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帶墨仔複查牙齒,路上碰見幾個經常一起溜娃的熟人,聽說我們要去檢查牙齒都表現出驚訝的樣子,說這麼小的孩子檢查牙齒沒意義啊,最後都要換牙的,以前的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
這樣的質疑聲實在聽得太多了,我笑了笑沒反駁,我之所以堅持帶墨仔檢查牙齒,是因為之前我總是猶豫著要不要給墨仔塗氟,加上平時的護理不足,最後導致墨仔的齲齒非常嚴重。
墨仔一歲多一點的時候,4顆乳牙全部齲齒(兩顆大門牙、兩顆上乳側切牙),牙釉質基本全部蛀掉,整個牙齒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下面這張是當時墨仔去補牙的時候的治療圖,上半部分是補牙前,下半部分是補牙後的,醫生說墨仔的齲齒是比較嚴重的,再拖下去,恐怕就要傷及牙神經,到時候就只能做根管治療了。
墨仔現在2歲半,補牙以後定期複查、塗氟,不能懈怠。
墨仔的齲齒治療圖
如果寶寶的乳牙已經出現了齲齒的現象,而您依然認為反正要換牙,乳牙壞就壞了無所謂啦,那建議您認真看完這篇文章。
寶寶的乳牙齲齒了,會出現哪些嚴重的後果
1、影響寶寶的咀嚼、撕咬功能
一般情況下,寶寶的大門牙最先出現齲齒,因為這兩顆牙齒是最先萌發的,大門牙擔負著撕咬、咀嚼食物的功能,如果齲齒了,最堅硬的牙釉質脫落,就會影響這個撕咬的功能,當食物大一些、硬一些的時候,寶寶就咬不動了。
咬不動的食物,寶寶當然不愛吃了,如果齲齒沒有得到治療,齲齒的程度只會越來越重,咬不動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寶寶就容易出現挑食的情況,進而影響到營養的攝入。
乳牙替換成恆牙的時間是在寶寶6-12歲之間,承擔主要咀嚼功能的後牙替換時間是10歲以後,所以說在孩子10歲之前,吃飯主要靠的還是乳牙,如果乳牙沒有保護好,發生了齲齒,就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孩子是沒有辦法好好吃飯的。
2、牙齒疼痛,導致寶寶不愛吃飯
牙齒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牙釉質,第二層是牙本質,第三層是牙髓,當牙釉質和牙本質被蛀掉以後,就會感染牙髓,會出現疼痛。
回想一下自己牙疼的經歷吧,吃東西的時候,那顆壞掉的牙齒猛然一下的疼痛的感覺,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啊。
所以,如果寶寶的齲齒已經嚴重到牙髓這層,也會出現牙疼,一吃飯、一咬食物就疼,但是寶寶又表達不出來自己牙疼,只能拒絕吃飯了。
墨仔發生齲齒那段時間,總是不好好吃飯,不愛用牙齒咬食物,我一直以為是他單純的挑食而已,每天吃飯都因為各種不吃、挑來挑去而憋一肚子火,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牙齒不舒服導致的。
3、影響恆牙的萌出
傳統觀念認為乳牙最終會被恆牙換掉,所以乳牙的好壞不必太過在意,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每個乳牙的牙根處都有一個恆牙的牙胚,如果乳牙發生了齲齒並且感染到牙根,就會直接影響到恆牙的牙胚發育,造成牙釉質發育不良等問題。
恆牙可是我們要使用很久很久的牙齒,它若是先天發育不良或者後期保護不好,代替恆牙的就只有假牙了。
綜上所述,乳牙的健康不僅關係到孩子的日常吃飯效率,還關係到日後恆牙的萌出質量,我們不能輕視乳牙的作用。
哪些行為容易讓乳牙發生齲齒呢
首先我們得知道齲齒產生的原因:我們的口腔里有一種細菌叫變形鏈球菌,能夠將糖中的蔗糖成分變成酸,這種酸會腐蝕牙齒,讓牙齒脫礦,然後就出現了我們所說的「蟲牙」。
根據衛計委的調查顯示,我國2-5歲兒童的乳牙齲齒率高達72%,平均每個孩子有2.8顆蛀牙。
這個數據真令人揪心,說明我們對寶寶的乳牙保護工作做的很不到位啊,比如:
1、不重視乳牙的清潔工作
