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城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崔若林先生《九江文輯(第四集)》,圖片由編者添加。因篇幅較長,分為上下篇連續發布。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崔若林(作者像,編者攝於2022年10月)
(續上篇)
元宵節九江各地除了以燈藝為「重頭戲」的活動外,還有亦莊亦諧、情趣橫生的遊藝活動。如農村的姑嫂作「迎灶姑」遊戲:取一筲箕,姑嫂對坐,各以一指平托,口念《請姑歌》:「正月正,百草生,桃花紅,柳葉青,一口瓦,二口瓦,請你姑姑快上馬。上馬上得快,送雙繡花鞋,繡花鞋裡三分錢,送給姑姑做盤纏。一姑姑,過新年;二姑姑,鬧花燈;三姑姑,你莫挨,來了栽(讀去聲,朝下撞擊之意)三栽。」等筲箕開始上下啄動時,即詢問家中休答(吉凶)及婦女孕育之事;人們對所得答覆未必相信,無非為了逗趣取樂。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元宵夜扶乩迎紫姑 圖源:搜狐網
瑞昌偏遠的山區興抬簸箕姑(迎紫姑)的遊戲,由兩個小姑娘面對面坐在簸箕邊上,頂著反扣的簸箕,主持者燃放鞭炮後念念有詞,圍觀者可以詢問陰陽界之事,聽說很靈驗,孩子們追著這樂子。另外,小孩在夜間可去菜園子偷棵白菜,不擔心被捉,人家也不責怪,偷來的菜煮油麵和年粑,預示新年吉祥。
修水有的地方元宵節時興清雞糞、熏尿桶、吃青菜和元宵果等俗,亦有清潔衛生、禳災呈祥,平安康樂之意。
燈謎,即寫在彩燈上的謎語,又叫燈虎,比喻其艱難深奧,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麼難,所以猜燈謎又叫「射燈虎」。「潯陽故郡再張弓,多少高人出此中。才調不輸周公瑾,贛鄱又鼓匡廬風。」
元武宗二年,「九江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的記載。地方志書有「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先數日賣燈謂之燈市……好事者成為藏頭語句懸雜物於幾,任人商揣,曰燈謎」。
九江民間諸多謎語,頗具啟蒙教育作用,甚受人們歡迎,猜燈謎成為九江人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方式。謎格有鞦韆格、捲簾格、粉底格、諧音格、求鳳格等等,大多巧立名目,妙趣橫生。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2023年1月,九江市工人文化宮門口舉行的春節燈謎競猜活動 圖源:掌中九江
元宵節期間,九江人多樂意在彩燈下教引孩子們猜謎,那鄉土風味濃厚謎句,似磁石吸引鐵塊那樣吸引著人們。如「生意興隆,大吉大利」,謎底:瑞昌市;「和平讓戰爭走遠」,謎底:武寧縣;「長治久安」,謎底:永修;「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謎底:都昌;為何「三過家門而不入」,謎底:修水;「湖畔低空鳩初落」,謎底:九江;「江村半隱日初升、禾香飄散入階前」,謎底潯陽,等等。市職工燈謎協會會舉辦元宵燈謎會,設下獎品,鼓勵人們積極參加,猜燈謎成為市民元宵文化生活的亮麗風景線,誠如「古鎮綻奇花三嶺猜謎事,新村添異彩九江著文章」。
「元宵」作為一種應節、吉祥食品,在九江地區由來已久。但是,由於地理環境、物質資源、飲食風味、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地的「元宵」在做法、形狀、質料、韻味上各有特色。「元宵」由糯米粉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芝麻、白糖、豆沙、果料,食用時煮、煎、炸都可以。
星子舊志載:「戶制米丸(湯圓)相餉,謂之元宵。」修水是日都吃元宵果。彭澤城鄉居民,「多以糯米粉裹芝麻、蓮籽,做成圓團,合家聚食,以為吉利。」元宵節吃的「元宵」,又稱「湯圓」。湯圓漂在碗里,像一輪明月掛在天際。天上月圓,碗里湯圓,象徵著團圓吉祥之意。吃湯圓,反映了元宵之節人們追求團聚的願望,也預示過年圓滿結束。
2021年2月,九江市民在農貿市場購買手工湯圓 圖源:大江網
過罷元宵節,「始各理其業」。也就是說過了元宵節,各行各業就要各自忙碌於業務中去,尤其是廣大農村,繁重的春耕、雜務即將蒙頭蓋腦而來,因此,胼手胝足勞累了一年,以及又將披星戴月地投入新的年歲勞作中去的農民,抓住「元宵」前後的大好時光,還要痛痛快快地嬉遊一陣子,吹打彈唱地娛樂一番,以展其才,以盡其情;同時也得到休憩、盡興。如「吃了元宵粑,準備種莊稼」「吃了元宵果,各人尋生活」。都昌俚語「吃嘚元宵酒,不做就沒有」,「燒得元宵紙,各人尋生計」,意即過了元宵,就要開始作春耕準備或者到外地去打工,幹活賺錢,不幹就不能養家餬口了。
九江元宵節活動的諸多熱門話題,多不勝舉,給喜慶的節日增添了美麗的花絮。許許多多九江文學家、詩人為元宵節日譜寫別具鄉土味濃厚的詩文,每到元宵,人們忘不了這些膾炙人口的佳作,良辰吉日,倍增雅趣。
清代武寧布衣文人寫的山村歡度元宵詩:「連村正月早迎儺,裝點兒童學舞戈;金鼓磔禳輪值後,元宵燈火逐門過。窩絲雙絡戰袍長,白面兒童脂粉香;金鼓聲中鶯語滑,碧沙窗外月如霜。如雷竹炮響聲轟,雙滾紅龍上下騰;此夜城鄉同樂事,大家都戲太平燈。」
修水《艾風》載:「鑼歡鼓笑喜空前,火樹銀花夜不眠。重彩描成新歲景,長龍舞出艷陽天。一壺老酒邀親醉,萬戶深情賞月圓。眾口高歌同富曲,並肩闊步小康年」。詞《明月逐人來·鬧元宵》:「華燈璀璨,龍獅閒玩。團圓聚,換杯推盞。隱星遮月,升空煙焰烜。點亮蒼穹絢練,欣樂通宵。如海人潮擁岸,遊園處,男家女眷。暢談夢美,駢語歡聲連片,好個祥和盛典」。藏頭《賀元宵》:「元夜燈光耀煒煌,宵雨無聲理春妝。快心黎庶傾觴慶,樂逸閒寧喜欲狂。合志同奔康裕路,家行端舉德鄰莊。幸然政氣官清順,福祉磐縈國運昌」。
九江元宵文化是境域內歷代廣大民眾發揮智慧,所創造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財富,具有濃郁的地域特點,包容著滿滿的文化元素,異彩紛呈的節日民俗活動。構成一幅幅絢麗奪目的文化畫圖。積極保護、挖掘、繼承、傳播優秀的九江元宵文化,對保護地域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提高九江文化軟實力,都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讀後記:九江燈謎愛好者眾多,燈謎協會歷史悠久,在行業中影響力很大。筆者對射虎之戲知之甚少,僅在十四五歲時讀過點文章。記得有篇報道說,那年全國燈謎學會(或者類似的組織)在九江開會,與會者特別出了一則燈謎:旭日東升鴻鳥飛(打一地名)。很簡單的謎語,卻讓我記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