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突然夜醒8次,原因讓媽媽很心疼,重返職場後別忽略分離焦慮

2020-01-07   墨仔媽媽育兒

前兩天看到一個媽媽的留言,大概是說之前寶寶睡眠非常正常,有時候晚上能一口氣睡5-6個小時的大覺,但是就在最近幾天寶寶突然開始夜醒頻繁,幾乎是一個小時醒一次,一晚上能醒7、8回,每次醒來如果抱著哄是行不通的,必須吃奶,但是吃奶又不好好吃,只是嘬兩口就睡著了,實在太折磨人了,媽媽一晚上都在哄睡和喂奶中度過,睏倦不堪。

我和媽媽仔細的分析了影響夜間睡眠的各方面原因後,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後來媽媽著急的說了句:我還有十幾天就要上班了,這可怎麼辦呢!

聽到媽媽這麼說,我終於明白了寶寶為什麼這麼反常了。

原因只有一個:寶寶的分離焦慮

後來和其他職場媽媽求證發現,很多寶寶都會在媽媽上班之前的那段時間裡突然出現睡眠問題。

分離焦慮是嬰兒情感和認知發展的里程碑,反映了嬰兒對母親的依戀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與媽媽分開時產生的焦慮、不安以及不愉快的情緒,這種情緒在嬰幼兒6個月的時候開始出現,10-18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

分離焦慮從字面上就能夠解讀出寶寶的情感需求,從還是胎兒的時候就在媽媽的肚子裡,出生以後一直和媽媽形影不離,當突然發現要和媽媽分離的時候,對於弱小無助的寶寶來說,當然是無法坦然接受的事情。

此時,寶寶會表現出以下典型的行為:

  • 媽媽一離家寶寶的視線,他就會大哭大鬧
  • 寶寶煩躁不安,情緒波動大,容易發脾氣和哭鬧

所以我們能發現之前寶寶還能和陌生人微笑、讓其他人抱抱,但是在分離焦慮期的時候,寶寶會認生,拒絕離開媽媽的懷抱。

嬰幼兒為什麼會出現分離焦慮

1、客體永久性概念還沒有形成

客體永久性是指兒童理解物體是獨立存在的實體,雖然「自己」不能感知到,但是他們仍然是存在的,這個概念會在寶寶18-24個月的時候徹底形成。-------摘自《透視0-3歲嬰幼兒心理世界》

因為寶寶還不知道暫時看不到的東西其實是存在的,所以當媽媽進入另一個房間短暫離開的時候,當媽媽在寶寶6個月重返職場,早上出門晚上回來的時候,當寶寶看到媽媽消失在那扇門後面的時候,寶寶就會以為媽媽不見了,消失了。

寶寶焦慮、不安、哭鬧就可以理解了。

2、安全母嬰依戀關係發展的需要

嬰兒和父母,尤其是媽媽在生物上具有先天的互相依戀的傾向,對嬰兒而言,依戀能確保他們的心理社會和生理需要被滿足。-------摘自《發展心理學》

當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的時候,他會通過哭鬧等行為來表達需求,以此獲得媽媽的關注從而緩解自己的情緒,媽媽感受到寶寶的分離焦慮,會通過擁抱、親吻、撫摸等方式和寶寶互動。

這種有效、有愛的互動最終影響到母嬰依戀關係的發展是否安全健康。

嬰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對睡眠的影響

很多家長都知道燈光、聲音、溫度、身體健康、運動這些看的見摸得著的因素會影響寶寶的睡眠,但其實情緒也能是影響寶寶睡眠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會讓寶寶產生焦躁、不安、害怕的情緒,進而表現出哭鬧的行為,一個哭鬧的寶寶又怎麼能夠安靜的進入睡眠,一個心裡總惦記著媽媽在不在的寶寶又怎麼能睡得安穩。

下面這幾個狀況是分離焦慮對睡眠影響的典型表現:

  • 夜奶次數變得很頻繁,但大多數都只是嘬兩口,並不是飢餓想吃奶
  • 經常在後半夜哭醒,需要媽媽安撫後才能入睡
  • 睡覺的時候需要摸著媽媽的臉、脖子、胳膊等部位才能睡著
  • 臨近睡覺的時候特別粘媽媽

出現這些現象是因為寶寶害怕自己睡著以後媽媽就不見了,消失了,所以在每個睡眠周期轉換的時候,醒過來確定媽媽在不在身邊,而吃奶就是確認媽媽的最直接的手段。

所以為什麼很多職場媽媽在準備上班之前會發現寶寶變成了「睡渣」,因為寶寶能夠感覺到媽媽即將離開自己,而媽媽離開寶寶本身也會表現出不舍和焦慮,這種情緒傳導給寶寶,再加上確實在白天沒有看到媽媽的事實,寶寶會積攢到夜間媽媽回來的時候,刷存在感。

