的第31軍司令小畑英良中將被困,滯留島上,但他並不干涉高品中將的指揮。
關島日軍指揮官高品彪(左)和小畑英良(右)。
奉命登陸關島的美軍部隊是第3兩棲軍,由陸戰隊少將羅伊·蓋格指揮,他曾在瓜島擔任「仙人掌」航空隊指揮官,現在他手下握有陸戰三師、陸戰隊第1暫編旅和陸軍第77步兵師,約5.5萬人,還能得到海軍艦隊的強大海空火力支援,可比在瓜島和日軍拉鋸時闊氣多了。美軍原計劃在登陸塞班後第三天就發動對關島的進攻,但由於戰況有變,登陸計劃一推再推,結果讓第3兩棲軍的數萬官兵愣是在海上漂蕩了超過一個月,士氣和身體狀況都十分低落。當進攻命令最終下達時,全軍的士氣再度高漲,所有人都認為只要能上岸也好過繼續待在船上。
在炮火籠罩下的關島海岸,從「新墨西哥」號戰列艦上拍攝。
關島的海岸線與提尼安島相似,多是礁石和懸崖,可供登陸的灘頭不多,蓋格在其中選擇了兩處適宜的地點:西岸中北部的阿桑灘頭和中南部阿加特灘頭。日軍也很容易猜到美軍的意圖,針鋒相對地部署兵力。巧合的是,在北部灘頭登陸的陸戰三師將面對第29師團主力,在南部灘頭登陸的第1暫編旅將對陣第48獨立混成旅團,似乎雙方指揮官不經意間計劃了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然而,擁有絕對物資優勢的美軍當然不會接受對等的戰鬥。從6月23日開始,美軍戰艦和飛機就不間斷地對關島實施火力打擊,尤其是從馬紹爾群島起飛的陸航B-24轟炸機向島上傾瀉了大量炸彈。
1944年7月美軍對關島的進攻路線圖。
部署在太平洋戰場的美軍B-24轟炸機。
背水攻山
7月21日,收復關島的戰役正式打響了。在北部灘頭登陸的陸戰三師面對著一處背靠大海、三面環山的海灣。儘管陸戰隊在戰爭中征服過很多群山遍布的海島,但像關島這樣一上岸就要爬山的情況很少見。高品中將的指揮部就設在海灘正前方的方特高地上,可以俯瞰灘頭全貌,如今這座高地已經被改名為尼米茲山。
從阿桑角向北遠望北部灘頭,這是一處三面環山的海灣。(作者提供)
方特高地上的日軍指揮所遺蹟,高品彪就在此指揮戰鬥並戰死於此。(作者提供)
從方特高地上俯瞰海灘,中間的海角就是阿桑角。(作者提供)
在海軍艦炮火力準備之後,搭載著陸戰三師的LVT開始沖灘,熟悉的一幕又出現了:沖天的水柱、橫飛的彈片、竄起的火焰和傷員的慘叫。然而,在近一個月的狂轟濫炸中蒙受不小損失的日軍沒有能夠阻止美軍堅決的登陸步伐,很快陸戰隊員們就占領了海灘。地形迫使美軍士兵在登岸後立即向眼前的山地發起仰攻,其中位於灘頭左側的喬尼托崖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懸崖,即使最平緩處坡度也有40~50度,陸戰隊員們只能手腳並用地向上攀爬,而無法使用武器開火。
搭載著陸戰隊員的LVT向關島海岸破浪前進。
登陸灘頭左側的喬托尼崖,儘管植被密布,仍可以看出相當陡峭。(作者提供)
對灘頭正面的邦休嶺的進攻演變成一場血腥的拉鋸戰,陸戰隊因為損失過大而暫停攻擊,直到次日才登上山頂。然而,日軍發起連續的反衝鋒,來自後方方特高地的炮火也極為猛烈,迫使登頂的陸戰隊員撤退。位於灘頭左側的阿德魯普角和右側的阿桑角都有日軍火力點向美軍傾瀉恐怖的彈雨,所幸這兩處陣地相對孤立,被美軍火力迅速壓制,隨後被清除。
聚集在北部灘頭的陸戰隊員們,背景中的海角就是阿桑角。
海灘正面的山嶺,黃色草叢下方即邦休嶺,後方更遠處為方特高地。(作者提供)
當D日夜幕降臨,陸戰三師已經蒙受700餘人的傷亡,仍無法完全控制海灘後方的高地,海灘上更是一片狼藉,如果不是美軍強有力的炮火支援和關島日軍相對虛弱的實力,陸戰三師的傷亡恐怕還要更大。
兩位陸戰隊員在登上海灘後豎起一面星條旗。
