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詩句意蘊深,執著純真愛國情
——歌詞《教我如何不想她》創作背景及美學鑑賞
一、創作背景
劉半農早年積極投身「五四」運動,並一度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
1920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並致力於語言學研究,此時詩人遠離祖國,思念親人,於是在同年9月揮筆寫下了這首感情深沉的詩篇。詩名開始時叫做《情歌》,後來改為《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在「她」字從文字學角度正式提出之前,已經在《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大膽地使用了這個字。《教我如何不想她》音韻和諧,語言流暢,譜成歌曲,廣為傳唱,「她」字也快速地流行、推廣開來並受到廣泛的讚譽。詩中的「她」是首次使用,而關於《「她」字問題》的論文,寫於1920年6月,「她」字的文字學訴求則是1923年才正式提出來的。
劉半農大女兒劉小蕙在《父親劉半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1920年9月4日,在倫敦作《教我如何不想她》,首次將「她」字引入詩句,並被多人接受。詩中的「她」字為劉半農首創,取代了女性。因在我國古代的文言文中,是沒有「她」這個字的。不管男人女人,一律用「他」表示。人們有時雖然用「伊」字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稱,但用起來挺麻煩。劉半農認為不分男女性別,一律用「他」,是古漢語的一大缺陷,劉半農反覆琢磨,就別開生面地造出一個「她」字。他首創的「她」字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並被收入字典。1925年,劉半農(又名復)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所著的《漢語字聲實驗錄》
榮獲法國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成為了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歌詞中「她」字,有人說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說是指祖國(英語中的「祖國」motherland一詞是陰性),即《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一首寫給女友的情歌,但更多的人認為,「她」在這裡代表的是中國,這首詩是劉半農在異國他鄉思念祖國家鄉的心聲。據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1981年回國訪問時透露,這首歌中的「她」,不僅是指互相思慕的情侶,「而代表一切心愛的他、她、它」。他說,當時詞作者劉半農教授正旅居英國倫敦,所以有強烈的思念祖國和懷舊的感情。是的,那時的詩人遠離祖國故土,心中時時生出對故國的依戀,而那時的中國更是千瘡百孔,當時詩人對故國的關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如此看來,這首詩是詩人愛國之情的真切流露,而並非是一首如常人所理解的思念情人的情歌。故而《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對祖國的想念,伴著那景色,詩人唱出了心底潛藏的最純真的愛情和熱切的思念之情。無論怎樣,是詩人的一種深摯的感情,啟發他為祖國的文字貢獻了一個重要的人稱代詞,使得那些即使是在「此時此刻」的現實中處於賓位的中國女性,獲得了在語言形式上的明確的主體地位。從詩歌的角度看,《教我如何不想她》毫無疑問是一首優秀之作。而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其意義似乎更加重要。一個「她」字,使一首詩作永垂不朽。
二、作品簡介
《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用了歌詞的形式,融進了民歌風,同時又是不折不扣的現代白話詩,可謂三種風格、三種審美因素的完美統一。而劉半農是最早(1918年初)呼籲對中國豐富的民歌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和保存的人。他並且身體力行,進行了長期的調查和整理工作,貢獻極大。而民歌對劉半農本人的詩歌創作的影響,可以從這首詩里看出。
《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詞共分四段,通過對各種自然景色的描繪和比擬,形象地揭示了歌中主人公豐富、真摯而又複雜的內心感情,洋溢著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優美情操,表現了「五四」時期嚮往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情感。作曲家在深刻領會歌詞含義的基礎上,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像力和作曲技能,使歌詞更增添了光彩。這首歌曲流傳至今,快滿百歲了,一直傳唱不衰,歷久彌新,其根本原因也正在此。
三、美學鑑賞
(一)歌詞解讀
1.詩歌原文
《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
第一節: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髮,教我如何不想他?
第二節: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他?
第三節: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魚兒慢慢游。啊!燕子你說些什麼話,教我如何不想他?
