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嚴重了,頓頓不想吃飯,健脾之法沒用的時候,要補腎

2019-09-09     本草應急調理

最近,有很多讀者留言說到,自己的脾虛很嚴重了,頓頓不想吃飯,健脾之法用了很多,但是效果不怎麼好,不知道該怎麼辦。

中醫裡面,有說法「補腎不如補脾」與「補脾不如補腎」,但到底是哪個好,這裡我們不討論。

今天主要講的是,脾虛嚴重了,頓頓不想吃飯,健脾之法沒用的時候,可以用哪些補腎的辦法來改善!

為什麼健脾之法沒用的時候,要補腎?

宋代許叔微,在《普濟本事方·卷二》說:「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驗,予授此方即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虛。蓋因腎氣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飲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諸米穀,下無火力,雖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

宋代嚴用和,在《濟生方·五臟門·脾胃虛實論治》「補真丸」條下說:「大抵不進食,以脾胃之藥治之多不效者,亦所謂焉。人之所生,不善調養,房勞過度,真陽衰虛,坎火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是致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已食而不消,大便溏泄,此皆真火衰虛,不能蒸蘊脾土而然。古人云:補腎不如補脾,余謂補脾不如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經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能開矣。」

上述2段古籍論述,給出了通過溫補腎陽,以達到運脾陽而改善脾陽虛的理論依據。

而我臨床中發現,「補脾不如補腎」不單指補腎陽以補脾陽,凡是慢性胃病單純補脾效果不佳時可辨證考慮從腎入手,或是辨證病位在腎,可直接補腎。

那麼具體如何用補腎的辦法,來補脾呢?

第一位朋友:

脘腹脹滿進食不下近一月。入夏後近1月出現脘腹脹滿進食不下,進食吞咽困難,深吸氣方能進食,稍食即飽,食後平躺腹中轆轆有聲,少氣懶言,眠尚可,小便調,大便溏,日1次。舌淡胖邊有齒痕苔水滑,左脈細弱,右脈弦。有慢性胃炎、輕度貧血十餘年。

像她這種情況,就是脾虛水飲,可以用予茯苓飲加味健脾散飲來改善。

第二位朋友:

反酸、納差10餘年,加重2周。10餘年前出現反酸、納差,胃鏡檢查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10年間曾服西藥和中藥湯劑改善,症狀反覆。近兩周前反酸、納差加重,進食不下,胃脘部灼熱感,頭暈,眠不安,二便調。舌質紅苔黃厚,脈尺大。

像他的這種情況,就是腎陰虛濕熱,病位在腎,採取補脾不如補腎法,可用六味地黃丸加味。

感悟

總之啊,脾虛的表現有很多很多,不單單是頓頓不想吃飯,還有腹瀉、拉肚子、腹脹、失眠多夢......

而對於脾虛,雖然主流是用健脾的辦法來改善,但是也有那麼一部分人沒有什麼效果,這時候就可以考慮從補腎入手,但是主要是把握好一點:脈象必需是尺脈浮大,病位入腎,方可補腎!

另外,文中涉及的辦法,都沒有具有的用量,並非是別有用心,而是中醫講究辯證,為了避免盲目濫用,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造成危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qiQKW0BJleJMoPMXq1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