媽媽只顧著抱怨寶寶為啥醒這麼多次,吃這麼多次的奶,而忽略了寶寶的情感需求。

分離焦慮為什麼會導致睡眠問題的出現

在童年早期,分離憂慮是引起睡眠障礙的主要原因,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裡,睡眠障礙頻發與分離憂慮的出現有關係,分離憂慮在這一時期是正常的。

諸如媽媽在產假之後重返工作,寶寶有了新的看護者,寶寶被送去幼兒園之類的感覺,或者預示著分離及新的適應的任何改變,會頻繁的以嚴重的睡眠障礙的形式立即表現出來。------摘自《像嬰兒一樣的睡眠》

1、改變了寶寶熟悉的睡眠環境

以前寶寶睡覺,是在媽媽溫暖柔軟的懷裡,還能聞到陣陣奶香,這個睡眠環境是寶寶熟悉的、喜歡的,也是充滿安全感的,但是媽媽上班以後,白天的哄睡工作換成了其他家人,沒有了媽媽的味道、溫度、聲音,這種變化會影響寶寶的睡眠。

或許之前媽媽使用的是奶睡,然後在沒有平穩轉換的情況下突然改變為其他人的邊走邊搖的抱睡,就會出現哄睡困難、抗拒哄睡、哭鬧難以安撫或者小睡時間很短的情況。

2、寶寶焦慮不安的情緒影響睡眠

達到入睡的一個條件就是寶寶的情緒是要平穩平和的,在哭鬧、亢奮、激動、害怕和焦慮不安的情緒狀態下,寶寶是沒有辦法放鬆著入睡。

因為客體永存概念還未形成的關係,寶寶看不到媽媽會認為媽媽消失了,心裡非常焦慮和擔憂,他們雖然不會說,但依然會想媽媽哪裡去了,媽媽怎麼不見了?

當媽媽下班回來以後,寶寶再次看到媽媽會非常高興,可是另一方面仍在擔心當自己睡著了媽媽是不是又不見了,於是在夜晚頻繁醒來確認媽媽的存在,最典型的就是吃夜奶刷存在感。

如何緩解分離焦慮對寶寶睡眠的影響呢

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有些睡眠問題分離焦慮導致的,那我們的解決辦法也應該是從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入手,我們需要從兩個方向一起努力:

媽媽本人

分離焦慮本質上是寶寶和媽媽(也有可能是其他帶養人,比如出生以後一直是奶奶帶養)之間的一種情感分離,所以,媽媽首先要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並使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

1、提前著手準備重返職場的事情

文章開頭那個例子其實很普遍,很多媽媽都屬於臨時抱佛腳的方式,下個月要上班了,這個月才著急寶寶的帶養交接問題,或者是奶睡戒除問題。

對於寶寶來說,就是打了個措手不及,尤其是媽媽獨自帶孩子,很少有其他帶養人參與育兒的情況,寶寶的分離焦慮會更嚴重。

所以,建議媽媽至少要提前一個月的時間開始計劃讓其他帶養人來熟悉寶寶,有條不紊的進行交接。

2、幫助寶寶發展客體永存概念

媽媽可以在寶寶3、4個月開始的時候,就幫助寶寶發展客體永存的概念,讓寶寶知道媽媽不見了只是短暫的,一定會回來,玩具滾到沙發下面了也不是消失不見了,媽媽可以用這幾個遊戲來實現:

  • 不要阻止寶寶扔東西

扔東西能夠幫助寶寶發展空間感,並建立一個概念:東西從手裡掉在地上,滾到桌子下面,其實還是存在的,他們會漸漸學會循著物體掉落的軌跡來確認最後的位置。

  • 和寶寶玩躲貓貓遊戲

媽媽每天可以不定時的和寶寶玩躲貓貓遊戲,拿一塊紗巾擋住自己的臉,然後再表情誇張的拿掉紗巾,對寶寶說:媽媽在這裡呢,媽媽沒有消失哦。

逐漸延長躲在紗巾後面的時間,比如開始時候躲2秒鐘,然後延長到5秒鐘,再延長到8秒鐘。如果寶寶會爬行了,還可以躲起來用聲音引導寶寶來找你。

躲貓貓遊戲是每個寶寶都喜歡的遊戲之一,多大的孩子玩起來都樂此不疲。

3、不要偷偷摸摸離開家

當媽媽短暫出門的時候,寶寶或許會哭,但是不能因為寶寶會哭就選擇偷偷摸摸的離開,其實在你離開之後,寶寶會不停的尋找媽媽,找不到的時候還是會哭。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告訴寶寶自己要出門了,什麼時候就會回來,然後擁抱寶寶、親一親寶寶,說再見。然後當著寶寶的面關門出去。

