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蘇聯拆走了全中國31%的發電設備運到蘇聯

2023-11-21     寧南山

原標題:1945年蘇聯拆走了全中國31%的發電設備運到蘇聯

1945年蘇聯拆走了全中國31%的發電設備運到蘇聯。

《中國電機工業百年發展史》裡面講的一個數據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之前,中國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為292萬千瓦,其中東北三省172.8萬千瓦,占比59.2%,也就是大約60%。

蘇軍進軍中國東北地區之後,日本開始破壞東北的電力工業設施,但應該是由於蘇軍勝利速度太快,日本在東北地區最終只破壞了5萬多千瓦的發電設備,占東北三省的大約3%,占中國全國的2%。

但蘇軍占領東北後,把已經安裝運行的發電設備拆掉了90.41萬千瓦運走,占東北三省發電設備的52%,占中國全國的31%。

也就是1945年中國東北發電設備被日本和蘇聯合計破壞了96萬千瓦左右,那中國的發電設備就應該是從292萬千瓦下降到196萬千瓦左右。

我查了下到1949年,中國發電裝機容量為184.86萬千瓦,排在全球第21位。

當然這裡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看到這裡會讓人產生「日本人搞了建設,蘇聯人搞了破壞」的印象,

那我就要多說幾句了,歷史不能只看1945年,要從更長維度綜合看待。

第一點說蘇聯:

1949年中國發電設備容量184.86萬千瓦,在中蘇合作下,五十年代一五計劃完成的1957年底,中國發電容量變成了463萬千瓦,比1949年增加了278萬千瓦左右,設備除了少數國產,大多來自蘇聯和東歐,八年間新增的電力容量是1945年蘇聯拆走的發電設備容量的兩三倍,如此驚人的進步,沒有蘇聯的援助是辦不到的。

比發電設備容量增長更為重要的是技術轉移,蘇聯搞的全套技術轉移,使得中國掌握了發電設備製造技術,進入了建設發電廠的「自由王國」,因此即使在50年代末中蘇決裂的情況下, 到1978年中國的發電容量依然達到了驚人的5712萬千瓦,比1957年463萬千瓦增加了一個數量級,

也就是說二十年間中國人自建了超過了5000萬千瓦。這就是自主掌握了技術之後的驚人結果,也充分說明了自己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

第二點說日本:

1945年8月日本戰敗之前,東北三省的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72.8萬千瓦,如果加上未安裝完成的設備,則總容量超過200萬千瓦,這裡面主要是日本主導建設,但需要更為客觀的看待其惡劣影響,

1)這是以摧毀中國民族電力工業,永遠壓制中國本土工業能力為代價,淪陷區的中國民族電工企業不復存在,而近代百餘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民族工業是中國人不被屠殺,過上富裕生活的基礎。

就以上面的數據為例,當五十年代中國在蘇聯幫助下掌握了發電設備自主技術之後,

1957-1978年短短二十年間建設了超過五千萬千瓦的發電容量,這足以說明自主工業能力的巨大價值,而當我們沒有這種能力的時候,日本人幾十年只不過建了不到100多萬千瓦,我們就有人要對其感恩戴德,精神上自我矮化。

實際上,從全球歷史上來看,日本不過是個二三流民族,二戰時期作為其歷史頂峰,其國力也遠不能和美國,蘇聯,英國,德國等相比,在太平洋戰場被美國打出1:10的傷亡比,

1945年8月70萬日軍被蘇聯紅軍一個星期打垮,三個星期全殲;

二戰後又被美國占領至今,如果中國最終被這種民族壓制在身下實在是奇恥大辱。

2)中國內地電力工業損失嚴重,1927-1937年國民政府執政的十年期間,中國內地地區電力工業發展較快,十年間發電量平均每年增長9.4%,但在遭受日本入侵後損失嚴重,中國自己建設電廠更是困難重重,儘管在西南大後方建了一些電廠,但總體而言中國內地地區八年間發電裝機容量增長陷入停滯。

這裡面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利用中國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支撐侵略戰爭,除了在東北修電廠之外,日本在華北也制定了五年建設計劃(1938-1942年),計劃在華北地區興建發電廠,把發電容量從之前的18萬千瓦提高到60萬千瓦左右,這一計劃如果成功將進一步增強日本人的戰爭能力,不過在頑強的敵後抗戰破襲戰努力下,這一計劃未能完成。

3)日本修建發電廠,導致中國人死傷嚴重,例如吉林豐滿水電站到1945年日本戰敗時沒有建完,已經安裝好了26.5萬千瓦發電設備,但是萬人坑裡的中國人死亡人數已經達到1.5萬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a0dd1456572b60afb54ca9161547e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