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熱醫案一則——脾已傷,不可以再以藥傷

2019-07-22     本草應急調理

脾已傷,不可以再以藥傷——小兒發熱醫案一則

患兒余某,男,3歲。2008年4月27日初診。發熱1周,經口服中藥及抗生素,療效欠佳。現症見:發熱(每日口服2次「泰諾靈」控制體溫),精神欠佳,納食欠佳,時有嘔惡,腹脹便稀。檢查見雙扁桃體有散在膿點,但充血不明顯。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膩,脈細緩。證屬脾傷不運,殘邪不去。

治以運脾開胃為主,兼以清解殘邪為法,方用平胃散合小柴胡湯加減。

蒼朮4g,厚朴4g,陳皮4g,焦山楂6g,姜半夏4g,柴胡4g,黃芩4g,生甘草1g。2劑水煎服。

2008年4月29日二診:上方服1劑熱退,納食有增。服2劑精神好轉,腹脹已無,大便正常,納食尚欠佳。雙扁桃體膿點已無,舌苔轉薄白。轉方開胃運脾為法。

生白朮9g,雞內金9g,焦山楂6g,桔梗4g。3劑水煎服。藥後納食正常,停藥。

李東垣針對過用消導藥曾告訴後學者,「脾已傷,不可以再以藥傷。」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容易過用、誤用的各種「治病」的中、西藥物。

按: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抗邪能力較成人明顯偏弱。加之「脾常不足」,生病後邪氣、藥物極易損脾傷胃,主要表現為飲食和大便的異常。此時用藥,如繼續祛邪治病,較少顧及脾胃,往往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可引起變證或久病不復。

李東垣針對過用消導藥曾告訴後學者,「脾已傷,不可以再以藥傷。」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容易過用、誤用的各種「治病」的中、西藥物。筆者診治此類患兒,極其注重恢復和保持患兒的飲食和大便正常。用方常選用平胃散、二陳湯、保和丸等方,多合用小柴胡湯加減。

對於發熱性病變而見脾胃損傷者,書中多載有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李東垣筆下的補中益氣湯即可治療「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這也就是後世醫家推崇的「甘溫除大熱」。

但在臨床上,筆者觀察到小兒發熱性病變多有見到脾胃損傷者,如納差、嘔惡、腹脹、便稀等,而通常不適宜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究其原因,可能與病因的改變有關。李東垣構建「內傷脾胃學說」的三大病因是「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和「喜怒過度」,補中益氣湯更適宜於長期體勞而營養不足的患者。

而現在的患兒,儘管也表現為脾胃不足,但這種脾胃不足並非營養不足而是過剩、並非勞役過度而是過逸所引起的,加之更重要的一個原因,藥傷。時移世易,「古方今病不相能」,多不宜用補中益氣湯,甚至連小柴胡湯中的人(黨)參、大棗、炙甘草都是不適宜的。

時移世易,「古方今病不相能。」

首診處方即用平胃散合小柴胡湯加減,去溫補之人參、大棗、生薑,甘草用生不用炙,加消食開胃之焦山楂,脾運樞轉,即熱退納增。二診方是從「易水張先生枳術丸」方加減而來。李東垣用枳術丸加減,變化出10餘首不同的方劑,可謂活用枳術丸方的典範。筆者臨證喜用枳術丸方治療久病或病後脾胃不足者,多用雞內金,而不用枳實,緩中取效,也頗為應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gVm6GwBJleJMoPMQX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