我們那個年代很少聽到給寶寶刷牙這個事情,大家會認為這麼小的寶寶刷牙實在沒必要,我記得墨仔5個多月萌出乳牙的時候,我買了牙刷套給他刷牙,我媽竟然說我是「出洋相」。
隨著科學育兒的普及,現代的年輕父母已經知道了要趁早給寶寶清潔的牙齒的育兒知識,但是在具體操作上還是會出現漏洞,具體表現在:
墨仔的齲齒之所以發展的非常迅速,就是因為我沒有及時開始清潔乳牙以及每次刷牙都不徹底。
2、添加輔食之前,寶寶喝的是配方奶,並且有奶睡的習慣
有的配方奶中添加了糖的成分,如果寶寶喝的是這種奶粉,並且有奶睡的習慣,那就意味著寶寶在入睡之前嘴裡殘留著配方奶,這就很容易導致「奶瓶齲齒」的發生。
那麼這裡會有個疑問,難道純母乳的寶寶奶睡就不會發生齲齒麼?是的,純母乳的寶寶在添加輔食之前的奶睡和夜奶都不會給寶寶的牙齒造成很大的負擔,這是因為:
3、添加輔食以後,沒有認真清潔牙齒
齲齒多發生在添加輔食以後,因為寶寶的食物種類發生了改變,含糖的食物增多,這裡所說的糖並不是糖果,米飯、饅頭等碳水化合物、水果、酸奶等都含糖。
如果寶寶吃完輔食以後,沒有認真清潔牙齒,食物殘渣就會附著在牙齒上,再和細菌反應生成酸,齲齒會很快出現。
再加上這個階段沒有戒除的奶睡或者夜奶,夜間唾液分泌減少,更容易加速齲齒的惡化。
總體來說,引起齲齒髮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寶寶牙齒的清潔工作,因為我們無法避免寶寶不攝入含糖的食物,也沒有辦法快速解決奶睡和夜奶的問題。
如何預防乳牙被「蛀掉」
齲齒一定是預防大於治療的,不要等到齲齒已經出現了才著急上火的進行補救,雖然確實有補救的方法,但是補救的過程是非常不愉快的。
1、儘早做口腔清潔
在寶寶萌出乳牙之前,就可以使用紗布蘸著清水給寶寶做口腔清潔,擦拭牙床,讓他熟悉這個清潔口腔的過程,然後等到第一顆乳牙萌出的時候,就需要使用牙刷和含氟牙膏給寶寶認真刷牙了,刷牙的頻率是早晚各一次。
2、定期塗氟
塗氟是在牙齒表面塗一層氟化物,這種氟化物可以強化牙釉質,起到減緩脫礦、加強再礦化的作用,從而能預防、減緩或者停止齲壞的發生。
美國齒科學會和美國疾控中心建議:從第一顆牙齒萌出的時候就可以塗氟,至少連續2年,每隔半年塗氟一次,而對於高風險的兒童,建議每3個月塗氟一次。
前文也說到了,給寶寶刷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數寶寶都不配合,根本達不到徹底的清潔效果,所以如果寶寶不配合刷牙,建議可以先去塗氟,給牙齒做個保護層,然後再慢慢的通過講繪本、講故事、大人示範、情景模擬等方法引導寶寶接受刷牙。
3、定期看牙醫
齲齒的發生和惡化速度真的是在不知不覺中的,家長是無法準確判斷寶寶的齲齒程度的,並且我們根本無法看到牙齒內側的情況,所以定期帶寶寶看牙醫,尋求專業的診斷是有必要的。
美國牙科協會和美國小兒牙科學院建議在孩子的第一顆牙長出來以後、不晚於1周歲時安排第一次去看牙醫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兒童牙醫朱濤醫生建議:
1歲的寶寶就應該看牙醫,進行口腔衛生指導
6歲之前的孩子3個月看一次牙醫,尤其是乳牙已經出現問題的孩子
6歲之後的孩子可以半年看一次牙醫
6-7歲給孩子的後磨牙做窩溝閉(也有的醫生建議3歲半到4歲就可以做窩溝閉,具體的要看孩子是否配合)
墨仔現在的檢查頻率就是3個月一次,醫生會檢查所有牙齒的情況並給予口腔衛生的指導建議,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4、大人給寶寶好好刷牙
即使給寶寶塗氟、做了窩溝閉,依然要每天認真刷牙,因為這些工作不能完全避免齲齒的發生,期望孩子自己認認真真的按照巴氏刷牙法刷牙著實有點強人所難,所以,在孩子6歲之前,應該由大人給孩子刷牙。
周圍很多朋友都說給孩子刷牙都是強制性的,一個人抱著,一個人掰開嘴,孩子從頭哭到尾,個人認為在刷牙這個事情上,強制刷牙無傷大雅,因為引導孩子主動配合刷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有的寶寶接受能力很差,可能需要個把月才能接受,那這段期間怎麼辦?不刷牙了麼?
