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賞不朽的斯卡拉蒂
走進靈魂的鋼琴詩意
——斯卡拉蒂《E大調奏鳴曲》(K.380)創作思想及美學分析
一、曲式概述
在西方音樂的發展史上,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和大多數巴洛克作曲家一樣,也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有康塔塔、大協奏曲各10多部。但最有價值的、最重要的成就是那500餘首單樂章鍵盤奏鳴曲,在巴洛克時期與古典主義時期的過渡期,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同時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音樂財富,也使得斯卡拉蒂成為了巴洛克時期的巨人。他與巴赫、亨德爾一起並稱為「巴洛克三傑」。
這些奏鳴曲帶有典型的巴洛克時代特徵:細膩、典雅,與巴赫的鍵盤音樂相比同樣具有聲部明晰、交響和諧的特點。結構上雖不如巴赫的音樂那麼緊密、精巧,但旋律性強、富於歌唱性,在抒情上還要略勝一籌,聽覺上更接近現代欣賞習慣。斯卡拉蒂留下這浩瀚的奏鳴曲,雖然同為巴赫時代的音樂家,但他的鍵盤音樂與巴赫的鍵盤音樂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
斯卡拉蒂在音樂史上的貢獻,主要在是對鍵盤樂技巧的革新,以及確立古奏鳴曲式的範式。他所創立的大量鍵盤奏鳴曲,都是表現艱深,快速的樂句,分割的和弦等技巧。其中採用了一些創新的演奏技法,最顯著的是擠壓音、左右手交叉法、雙手八度及內音部的高度震音技巧等,既增加了音響的不協和性,又賦予了音樂很多的活力。這些練習曲,每一首都能解決一種技巧上的問題,或產生一種音響上的效果。這些作品影響後世的作曲家直至李斯特。
斯卡拉蒂鍵盤奏鳴曲的風格與其他作曲家有所不同,這是由於他的人生經歷有別於其他作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十八世紀上半葉,當時的音樂風格是巴洛克音樂風格。其本身的生活境遇和職業身份的多重變化,深深地影響著他的鋼琴奏鳴曲風格特徵的形成。從奏鳴曲發展的時期來看,他所生活的時代也正是古二部曲式逐漸轉化為古奏鳴曲式以及成熟奏鳴曲式的重要時期。古奏鳴曲式整體上分為兩個部分,可以看得出與古二部曲式的聯繫,但在具體結構安排上又與古二部曲式不同。
(一)古二部曲式
古二部曲式(AB)是沒有主題再現的單二部曲式。此種曲式流行於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主要用於器樂曲。現今稱為古組曲或套曲,它們之中的各個樂章大部分都是以古二部曲式寫成的。在巴赫和亨德爾的古組曲中,古二部曲式是其中眾多舞曲的典型結構形式。如,阿列曼德、加沃特、小步舞曲、布列等等。此外,大多數前奏曲及其他規模不大的作品,如,巴赫的前奏曲、創意曲等都是用這樣的曲式寫成的。
「古二部曲式往往採用的是主調和復調混合的織體寫法,並且總是以單一主題材料的展開。第一部分從主調開始,結束於從屬調性上。古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發展以及全曲的結束,從屬調性開始在主調上結束,第二部分通常是以第一部分的主題材料作為基礎,但是調性不穩定。這個也是古二部曲式與近代二部曲式的一個重要的區別。」有時候也將古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結構稱之為展開型樂段。
(二)古奏鳴曲式
在古奏鳴曲式中,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結構主題,即主部和副部。兩者之間還有了起到調性過渡作用的連接部。副部後面緊接著又有了結束部。
第一部分稱為「呈示部」。其中主部是明快、短小的,通常是以樂段結構出現,結束在主調。連接部以主部的主題為基礎,轉向副部所屬的從屬調上,它的長度變化不一,副部的主題和主部對比不大,始終在從屬調上,有時有同主音大小調的交替現象出現。結束部大都短小,又是副部的補充。
第二部分稱為「展開——再現部」。展開部為主部的展開,有些時候也引用連接部的材料。在這裡,主部的主題已經有了重大的改變:一是結構的分裂,二是調性的不穩定,往往從呈示部結束時的調性開始,接著再轉入到從屬調式上。展開部調性的發展有向下屬方向離調的傾向(從這一點上看,斯卡拉蒂已經具備在調性有了主屬調的對比後,向下屬方向離調可以獲得更深刻的矛盾對比的意識)。最後進入主調的主和弦上,為再現作準備。再現部是副部與結束部在主調上的再現,除了在調性上的改變,其他基本不變。在結束部的後面,基本沒有尾聲。
斯卡拉蒂的奏鳴曲為屬單主題二段式,但也有雙主題的出現,其風格屬對位式的不多,著重於幻想,儘量發揮鍵盤上技巧的可能性。安達盧西亞的民歌風味和西班牙吉他(六弦琴)的技巧對斯卡拉蒂的作品有極大的影響。
二、風格特點
(一)明朗輕快