第四節:枯樹在冷風裡搖,野火在暮色中燒。啊!西天還有些兒殘霞,教我如何不想他?
2.整體分析
《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在形式上的整飭,一望而知。該詩中的詩句,含有濃厚的情感,極具感染力。全詩共分為四節,每節五句:前兩句都是七字,大體都是三個音步,並用了韻(除第一節外),如第四節第1和第2句「枯樹/在冷風裡/搖」、「野火/在暮色里/燒」;中間的第3句都用單獨一個「啊」字,這在某種意義上有時代的烙印,新詩初期,抒情手段還比較單一,詩人往往用感嘆詞直抒胸臆;第4句都是八個字,大體上音步仍然是三個,第3和第4句的短長之變,則在整節詩中造成了節奏的大幅度改變;第5句每節相同,均為「叫我如何不想她」七字,造成一唱三嘆之感,同時第5句還和第4句押韻(除第二節外)。因此,這首詩可以看作是廣義的格律詩,也就是說,在一首之內形成了固定格律,但不追求每節詩都相同,故而又保持了新詩的自由。此外,每節開頭都汲取了歌謠中最常用的「比興」手法,通過對某種景致的描寫,借景傳情、渲染烘托「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內涵。
3.文字意境
第一節:天空明凈,大地寬闊。
微雲在天空中飄著,微風在地上輕輕地吹,吹亂了詩人的頭髮,也喚起了詩人心中思念故土和親人的感情,接著詩人一聲感嘆:「教我如何不想她?」反問加強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亦仿佛「浮雲遊子意」,油然而生思念之情。「微風」、「微雲」作為一種起興,如同江河、明月一樣,多為詩人創造而用以暗示思鄉之情的一種媒介,在情景上對應著淡淡的思鄉之情的苦澀,作為全詩的開頭,顯得十分貼切。
第二節:銀色月光,照射海面。
在夜裡,月亮掛在中天,大海在銀色的月光照射下,寬闊的海面上銀光閃閃,「月是故鄉明」。詩人通過月光與海洋契合無間、依傍難分的擬人化描述,極富聯想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纏綿不舍,依戀難分的思鄉之情。接著,詩人又創造了一個「蜜也似的銀夜」下苦戀的意境:在這「蜜也似的銀夜」,詩人卻不能和戀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戀人在一起。此情此景,在詩人的心中激起了一個怎樣的感情——「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三節:思念故國,年復一年。
這一節筆者覺得有兩種理解:暮春時節,作者用水上落花、水底游魚這兩組含有飄忽不定、孤苦無依的象徵意義的意象,加上「慢慢」二字,表現了詩人情思的急切和思戀無果、淚雨滂沱的無可奈何之狀。就連傳遞家鄉信息的燕子的言語也沒有聽清楚,這就更加深了詩人的失落感;水上落花,水底游魚,燕子飛舞。這花因為燕子可有著「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擔心。這游魚因為燕子的出現可有著被水拋棄的擔心,也許,燕子送來了家鄉的信息讓詩人的心裡有著更深的觸動,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四節:殘冬將盡,心靈感受。
枯樹、冷風、野火、暮色、殘霞,更讓自己難耐身在異國他鄉的淒涼。「枯樹在冷風裡搖,野火在暮色中燒」中的「枯樹」、「野火」對得很有特色,使「冷」與「熱」即詩人的苦悶與焦灼相輔相成,互為烘托。殘霞映紅了西天,如野火在燒。這冷的風和天邊的殘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加襯出了詩人遠離故國的失落和熱切的思念之情。思念之餘,詩人看到的還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殘霞。這是一種強烈的反差,在詩人最冷的心靈感受中,暗藏著對祖國深深的愛。同時這裡把「殘霞」比喻成「野火」,也更符合詩人遊子的身份,並使人聯想到春風,從而寄寓了詩人的一些希冀。整首詩意境氛圍由淡而濃,情感節奏由輕而重,使內容主旨由淺入深。不管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怎樣,都無法阻止作者的思戀:「教我如何不想她?」
(二)思想內涵