今日從當年美軍登陸的海灘遠眺阿桑角。(作者提供)
從阿桑角遠望北面的阿德魯普角(灰色石塔所在處)。(作者提供)
今天的北部灘頭已經成為美國國家公園系統的一部分,阿德魯普角更是北馬里亞納聯邦總督的官邸所在地。高品彪的指揮部仍保留在尼米茲山上,供歷史迷們遐想往昔。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尼米茲山下的太平洋戰爭博物館是馬里亞納戰地之旅中遇到的最像樣的軍事博物館,詳細講述了關島戰役的過程,保存了不少當年的武器裝備。
陳列在阿德魯普角的日軍120毫米高射炮。(作者提供)
露天陳列的美軍Mk 15型魚雷。(作者提供)
太平洋戰爭博物館內陳列的日軍三輪摩托。(作者提供)
噴火海角
在南面的阿加特灘頭,陸戰第1旅雖然不需要背水攻山,卻要攻克四處威脅很大的海角,其中自北向南數第二位的加安角頂部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丘。戰前美軍的偵察並未注意這裡,因此在炮火準備中沒有對其加以特別關注。殊不知日軍已經將這座山丘內部掏空,構築了混凝土暗堡,在其中配置了2門四一式75毫米山炮和1門37毫米反坦克炮,輔以數量眾多的輕重機槍,火力極為熾烈,在登陸當天將陸戰第1旅壓制在灘頭長達數小時,擊毀擊傷了20多輛LVT和DUKW(輪式兩棲車)!最終,頂著炮火登陸的美軍坦克繞到山丘背後,向著日軍掩體入口猛轟,才最終拔除了這處日軍防禦支撐點。
從空中拍攝的阿加特灘頭的登陸場景,可見海面上成排的LVT正向灘頭進發。
今日的阿加特灘頭,當年陸戰第1旅在此登陸。(作者提供)
今日加安角上的小土丘及殘留的日軍掩體。(作者提供)
陳列於東京某戰爭博物館內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作者提供)
位於加安角南面的第三處海角班吉角的後方也有一座低矮的土丘,美軍稱之為40號高地,這裡同樣被美軍的站前偵察所忽視,而日軍也將其改造為一處抵抗樞紐部。圍繞40號高地的攻防戰從21日早上一直持續到夜晚,這座小山竟然四次易手,直至次日早晨美軍才最終將其攻占。加安角、班吉角連同其他方向的日軍火力給美軍造成了約350人的傷亡,至少24輛兩棲車被毀,可見在登陸作戰中少數堅固火力點的威力是多麼可怕。
在南部灘頭登陸的陸戰隊員,背景遠處可能是加安角。
今日的40號高地(淺綠色草地)和阿利凡山(遠處高山)。(作者提供)
如今,加安角的戰地遺蹟被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國家公園的一部分。在不到兩人高的小土丘中隱藏著日軍的掩體。40號高地已被削平,變成了一片農田,絲毫看不出當年兩軍廝殺的痕跡。
遲來的反擊
受到複雜地形和日軍兇猛火力的阻礙,無論北面的陸戰三師,還是南面的陸戰第1旅都未能在登陸首日取得明顯進展,只有陸戰第1旅的左翼成功向北推進,逐步封閉了向西突出的奧羅特半島,那裡也是阿普拉港所在地。D日夜間,第77步兵師連夜登陸,大大增強了南部灘頭的實力。在隨後幾天裡,美軍逐步向內陸推進,擴大了登陸場,建立了穩固的橋頭堡陣地。
在關島灘頭向內陸射擊的美軍155毫米榴彈炮。
在太平洋戰爭博物館內陳列的美軍155毫米榴彈炮。(作者提供)
在目睹美軍登陸首日的慘重傷亡和混亂情況後,第48混成旅團屢次要求發起反擊,但都被高品中將駁回,他的決定十分耐人尋味,在美軍最脆弱的時刻放棄了反擊的良機,直到7月25日才下令全軍出擊,向嚴陣以待的美軍發起夜襲。25日夜間,日軍主力部隊頂著傾盆大雨傾巢而出,在坦克的帶領下向美軍展開進攻,被困在奧羅特半島上的日軍也向陸戰第1旅後方發起衝鋒,試圖與正面進攻的第48旅團裡應外合,打破包圍。