所以,剛柔並濟吧,平時多給寶寶講繪本、或者買一些刷牙的道具讓寶寶給玩偶們刷牙,然後到了該刷牙的時候,先溫柔引導,如果實在不行,強制刷完吧。
如果乳牙已經蛀掉了怎麼辦?
當你發現寶寶的乳牙已經出現了下列現象,就說明出現齲齒了:
發現寶寶齲齒以後,應該及時就醫,不要拖,越拖越麻煩,麻煩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期初你不願意帶寶寶看牙醫的顧及可能是怕寶寶不配合哭鬧,但把齲齒拖到嚴重程度的時候,你和寶寶都逃不掉哭鬧這個坎,並且哭都是小事,補牙過程真的太心疼。
這裡分享墨仔補牙的慘烈經歷,給大家敲個警鐘。
墨仔去看牙醫的時候大概是1歲4個月左右,因為齲齒已經快要傷及牙髓,所以必須要補牙,這麼小的孩子是不可能乖乖的躺在那裡,看著前面的佩奇動畫片,張開嘴讓醫生補牙的,因此「束縛治療」是必然的,所謂束縛治療就是把寶寶用魔術貼布袋固定在躺椅上,然後一個醫生負責掰開寶寶的嘴巴並按住頭部,一個醫生負責按住寶寶的腿(寶寶掙紮起來勁兒真的非常大!),另外兩個醫生一起補牙。
我和墨仔的爸爸不忍心看這個場面,於是就等在門外,裡面持續傳來墨仔撕心裂肺的哭聲,一聲比一聲慘烈,最後明顯能感受到墨仔已經哭到沒有力氣了,然後我在門外面哭,那一刻我非常自責,非常後悔,如果早一些帶墨仔看牙醫,不要拖延,不要僥倖,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了。
整個治療過程大概30分鐘(補牙加塗氟),結束以後,我衝進去抱起全身已經被汗水濕透的墨仔,因為哭太久太用力,墨仔像個面人一樣軟塌塌的趴在我懷裡。
這只是一茬罪,後面還有,因為補得假牙是粘在處理過的殘存的乳牙上,如果遇到外力衝擊,很容易就磕掉了,墨仔磕掉過兩次,所以後來又補了兩次。
加起來,一共補了3次牙,受了3次罪。
被束縛補牙的墨仔,哭得很慘烈
因此,敲重點啊!一旦發現齲齒的跡象,哪怕很輕微,也不要掉以輕心,存在僥倖心理,刷牙是無法補救齲齒的,一定要看牙醫!看牙醫!看牙醫!
最後,關於給寶寶看牙醫的幾點建議:
乳牙要陪伴寶寶到12歲,還會影響恆牙的萌出質量,不要再覺得我們那個年代不刷牙不看牙醫不也就這麼過來了,牙疼是真真實實存在的感覺,不分年代不限年齡。
給寶寶一口好牙,就是給寶寶一筆無價的健康財富,你說呢?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喂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及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