正是因為藝術上的成功,才使此詞具有強烈的思念祖國和懷舊的感情,因而當時趙元任先生也旅居美國,出於與劉先生的共鳴,特意選此詞譜曲,藉以表達對祖國的懷念。於是就以優美雋永的音樂,通過對春夏秋冬各種自然景色富於詩情畫意的描寫,引人入勝地表現了情絲縈繞的青年獨自徘徊吟唱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主人公對「她」的思念,反映了「五四」時代的青年在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潮流中,對執著而純真的愛戀的熱情歌唱。
劉半農的詩歌代表了中國新詩早期的風格,他也是早期新詩的作者中,創作路子比較寬的一個。他一方面吸收歌謠的散體,或者外國的詩歌特點;另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詩歌的特點和手法——重視意境的營造,比興等。如這首詩中,每一節的開頭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發;每一節都營造了優美的詩歌意境,實感的景色引起人們無窮的想像。同時,詩人採用了西方抒情詩的一些特點,反覆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話來抒發心中強烈的感情。這首詩無論是在意境的營造上,還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現技巧上,都是後來中國白話鞽誥納增馗對中國的新詩產生了啟發式的影響。
《教我如何不想她》運用了中國傳統詩詞的反覆與比興手法,並吸收了西方詩的重視聯想與暗示的長處。同時,詩歌還注意到聽覺形象的要求,形象生動鮮明,語言通俗簡潔,節奏流暢,格式整齊勻稱,兼用復沓和疊句,更顯餘音縈繞、意味無窮,確實是初期白話詩中的成功之作。當代著名詩人、學者、教授吳奔星對劉半農寫的這首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四、名家點評
《教我如何不想她》,傳統歌謠的復迭手法,他在構思技巧上雖繼承了傳統的反覆與比興手法,但在語言運用上卻是生動活潑的,在意境上是新鮮別致的,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而且余意不盡,餘韻悠然。從詩的聯想力與暗示性看,詩人多少接受了一點西方象徵派詩歌的影響。——吳奔星,名作欣賞,1983年。
五、人物評說
魯迅曾這樣比較過劉半農與陳獨秀、胡適的區別:「如果將韜略比作武器倉庫的話,陳獨秀的風格是倉庫門大開,裡面放著幾支槍幾把刀,讓別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則豎一面大旗,旗上寫著:『內皆武器,來者小心!』胡適的做法,是庫門緊關,門上貼一張小紙條,說『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兩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見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劉半農沒有什麼韜略,他沒有武庫,就赤條條的一個人,衝鋒陷陣,愣頭愣腦。所以,陳、胡二位,讓人佩服,劉半農卻讓人感到親近……」
劉半農病逝後,魯迅曾在《青年界》上發表《憶劉半農君》一文表示悼念。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創造,就都是的。」
時人評論劉半農:這個「矮個子,方頭顱,生氣勃勃」的江蘇人,送其一個字——「淺」。淺有二意:一為「胸無城府,淺如清溪」。有一次,出國留學前,昔日上海灘文友們在酒家為他餞行,席間對詩,滿是卿卿我我的詞藻。劉半農無法忍受,諷刺道:「真是一群鴛鴦蝴蝶。」酒宴遂不歡而散。還有一次,時任《世界日報》總編輯的成舍我向劉半農約稿,劉半農問,我寫的都是罵人的,你敢登嗎?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寫,我就敢登。」劉半農便寫了一篇《南無阿彌陀佛戴傳賢》,直斥考試院院長戴傳賢只念佛不做事。戴傳賢看到後大為發火,又不敢拿劉半農出氣,只好將《世界日報》停刊3天;二為其所學頗雜。他曾自言:「學問即愛好,愛好即學問。」其專業是實驗語音學,但也從事語法研究、漢字改革,著作有《四聲實驗錄》(蔡元培題)、
