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花樣年華」!飛針走線中,她從旗袍愛好者變身手藝人

2019-10-23   鎮海看點

走進宋丹霞家的旗袍製作室,裡面擺放著一台老式縫紉機、一張工作檯,還整齊地堆滿了真絲布料、絲線以及一些製作工具。平日閒暇時光,這名寧波女子就坐在靠窗的縫紉機前,用一雙靈巧的手裁剪出中國女性獨特的韻味。

每件旗袍都是藝術品,每個女人都可以有適合自己的旗袍。」從一名旗袍愛好者到一名製作旗袍的手藝人,宋丹霞在與布匹、針線、剪刀、熨斗「對話」中,走過了10年「花樣年華」。

兜兜轉轉,不變的是一顆熱愛旗袍的心

孩童時期,宋丹霞就對服裝非常著迷。尤其20世紀80年代香港電視連續劇《大俠霍元甲》《上海灘》播出,劇中女主角身著旗袍展現的美麗與典雅,讓她萌生了割捨不斷的旗袍情結。

與大多數女子的生活軌跡一樣,宋丹霞師範畢業後分配至石浦小學擔任音樂老師,接下來結婚生子、照顧家庭……再無過多精力付諸鍾愛的旗袍。但閒暇時,她總會去石浦鎮上一家小有名氣的裁縫鋪子轉悠,靜靜看著師傅們飛針走線。

2010年春天,宋丹霞在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旗袍的文章,並配有精美的旗袍圖片。她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熱愛。想著女兒逐漸長大,工作也趨於穩定,她決心利用周末時間搭長途車奔赴上海,拜當地一名旗袍匠人為師,正式踏上學藝路。

苦心不負,所學皆能為之所用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開始縱使看過師傅操作,也拍攝了師傅教學的視頻,但面對一塊塊布料和各種工具,宋丹霞依然不知所措,只得硬著頭皮嘗試,並把每次操作中遇到的細節問題逐一整理出來,待下次去上海再向師傅討教。風雨兼程,初心不改。學藝第二年,她便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件旗袍。

宋丹霞說,她所學的多為海派旗袍,採用平面裁剪和立體裁剪相結合的技法。其中,量體是全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鬆緊必須恰到好處,否則穿衣者坐臥會感到不適。有時遇到珍貴或稀少的面料,宋丹霞會先選用普通面料打樣、裁剪、製作,再進行試樣。

製作考究,卻仍堅持一針一線的超高品質

量體、選擇面料、裁剪、縫製、做盤扣……製作一件旗袍,步驟繁多,每步都有講究。「以量體為例,時裝一般只有胸圍、腰圍、衣長等數據,而旗袍製作一般有20多個數據,遇到特殊體型可能要量30多個數據。」宋丹霞說,單脖子部位,就要精細到量頸圍、頸根圍、領高等數據。

此外,小小一個盤扣的製作也很考究:先把面料燙平、掛漿,陰乾後將布料按45度角剪成斜條,對摺後縫製,再在裡面嵌入銅絲,之後再掛漿、燙平,製作成盤扣條子後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花型盤制。「花樣多變的盤扣搭配不同風格的旗袍,能為旗袍增添不少婉約含蓄的韻味。」宋丹霞說。

雖然旗袍製作工藝繁雜,周期較長,但宋丹霞把製作旗袍當作美的享受,堅持用一針一線做出品質,「一道工序都不能省,細節之處更不能馬虎。每做出一件成品旗袍,我內心就充滿了成就感和愉悅感。」

傳統手藝需要不斷創新,才能煥發生命力。宋丹霞在傳統旗袍款式上增添了很多新鮮元素,比如設計水滴領、宮裝領等衣領樣式,以及更為方便、修飾身材的衣袖款式,就連緄邊的配色也獨具匠心,力求和諧典雅。

「待時機成熟,我計劃開一個旗袍工作室,為寧波女性提供一個交流學習旗袍文化的平台,向更多人傳揚旗袍之美。」宋丹霞說,這是她作為一個手藝人堅守的初心。

來源: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