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中國》的旋律,穿透了雲霄,唱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2019-10-11   向陽光

經典老歌氣勢恢宏,海峽兩岸赤子心聲

——《我愛你,中國》創作背景及美學分析

一、創作背景

在清晨的海面上,一艘輪船正迎著朝陽披波斬浪。隨著海風,飄來高亢抒情的女高音:

老歌唱家葉佩英

「百靈鳥從藍天飛過,我愛你,中國!……」。這是電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我愛你,中國》,它那仿佛帶著翅膀的旋律穿透了雲霄,早已廣為流傳。這是一首詞、曲、唱俱佳的經典名曲。作曲家鄭秋楓用行雲流水般的音樂撥動了人們的心弦,在高音區時奔放的赤子情懷如同洶湧的海浪真摯熱烈,低音部分又好似潺潺溪水般舒緩含蓄;詞作家瞿琮所寫的歌詞直抒胸意,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國大地春華秋實、山海壯闊的雄偉景色。在老歌唱家葉佩英的歌聲中,祖國故園的一幅幅動人圖景閃現在我們眼前:南海碧波萬頃,北國白雪飄灑,群山巍峨,小河淙淙,怎不叫人為之魂牽夢縈、心潮澎湃?

我們的祖國在經歷了一次次磨難後依然屹立在東方,她那「青鬆氣質,紅梅品格」在剛粉碎「四人幫」、告別動亂的年代鼓舞著無數中華兒女。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愛你,中國》這首佳作應運而生,成為傳唱不衰的精品。

很多歌唱家都以能演唱這首歌曲為傲,如鄭莉、么紅、鄭詠等,而在北京亞運會閉幕式上,王秀芬聲情並茂的演繹,更是引起了海峽兩岸的共鳴,從而使它走出國門,成為海外中華赤子的衷曲。

我很驚喜地聽到有不少實力派通俗歌手也能演唱這首歌曲,讓人耳目一新。如張咪、譚晶都以出眾的音色重新詮釋了這首經典老歌,特別是韓磊的男聲版《我愛你,中國》更顯大氣磅礴,與這首歌豪邁的愛國情感尤為貼近。他的歌聲粗獷而不失細膩,激越中透出真情,是該曲目的最佳版本。另一位實力歌手汪峰也唱過一首由自己作詞、譜曲的同名歌曲:《我愛你中國》,但是它為一首慢搖滾,和我們熟悉的那首歌是兩碼事。這首新歌無論在意境還是詞曲,都相去甚遠。我還是喜歡瞿琮作詞、鄭秋楓譜曲的那首優美、流暢的經典老歌。

在抗擊地震時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困難之際,我們沒有低頭;而我們傾心籌辦的北京奧運會萬眾矚目,這是第一次在我們自己土地上舉行的奧運會。為偉大祖國的自豪之情,為體育健兒加油的殷切期望,都傾注在了流淌的歌聲里——這是億萬中華兒女的心聲:我愛你,中國!

二、作品簡介

作曲家鄭秋楓與詞作家瞿琮合作,為電影《海外赤子》寫了大量動人的插曲,其中最出色、最為群眾熟悉的是《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抒發了海外赤子深摯的愛國主義情懷、滿腔熾熱,表達了全國人民以及華人華僑對祖國的美好的祝福和真摯的愛。這首歌曲是專為《海外赤子》

這部影片而作的一首抒情歌曲,由我國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女士演唱。當這部影片一上映就轟動全國,使《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曲也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該歌曲是飽含遊子情深的經典作品,它以獨特的魅力流傳至今。這首著名的藝術歌曲,感情非常強烈,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它的旋律起伏跌宕,氣勢宏大,多側面、多層次地揭示了歌詞的內涵。每當唱起這首歌,都會給人有一種別樣的激情,讓每一個中華人民心中都蕩漾著對祖國的崇高敬意。1980年,它一從銀幕飛出,便流傳甚廣,久唱不衰。1981年,《我愛你,中國》榮獲中央文化部優秀作品一等獎;2000年,此作又榮膺「金鹿杯」百年觀眾最喜愛的十首電影歌曲獎。鄭秋楓的作品民族性特彆強,但是又不受民族性的局限,特別開放,音樂有種新鮮感,從而體現出特別的個性。多年來,它是歌唱家和歌手們最普遍的保留節目,也是廣大群眾最喜愛的抒情歌曲之一。