在陣地上嚴防死守的美軍機槍組,操縱一挺M1919型機槍。
然而,經驗豐富的陸戰隊員們早有防備,而日軍的自暴自棄更是幫美軍省了不少勁。由於反擊請求屢次被拒,第48旅團長深感受辱,索性將有組織的進攻變成一場以「玉碎」為目的的自殺衝鋒,大群被清酒灌醉的日軍一波又一波沖向美軍陣地,然後不出意料地被美軍屠殺。到次日凌晨,第48旅團已經基本不復存在了。值得一提的是,日軍將關島作為中太平洋戰區的酒類囤積地,美軍在此繳獲了大量酒水,而且無論被打死的,還是被俘的日軍官兵大多酒氣熏天。美軍之前猜測日軍的自殺衝鋒是在酒精刺激下產生的瘋狂行為,至少在關島這個觀點得到了證實。
陳列在加安角的日軍200毫米岸防炮。(作者提供)
位於北面的第29師團沒有盲目地發起自殺進攻,他們在炮火掩護下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大部分對美軍陣地的進攻都是徒勞無功的,損耗了大量兵力。儘管上級沒有下達「玉碎」命令,仍有少量日軍士兵主動尋死。據美軍記錄,一群日軍成功占領了一處美軍迫擊炮陣地,但他們既沒有調轉炮口轟擊美軍,也沒有破壞迫擊炮,而是在次日清晨認定已經被包圍後引爆手榴彈集體自殺!或許日本人覺得這種做法十分榮耀,是為天皇盡忠,但毫無疑問,美軍士兵非常歡迎這樣的做法。一夜之間,第29師團損失3500餘人,美軍僅陣亡166人。受到反擊失利的打擊,高品中將拒絕率部撤退,而是選擇固守指揮部,於28日戰死。
在關島戰役中被擊毀的日軍九五式輕型坦克。
連日苦戰加上反擊失敗,日軍已經無力防守灘頭周邊的山地。在美軍登陸一周後,北部灘頭的方特高地和南部灘頭的阿利凡山均落入美軍之手,南北兩路美軍在28日終於會師,並迅速肅清了奧羅特半島,1941年12月在關島陸戰隊兵營門前降下的星條旗重新升起。
山地狂飆
高品戰死後,小畑英良中將接替指揮,他急忙下令殘餘日軍向關島北部山地撤退,堅持持久作戰,儘量拖延美軍占領關島的時間。美軍趁勢大舉推進,快速越過島嶼中部的連綿山地,於7月31日抵達關島東岸,將關島一分為二。擔任先頭部隊的第77步兵師由於行動迅速,贏得了陸戰隊的尊敬,被冠以「第77陸戰師」的雅號,要知道在太平洋戰場上,陸戰隊一直對陸軍的穩妥打法頗有微辭。隨後,陸戰第1旅南下控制了被日軍放棄的關島南部,陸戰三師和第77師則向北肅清日軍殘部。
一群美軍第77步兵師的士兵們在展示他們繳獲的膏藥旗。
已經元氣大傷,又被美軍窮追不捨的日軍根本來不及構築堅固的防線,日軍在巴里格達山的主防線僅僅堅持了兩天就於8月4日徹底崩潰,只剩下少數孤立據點各自為戰。然而,失去連貫防線的日軍依然給追擊的美軍造成了足夠的威脅。沿著西海岸推進的陸戰三師遇到數個得到日軍火力掩護的路障,其中在代號RJ177的路口,日軍利用隱藏在洞穴中的25毫米高射炮平射美軍,將進攻者壓在地上抬不起頭,最後在坦克支援下,美軍才清除日軍火力點,繼續前進。
在坦克的掩護下向關島內陸推進的美軍部隊。
日軍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的殘骸,平射步兵也很有殺傷力。(作者提供)
沿島嶼東岸推進的第77師遭遇了更大的損失,在伊宮村南側的公路上,美軍陷入日軍的埋伏,殘存的日軍坦克、反坦克炮聯合步兵火力突然發難,瞬間擊毀了4輛美軍坦克。正面受挫的美軍只好從側面迂迴才占領了這個村子。然而,無論日軍如何頑強,都無法阻擋美軍的挺進。8月8日,陸戰三師已經抵達關島最北端,第77師也消滅了最後一股成規模的日軍部隊,在聖羅薩山擊斃了500餘名日軍。
今日伊宮村南面的公路,當年第77師遇伏的位置大致在此。(作者提供)
陳列於太平洋戰爭博物館內的日軍47毫米反坦克炮。(作者提供)