我知道在關門的那一刻,門外的媽媽聽到寶寶的哭聲會很心疼,但是請相信寶寶,很快他們就會明白媽媽始終是會回來的。

對於分離焦慮情緒比較嚴重的寶寶,媽媽可以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離開,每天練習一次,從離開1-2分鐘,延長到離開5、10分鐘,再延長到離開1-2個小時,實現逐步分離。

4、給寶寶引入一個安撫物

寶寶最終要實現不依賴家長的安撫自主入睡,很好的一個辦法就是給她找一個好朋友陪她睡覺,就像佩奇的入睡夥伴是小熊,喬治的入睡夥伴是恐龍一樣。

媽媽可以選擇一個材質安全的毛絨玩具,每天哄睡的時候告訴寶寶,這個是你的好朋友哦,如果媽媽出門了,他會代替媽媽陪寶寶呢。

等寶寶熟悉這個安撫物以後,就會從安撫物上尋求情感支持。

5、不要吝嗇給寶寶吃夜奶

前面說到分離焦慮期的寶寶夜奶增多是很正常的情況,是寶寶尋求關注的一種方式,媽媽不要太過於上綱上線,覺得給寶寶夜奶會不會形成依賴,以後都會變成每天醒來7、8次。

相反,只有滿足了寶寶這個階段的夜奶需求,才能達到安撫寶寶的目的,讓他安下心來,逐漸知道媽媽雖然白天不在家,但是依然是愛自己的。

這個時候的減少夜奶的根本方法不在於堅持底線不給寶寶吃,而是有其他的安撫方式替代夜奶,比如撫摸、輕拍、搖晃。

其他帶養人

與其說分離焦慮主要應歸因於分離本身,還不如說歸因於替補照料的質量,當替代者是溫暖的,積極回應寶寶需求,寶寶能和多個照料者建立情感聯結。

1、至少一個月開始熟悉寶寶作息規律

建議負責接班的帶養人提前一個月和寶寶建立感情,熟悉寶寶的作息習慣、飲食、性格、日常育兒注意事項等,保證媽媽在上班以後,寶寶的各項作息流程都沒有發生變化,不破壞寶寶的秩序安全感。

因為寶寶的睡眠和運動、飲食、感官發育等多項能力有關係的,所以在媽媽上班之後,其他帶養人需要按照媽媽平時的做法嚴格執行,什麼時候哄睡、什麼時候運動、什麼時候吃奶。

常見的現象是其他帶養人無法準確捕捉寶寶的睡眠信號而導致寶寶過困,或者因為自己本身存在著錯誤的睡眠認知而破壞了寶寶的作息規律,比如:寶寶不睡是因為不夠困,白天不睡晚上才能睡的多。

建議媽媽可以將寶寶的作息規律寫在大白紙上貼上牆,起到提示的作用。

2、儘可能的提供和媽媽一樣的高質量陪伴

如果其他帶養人能夠和媽媽一樣,給寶寶很多的關注和愛,積極回應寶寶的需求,讓寶寶知道除了媽媽,還有其他人的陪伴,這是最好不過的了。

舉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一直是和姥姥、姥爺一起帶孩子,姥姥是一位與時俱進的老人,經常學習新的育兒知識,並且比我朋友還有耐心,孩子和姥姥之間的互動更多,所以,在她決定斷奶的時候,姥姥採取的辦法是帶著孩子出去旅行了,讓人意外的是,這個孩子從頭到尾沒有哭鬧過,晚上睡覺沒有奶也睡著了,玩的非常開心。

這個例子就說明了其他帶養人的陪伴質量是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的,也能彌補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安全感。

寫在最後:

很多家長在談及分離焦慮導致的夜奶增多的現象都會一刀切的認為:直接斷夜奶或者直接斷奶就好了,斷了這個念想就不會醒來了,誠然,確實有很多寶寶在斷夜奶以後開始睡整覺,但是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真的是寶寶需要的麼?

其實在睡眠問題這個事情上,我更建議的是不要把關注點停留在「如何解決問題」的表象上,而更應該關注「引起這些睡眠問題的真正原因」上,解決睡眠問題絕不是僅僅延長睡眠時間、睡整覺、早點睡這麼簡單。

就如同分離焦慮引起的這些夜奶增多、夜醒增多的睡眠問題一樣,說實話,都是暫時的,出現這些問題其實是寶寶在表達一個需求: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離,我很害怕,我需要你。

所以,在這個階段要給寶寶更多的愛和關注,夜奶多幾次又如何?夜醒多幾次又如何?當滿足寶寶的需求以後,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分離焦慮引起的夜醒和夜奶問題不攻自破了。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喂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及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