三、美學分析

這首歌曲的詞句雖然質樸無華,但是感情強烈。大串的排比句,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對祖國的崇高之愛。這裡雖然沒有氣勢磅礴的詞句,卻有動人心魄的激情。在讚美祖國的抒情歌曲中,如此集中著墨於渲染赤子之情,應該說,這首歌的詞作者是匠心獨運的。曲作者承襲了「五四」以來優秀歌曲的創作風格,選擇了有鮮明的民族音樂特徵的音調,熟練地運用作曲技巧,精巧地安排音樂結構,譜寫成這首雅俗共賞的歌曲。曲調既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又有鮮明的創作個性。《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曲用比興的寫作手法,曲調高亢、節奏寬廣、氣勢恢宏、字句凝練,很好地表達了對美麗的藍天、偉大的祖國之愛。

這首成功的藝術歌曲感情真摯,音調明亮、寬廣,富有激情,旋律生動而優美。這首作品是一首帶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的歌曲,4/4拍,F大調。為了藝術形象更加完美和情感抒發更充分,在作品的開始創作了引子,結尾使用尾聲進行呼應,從而使作品的結構取得了對稱和平衡,這一結構安排形式與民間音樂的三段體「頭、身、尾」相似。曲式結構圖示如下:

引子+間奏+A+B+A'+尾聲

全曲在建立F大調式的基礎上,熟練運用了民族、西洋、印度尼西業等民族的作曲技法,採用了比較鮮明的具有中外民族特色的音調素材,使此曲成為一首優秀的中國民族藝術歌曲。

第一部分(第1-16小節)是引子式的樂段,也就是引子(第1-8小節)和八個小節的間奏樂段(第9-16小節)。它的速度緩慢,節奏比較自由、舒展,旋律起伏跌宕,旋律線幅度大,音調明亮,高亢。

風格既類似戲曲中的導板,又近乎高原上的山歌。但它沒有任何模仿的痕跡,而是創新的。這是一個極為精彩的開頭,意境鮮明清晰,音樂形象鮮明、動人,完整地呈示了主題,巧妙地刻畫了意境,把人們引入百靈鳥凌空俯瞰大地而引吭高歌的藝術境界。這個引子實際上已經構成了樂段結構:8個小節的間奏,由管弦樂奏出,極為莊重、深沉,同時,又與前面形成了一定的對比,有一種內在的平衡結構力。

第二部分(第17-40小節)是歌曲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由三段式組成):主題呈示A(第17-24小節)、對比中段B(第25- 32小節)、主體再現A'(第33-40小節),A段和A'段節奏平緩、抒情,B段增大了旋律起伏,表達了激動的情緒,在「愛」字上逐漸上行,使「我愛你,中國」的主題思想不斷深化。這個部分是歌曲的核心,每一段落都是起、承、轉、合四個樂句,整體的音樂旋律結構相似,沒有間奏,一氣呵成。調性基本上沒有轉變,但更加偏重於屬方向,旋律流暢委婉,逐層上升,深沉而又內在,極富歌唱性,它著重表現一種真切、深情的感情,鋪展了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

此部分雖然作者有意識地加大旋律的起伏,掀起了感情上第一個波瀾,展現了激動的情緒,並取得藝術上的對比效果。但是,抑揚格句式、節奏型和旋律線型,卻仍舊保持不變,在音樂發展上起著統一的作用。由於該部分運用了固定的節奏型貫穿於發展,因而樂曲顯得十分統一。

第三部分(第45-54小節)是樂曲的收束樂段,尾聲為10小節的樂段結構。其連接是由前面引子部分的間奏第一句和主體部分第一句的變化而成,使基本結構有所重複。這部分富有明顯的動力感,通過結尾「啊」的出現,將歌曲引向最高潮。該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點,將「母親」、「祖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也就是最後的兩個樂句,感情充沛,美妙動人。

即全曲結束時,由最高音「2」迤邐而下,然後由「3」跳進至主音「1」,在最亢奮的狀態中結束。這確實不同凡響,堪稱點睛之妙筆。其音樂旋律的發展,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音調起伏有序。深情地表達了中華兒女對祖國真摯的愛國情感,抒發了對祖國的讚美與愛戀之情。結尾句的旋律起伏迂迴,節奏自由悠長,與第一部分相呼應,使全曲結構統一。故此,在演唱時一定要抓住歌曲的內涵、風格、曲式結構等特點,還要注意做到聲音飽滿,激情奔放,使歌唱者的感情和演唱技巧,在這裡獲得充分發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