關島北端的海岸懸崖,當年陸戰三師的陸戰隊員們也曾在此眺望,但心境肯定與筆者不同。(作者提供)
8月10日,接近馬塔庫亞克山的陸戰隊員突然遭到異常猛烈的阻擊,暫時退卻。他們當時並不知道,這座山後的地道就是日軍最高指揮官小畑中將的藏身之所。自知走投無路的小畑中將於次日清晨走出地道,面向東方剖腹自盡。至此,關島戰役正式落下帷幕。為了收復失地,美軍付出了9111人的傷亡代價,其中1919人陣亡。日軍戰死17300人,被俘485人。
小畑中將自殺的地道口(上)及紀念牌(下)。(作者提供)
今日的馬塔庫亞克山已經成為日本人祭奠戰死者的「南太平洋紀念公園」,而小畑中將切腹自盡的山洞還保存著,有不少日本遊客來此祭奠。然而,北面不遠處的另一處紀念碑基本無人問津,碑文顯示此處為30多名查莫羅人被日軍屠殺後的埋屍之所。由此看來,日本人對於自己當年犯下的暴行並無反悔認罪之心。
戰後前來探訪戰地的日本人建立的慰靈碑。(作者提供)
關島查莫羅戰爭遇難者紀念碑,日本人很少造訪此地。(作者提供)
關島魯濱遜
戰役的結束並不等於戰鬥的停止。在美軍宣布占領關島時,還有相當數量的日軍散兵游勇躲藏在關島的深山老林中,伺機襲擊美軍,甚至在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12月,仍有3名陸戰隊員被殘存的日軍伏擊身亡。
1945年8月,關島戰俘營內的日軍戰俘在收聽天皇的停戰廣播。
在關島所有殘存日本兵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橫井莊一伍長。他獨自藏身於關島東南部的塔洛福福瀑布下游,以捕魚和採集野果為生。橫井挖掘了一個僅容一人的地洞,並在其中生活了28年,對於戰爭結束一無所知。直到1972年,橫井莊一試圖攻擊兩個捕魚的關島居民時才被發現,並被制服後扭送警察局。最終,橫井莊一得以回國,由於常年的獨居生活,他一度喪失了語言能力。
關島東南部的塔洛福福瀑布,橫井莊一就藏身在附近地區。(作者提供)
橫井莊一的戎裝畫像(左)和1972年被發現時的形象(右)。
回國後的橫井莊一名聲大噪,被視為「民族英雄」。然而,筆者卻很難理解橫井莊一獨自躲藏深山,苟且偷生,並不主動攻擊美軍的意義何在,或許只是求生的本能,也可能日本人更看重「不投降」行為的本身吧。
橫井藏身的洞穴的剖面圖。(作者提供)
後記:馬里亞納之戰終結
隨著關島被收復,整個馬里亞納群島都被美軍控制。塞班島和提尼安島被迅速打造成美軍B-29部隊轟炸日本的前進基地,關島則成為美國海軍的主要基地,連尼米茲都在此設立了前進指揮部。戰後,塞班、提尼安島成為北馬里亞納聯邦的組成部分,而關島繼續保持作為美國海外屬地的地位,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軍事管制後陸續恢復了文官政府的行政管理,並經過公投後成為美國的海外領地。
兩位陸戰隊員在關島上展示一面經歷戰火的星條旗。
在失去馬里亞納群島後,日本終於意識到戰爭失敗已經不可避免,東條英機內閣轟然垮台。然而,日本人仍然幻想著通過激烈頑抗讓美軍付出沉痛的生命代價,從而迫使美國政府與日本和談,贏得體面的停戰。為此,無數美日兩軍士兵將在太平洋的戰場上繼續生死搏殺。在馬里亞納戰役結束後,戰爭的焦點將向西移動。1944年9月,曾在瓜島建立功勳的陸戰一師登上了一座名叫佩萊利烏的小島,他們將在這裡經歷前所未有的慘烈戰鬥,幾乎讓陸戰一師流盡了鮮血。
美軍占領關島後,日軍曾派出袖珍潛艇襲擊駐泊於此的美軍艦船均未成功。這艘袖珍潛艇擱淺被俘,如今被陳列在島上。(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