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以後,所有美好紛至沓來,比如「君平街90號」

2023-02-09     漫成都

原標題:立春以後,所有美好紛至沓來,比如「君平街90號」

立春日剛剛過去,春天來了。

這個春天,好像比過去的都要來得更迫不及待。城市需要一個從寒冬「復活」的節點,人們需要一個從倦怠中振作的契機,春天就在此刻及時來到我們身邊,喚醒所有沉寂過的願望。

即便冬天的風好像還在耳邊吹拂,行人卻紛紛已經意氣風發的樣子。「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新年伊始,回暖的空氣中,這座城市涌動著巨大的能量。

抱著一份深沉的情感,漫成都一直在探索這座城市的肌理起伏、感知城市中的人情故事,今年我們仍將持續講述這個城市的精彩,傳遞與分享它的能量。

在2023年立春的這一天,我們舉行了首場活動,並想向所有人推送:君平街90號。

要說起最具成都情結的地標icon,人民公園一定毫無爭議在榜上前列。坐落於「城市之心」的位置,背負著超過110年歷史,承載著無數成都人的童年回憶,也刻印著這座城市的崢嶸與變遷。

人民公園。趙秀文 攝

現在的人民公園仍然是遊客必打卡之地,在時代發展中,它始終沒有淡出過人們的視線。

也許人民公園裡正貯藏著成都人最深刻的「戀地情節」。這座始建於民國初期的公園,不但是中國最早一批建立的公園之一,也是成都人最初開始有了公共生活的地方。成都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在人民公園可以窺見一個縮影,喝茶、賞花、聽書,老成都的閒情雅趣在這裡生髮滋長。

20多年前的人民公園。劉陳平 攝

而人民公園卻不只有見得的「慢」和「安逸」,這裡也曾是見證川人熱血激昂的地方。

公園內佇立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在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中死難的同胞。此後的歲月中,進步團體大大小小的集會、演講、募捐和演出在這裡不停發生,鼓舞著川人骨血里的沸騰,人民公園成為了成都人的精神聚點

人民公園裡的四川保路運動紀念碑。視覺中國

再往後的歲月里,人民公園建起了圖書館、博物館、教育陳列館,也成為了成都的文化聚點。而園內的人氣坐標——鶴鳴茶社、爆款項目——划船和轉糖餅,就連童年的高空腳踏車和瘋狂米老鼠,至今都仍在矜矜業業地「為人民服務」。人民公園就這樣,也作為成都人的生活聚點而生動的存在著。

鶴鳴茶社。趙秀文 攝

而在人民公園一側,與之毗鄰的君平街,或許常常被我們忽略,但這條僅四百餘米的小街,卻也是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

君平街

君平街保留著現已不多見的小社區形態,以及最日常的小城生活:小商小販、鄰里小店、街心花園,與都市的人聲鼎沸緊緊相依,卻又獨存一份安寧。

在成都,有點意思,有點歷史的街巷有很多,但每一條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君平街。這裡因紀念西漢著名文學家嚴君平而得名。這位被後人稱為「占卜大師」的嚴君平,正是漢代辭賦和思想大家揚雄的老師。

在市井煙火的外表下,一些歷史的回聲在這裡靜謐卻有力。

君平街上的君平園

與人民公園毗鄰,一個鬧一個靜,在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中,刻畫著縱橫不同的深度。在立春之際,我們回到這個成都文化、歷史與生活的聚點,打開「君平街90號」的大門,將在這裡開啟一整年的新鮮與美好。

君平街90號,窗外就是人民公園。

而與「君平街90號」有著緊密關係的人,是一位著名攝影藝術家——趙秀文。

「君平街90號,將會是一個全新的展覽和文化空間以及交流平台,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可以來這裡交流與分享。「

趙秀文

可以說,在能每日望見人民公園鬱鬱蔥蔥的樹木,建築,遊客的「君平街90號」空間裡,趙秀文的創作與生活也與此地相依相伴了差不多20年。他特別希望能有一個展示城市藝術家作品的地方、一個鄰里八方能來做客、欣賞藝術、交流不同話題的地方。

從這裡進入「君平街90號」

於是,在2023年立春這一天,「君平街90號」攜手漫成都的開年首場活動,正式亮相。

城市在長大,我們在變化,但我們與城市之間的感情一直沒有變,不論你搬向何處,那種曾經的「在地情感」會始終伴隨。

這是一場城市影像記憶的展覽,也是一次探討我們與城市之間關係與情感的故事分享。首場活動嘉賓是人文攝影家、寫作者朱林。

朱林

活動舉行當天,同步在「君平街90號」的空間裡展出了朱林的系列城市攝影作品。

君平街90號,同時也是一個展覽的空間,同期展出的是朱林的攝影作品。

7歲就來到成都的朱林,在這裡已經生活了40多年,對這座城市有深厚的情感。成為人民警察後,他更是帶著這個特別的身份,用敏銳的目光觀察、用相機持續記錄了這座城市超過20年。這座城市的變化、人們的來往遷徙、奮鬥休憩,都在他的照片中留下了無數個動人的瞬間。

朱林鏡頭下80年代的成都,那時家家戶戶燒的是蜂窩煤爐子。

80年代的成都,小街小巷裡的某個清晨。朱林 攝

成都的老茶館。朱林 攝

在朱林的作品中,有對城中村變遷到湮滅的誠實記錄,也有對普通人生活片段的戲劇性描摹。

朱林作品:拆遷前的躍進村。

朱林作品:這裡曾經是躍進村,現為成都天府藝術公園。

90年代初,在九眼橋勞務市場讓人驚鴻一瞥的年輕務工者、走出大山參與舊城拆遷的彝族婦女、民居防護欄後展翅欲飛的飛機模型。朱林的照片中對勞碌者的關切,和對城市長大擴散的陣痛與甜蜜都有一份獨到且深情的講述。

90年代朱林的攝影作品發表在報紙上,照片中的人物是在九眼橋等待務工的外地打工者。那位大眼睛的年輕女子,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城市,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

朱林對自己的定位是從小縣城來成都的斜槓青年,「每一個成都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成都」,朱林鏡頭裡的成都恰恰是充滿矛盾感、戲劇感和生命張力的。

朱林作品:拿著文件袋的青年

這與城市本身的複雜性和包容性緊密相關,朱林目睹這座城市的人口從500萬增加到超過2000萬,曾經的城中村消失後建起藝術公園,城市農田退後的對面是拔地而起的CBD。

朱林作品:城郊,最後的田園

作為寫作者,朱林也一直筆耕不綴,這是他曾經發表在《成都晚報》上的深度文章,文字與圖片均由他創作和采寫。

在這場既是分享又是展覽的活動中,所有參與者都收穫了一份共情:一部分過去的成都從某種角度來說徹底消失了,而新的成都卻接踵而至。

這座城市還有許多不變的地方與情感值得我們講述與延續。

活動現場分享環節

朱林在分享環節的精彩講述

這裡同時也是一場沉浸式的攝影作品展覽

多位攝影家前來參與首場活動

參與首場活動的朋友及漫成都粉絲一起合影一張

正如人民公園和君平街,一直存續和煥新著成都最核心的文化與基因。從這裡出發,深厚的在地感情支撐著我們向前邁進的步伐。

——漫成都.活動——

文字|梅時玉

編輯 | Penny

圖片/視頻|趙秀文、朱林、祝大為、劉陳平

監製/出品丨王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fffd9d65e64b40c3f9b8c786fb4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