《中國文法通論》等,還編有《初期白話詩稿》;作為詩人,他出版了詩集《瓦釜集》和《揚鞭集》;作為散文家,又著有《半農雜文》等;他還客串翻譯,出版過《茶花女》、《國外民歌譯》及《法國短篇小說集》;也從事民間文學研究,搜集民謠,編纂了《中國俗曲總目稿》;他甚至還是攝影家,參加中國最早的攝影社團「光社」,並寫有專著《半農談影》,被譽為中國現代攝影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後人評論:「……五四那一輩,認真者往往認真過分,只認死理;瀟洒者,又往往難有所成。像劉半農這樣的人物,實在教人無比懷念。」
六、詞者軼事
讀時人回憶:劉半農的各類文章,其性格之詼諧幽默,不拘小節,躍然紙上。1921年夏,劉半農在巴黎留學時,正值一戰後,歐洲經濟蕭條,貨幣貶值,留學生的日子難熬,劉半農便將書房命名為「化子窩」,好友趙元任夫婦曾前往看望,臨別時拍全家福留念,劉半農竟指揮眾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來做乞討狀。
歸國後,劉半農從事民間文學研究。他在報上刊出啟事,廣泛徵求方言中各種罵人的話,趙元任和錢玄同見報後,聯袂登門拜訪,分別操中國各地方言,把劉大罵一頓。罵過後,彼此撫掌大笑不已。
1925年秋回國,劉半農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講授語音學。當他初到這所學校時,《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歌曲還有一段趣聞:趙元任夫人楊步偉在她的回憶錄《雜記趙家》中有一段敘述。1930年前後,楊步偉在北京女子文理學院任教,她的那些女學生們非常愛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後來歌詞作者劉半農奉命接掌該學院,劉半農穿了一件中式的藍布棉袍子
來到學校,女學生們偷偷議論:「原先聽說劉半農是一個很風雅的文人,怎麼會是一個土老頭。」楊步偉聽到了,就告訴這些女學生:「你們一天到晚都在唱他寫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這就是那個他呀。」女學生哄了起來說:「這個人不像麼。」還有的說:「這首歌不是你家趙先生寫的嗎?」楊步偉說:「曲是趙先生所譜,但歌詞是他寫的呀。」
無獨有偶,一天,劉半農前往趙元任家飲茶,適逢不少青年學生也在趙家小聚。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這個憨態可掬的老先生就是劉半農,遂有失態之舉。劉半農看他們瞠目結舌的樣子,便當場作了一首打油詩,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來這樣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一首打油詩成了音樂和文學上的精彩佳話。
劉半農治學半生,卻做出了最為「出格」的舉動:採訪名妓賽金花。
其時,身為北大名教授,前去採訪一個名聲不佳的妓女,被市井傳得沸沸揚揚,但劉卻不為所動。通過多次採訪,結合研究歷史,劉半農拂去了蒙在賽金花身上的歷史迷霧。劉半農去世後,賽金花一襲黑衣,專門前往追悼,一時傳為奇談。
1934年6月下旬,為了調查蒙古族牧區民俗,劉半農遠赴塞外,夜宿百靈廟一間鄉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備一張行軍床,在房中支架獨臥,故作僵硬狀,還開玩笑說:「我這是停柩中堂啊!」聽者為之大笑,卻不料一語成讖。在考察途中,劉半農遭虱子叮咬,染上回歸熱,回京後耽誤治療,於當年7月中旬離世。
在眾友弔唁的輓聯中,以劉半農生前摯交趙元任最為貼切。多年來,趙劉二人一個作詞,一個譜曲,珠聯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趙元任傷感地寫道:
十載湊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
數人弱一個,教我如何不想他。
劉半農先生是最早從事新詩創作的著名詩人、現代文學家、語言學家,也是「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中的一員驍將、先驅。他一生愛闊大,不愛纖細;愛樸實,不愛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