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政 | 訪古說今——鎖江樓景區內驚現白鷳鳥身影

2023-03-17   馮曉暉

原標題:錢政 | 訪古說今——鎖江樓景區內驚現白鷳鳥身影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為錢政老師的最新作品。

錢政(作者像)

據筆者前些年在九江、廬山一帶山區農村調查,僅僅發現在廬山北山林場這一帶靠近北山公路13公里處有一俗稱「莦萁凹」的山坡中,在尖栗成熟季節常有白鷳鳥在這一帶活動,但從未發現和聽說市區範圍內有白鷳鳥活動的蹤跡。

近日九江市職工收藏協會的潘保平先生告訴我:市區鎖江樓景區內出現一些白鷳鳥的活動的情況。他講,2022年10月6日和2022年11月7日他兩次到鎖江樓景區內都看到聚集的白鷳鳥,約5-6隻在景區內的灌木叢、草坪內覓食走動的情景,於是他用手機拍到了一隻雄性白鷳鳥在園內行走覓食的圖片。

雄白鷳 2022年11月7日拍攝

白鷳鳥屬雞形目雉科,為我國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雄性身長100-119厘米,雌鳥身長58-67厘米。雌雄白鷳顏色不同,雄鳥上體和兩翅白色,密布黑紋,中央和尾羽近似純白色,外側尾羽有黑色波紋,頭部裸出部分和腳為赤紅色,整個體態十分美麗可愛;而雌白鷳上體及翅、尾部呈橄欖棕色,下體為暗褐色斑紋,其頭部裸出部分及腳與雄性一樣也是赤紅色。

2023年3月14日,我和潘先生相約去鎖江樓景區實地進行考察,有幸拍到一隻雌白鷳鳥從灌木叢中鑽出來、覓食照片。目前鎖江樓景區內大興土木,不少施工人員在此勞作,我們特意向這些工人詢問景區內白鷳鳥的活動情況,據他們講經常發現有三隻雄鳥及一些雌鳥,雄鳥往往身後跟著3-4隻雌鳥,它們大多在灌木叢、草地上尋覓食物,有時一群,有時單只活動。只要不去主動打擾,它們似乎也不太怕人,不然我們天天在這裡幹活,它們早就會跑掉。

雌白鷳 2023年3月14日拍攝

從白鷳鳥的生活習性看,它們一般喜歡群居在樹林、灌木眾多的環境內,夜晚往往棲宿在樹枝上,其食物主要有:昆蟲、各類漿果、植物種子、嫩葉和苔蘚之類。一般四月份進行繁殖、一雄配多雌。它們常在灌木叢間地面凹處築巢,每窩產4-6枚棕褐色的卵,孵化期24-25天。

歷史上白鷳鳥在九江廣泛分布,這在明清九江府志、德化縣誌中都有記載。但近幾十年來九江地區白鷳鳥種群數量與歷史上相比大為減少,幸好目前在九江、廬山、修水、武寧、德安、彭澤、柴桑區都發現了白鷳鳥的蹤跡。作為國家珍稀的二級保護動物,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郵電部門曾特意發行過「白鷳」特種紀念郵票。清代五品文官的袍服上就繡有白鷳,此鳥還是今廣東省的省鳥。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生活在山林之中的珍稀白鷳鳥群落,居然在九江市區內出現,這是極其罕見的事情!在我國各個城市的市區能有白鷳群落的出現是九江人民的一件幸事!在鎖江樓不太大的景區內,能有至少十幾隻白鷳在此安家,起碼能說明:

由於九江生態環境的改善,白鷳群體的數量不斷增加;

九江人民關愛和保護野生動物意識得到很好的增強。

雌雄白鷳 編者配圖 圖源:新華網福建頻道

在和鎖江樓景區工作人員的交流中,我們談及白鷳的相關問題,他表示已與市林草局反映這件事,林草局近期會來景區與他們商談白鷳的事情,據工作人員講大致兩種辦法去處理景區內白鷳一事:

設法採取有關科學措施,讓這些白鷳在鎖江樓景區長期生存下去;

若保留下來有各種困難的話,則設法讓這些白鷳轉移到更合適的地方生存。

但願目前在九江鎖江樓景區(或更多地方)的白鷳能夠健康成長,種群繁盛!

讀後記:錢老師興趣廣泛,去年他還做了一次有關九江華南虎的講座。鷳(xián),讀半邊即可。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