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口問》:「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中》:「蓋中氣雖虛,表尚未和,不敢大補。」
中氣,指中焦脾胃運轉機能的原動力。對食物的消化、身體的營養有重要作用。
老中醫認為,肺主一身之氣,然而,肺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權力,還得依賴於它幕後的支持者,這就是脾。脾屬土,肺屬金,土能生金,所以脾氣生肺氣。脾虛則肺虛,肺虛則氣虛。所以,脾虛的人,容易表現出氣虛症狀:四肢無力,精神不振,老犯困,挺不起胸,抬不起頭,說話軟綿綿的……這些症狀,尤其是年輕人的這些症狀,都需要通過養脾去解決,養脾才能養肺,養肺才能養氣,把氣養足了,人就能昂首挺胸,揚眉吐氣了。
脾胃等臟腑對飲食物的消化轉輸 、升清 降濁等生理功能。又稱脾胃之氣。有時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脾胃功能產生中氣,中氣又支持脾胃之氣。中氣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
中氣不足,即脾胃功能虛弱,運化失常。可見面色萎黃,食欲不振,食後腹脹,氣短乏力,便溏。嚴重者,因中氣不足,升舉無力,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小兒囟陷等,稱中氣下陷。
所以,脾臟健康的人,中氣自然足,肌肉就會結實,一舉一動虎虎有生氣,說起話來也響亮而自信,這就是人們平常說的「中氣十足」。否則,如果脾臟不健康,或是處於亞健康狀態,人就會黃瘦、怯懦、行動猥瑣,言語怯懦,處處不自信,這就是「中氣不足」了。
只有時時處處中氣十足的人,才能成為人生事業的佼佼者、成功者。而中氣不足的人,則難免總是被人瞧不上眼,被人排擠和輕視了。要使自己由中氣不足變得中氣十足,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學會養脾就行了,養脾就是養中氣。
健脾主益胃,除濕主清熱,脾健運則濕難停滯。除濕在中醫所說的濕有兩個方面,一是指身體里多餘的水分;二是指某些能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包括細菌、病毒等)。除濕就是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的過程。
健脾養脾,功夫在平時
不要等到夏季才來關愛脾,平日就宜健脾養脾,讓脾胃的功能強大起來。
一、起居規律,不妄作勞
現代社會節奏快,人們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長期如此,脾會不開心,甚至示威、罷工,導致人體運化失常,食積不化、脘腹脹滿。所以,不要讓快節奏的生活淪為常態,否則對脾胃的傷害難以彌補。
二、以喜為補,食不過量
中醫有句話叫做『胃以喜為補』,如果你喜好這些食物,吃得開心舒服,就證明它適合你。但再喜歡也得有個度。仍物無美惡,過則為傷,適合自己最重要。
三、脾實主動,脾虛主運
運動於身體的好處不言而喻,但就加強脾胃功能而言,脾實和脾虛人群的鍛鍊方法,還是有所區別的。
>>>脾實者,以年輕人居多,要讓四肢動起來,多出點汗,以利水濕排泄。現代流行的運動方法,如前面所說的慢跑、騎自行車、健美操、游泳等有氧運動,就非常適合他們。
>>>脾虛者,以老年人居多,他們生理功能下降,本就氣虛不足,一味地動,只會增加身體損耗,故需要以「運化臟腑」的靜功為主。以下傳統養生方式,尤其適合脾胃虛弱者。
養中氣,不僅能改變人的體質,而且能改變人的氣質,最終能改變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