斯卡拉蒂奏鳴曲的風格中,明朗與快活的風格,在他的奏鳴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斯卡拉蒂通常運用快板或極快板(Ptesto)的速度,而較少運用安靜的中庸速度(Moderato),或具有裝飾作用的富於表情(Espressivo)之樂句,其音樂的脈動,雖然速度很快,但不過分激動,具有愉快的動感。
斯卡拉蒂創作的奏鳴曲,大都是為宮廷里的愛樂者所寫,所以其作品的表現,僅以優美與消遣為目的。由是,他的創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由於斯卡拉蒂有過人的天分,故而在其樂曲中,不僅能夠輕快自在地活動,而且發揮了巴洛克時期高超的情操,與他自己無拘無束的純真箇性。
(二)凸顯個性
在彈奏斯卡拉蒂奏鳴曲的時候,演奏者可以發揮自己的個性,並展現出個人詮釋的才華。與富雷斯可巴蒂作比較,斯卡拉蒂打破了富雷斯可巴蒂時代對鍵盤音樂的主觀精神,不再斤斤計較與巴洛克時期那種超乎個人的風格,而著重於音樂家個人藝術修養的發揮與藝術情感的表現。
(三)對比溫和
斯卡拉蒂的奏鳴曲,在風格上,表現了巴洛克時代人們對於宗教無窮盡的崇尚情操;在動機上,斯卡拉蒂不像貝多芬那樣用強烈的對比,來表現內心的抗掙,而他的動機恰恰相反,通常是精緻而粗淺的,其主題的發展缺乏戲劇性;在音樂上,也不造成任何的效果,只是自在地宛然一種「先知」的存在,其動機構成的主題,趨向於一種穩定與少有的大變動的形態,它們表現的是完整性和統一性的風格,因此壓抑了一些原本很強烈的動機對比。從斯卡拉蒂的奏鳴曲,可以明顯地看出:動機在呈現部與再現部中的出現完全相同。換句話說,在一首奏鳴曲的進行當中,不受任何內在的影響而改變,這也正是巴洛克時期完整性精神的表現,動機在奏鳴曲中大部分具有相同的形式與造型,故而主題之間是溫和的對比色彩。
三、音樂特性
斯卡拉蒂奏鳴曲的音樂特性中,充滿了義大利音樂的旋律美、豐富的和聲、多采的轉調手法,並且帶有西班牙音樂的明快節奏等風格,使之超越巴洛克、洛可可的時代界限,成為古典樂派鍵盤樂器音樂的宏偉藍本。
斯卡拉蒂的奏鳴曲,在結構上,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們大多是演奏時間只有兩三分鐘至五六分鐘左右的二段式,內容或清雅或燦爛或抒情,可謂姿態萬千,如一把撒在陽光下的珍珠爍爍生輝、色彩斑瀾;在曲式上,有的像巴赫的創意曲、有的好似賦格,其中有幾首還是包含了兩個主題的古典奏鳴曲式;在技法上,並行三度、六度和完全八度音程奏法、同音往復、多彩的裝飾音型、分解和弦音型、快速重複、以及雙音經過句的新技法等,幾乎成為當時羽管鍵琴所能夠展現出的技巧,在作曲技法上絕對是先鋒的,充分拓展了鍵盤音樂的表現力。這對日後古奏鳴曲的形成,技巧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斯卡拉蒂的奏鳴曲大多數是一些精巧玲瓏的各種舞曲,並且大部分都有標題,如田園曲、隨想曲、詠嘆調、托卡塔和賦格。這些奏鳴曲運用非常活潑、精練的風格寫成,採用豐富的輕鬆旋律,都是二部曲式(AB)的單樂章作品,它們有著活潑有趣的和聲,大膽的轉調,主、復調織體的對比以及洛可可的娛樂性,到巴洛式緊張的戲劇性的突然性對比,構成了這些奏鳴曲作品的顯著特點。
作品雖仍然是採用的二部曲式,但是已不同於典型的巴洛克二部曲式了。它更多地開始運用帶再現的二部曲式。即第一部分從主調開始,終止句結束在屬調上,在第二部分的結尾處再現第一部分的終止句,並轉回主調。兩個部分通常要各自反覆。雖然在這裡還沒有出現獨立而完整的再現,但已有了明顯的再現因素。特別是有些奏鳴曲的第二部分開始處,已具有展開性,這就使作品的結構更加接近古典奏鳴曲式。同時,它的主題旋律有一個基本的節奏型,井往往使主題在整個鍵盤音城中迴響。有時先由右手奏出,再由左手模仿,好似賦格式地進行,幾小節後,模仿處理停止,出現了與前面主題相對比的音樂進行。斯卡拉蒂有無窮盡的創造性主題,他的每一種美學思想都發育成為各種不同的奇異創造。有時有重複出現的節奏圖式,主題的伴奏部分有時十分重要,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主題構思本身就是復調性的。有時在一個段落內,有鮮明對比的不同主題。雖然斯卡拉蒂還沒有完全擺脫巴洛克音樂的時代特徵和風格,不過從他帶有新傾向的作品來看,說他是海頓和莫扎特等古典主義樂派的先驅應是當之無愧的。
四、作品簡介
關於斯卡拉蒂的音樂創作,需要說明的是,他的奏鳴曲與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奏鳴曲不同,他的奏鳴曲是單樂章形式,樂曲規模短小,演奏時間也基本在3-5分鐘左右。這些樂曲更多的是為了練習鋼琴演奏技巧而創作的。斯卡拉蒂作為瑪利亞·巴爾巴拉公主的終身音樂教師,這些奏鳴曲就是為了給巴爾巴拉公主進行教學及其自己兒女的演奏所需而創作的。斯卡拉蒂所作的鋼琴曲自成一類,普遍都稱之為奏鳴曲,而作者在生前出版時稱之為「練習曲」。他的30首《羽管鍵琴練習曲集》(k1-k30),是他在葡萄牙宮廷被授予騎士榮銜後,為給國王回禮所作的一套曲集。
斯卡拉蒂1719年(34歲)離開了義大利,移居葡萄牙,在葡萄牙的宮廷中取得了一個職位,即擔任里斯本貴族教堂的樂師,以及國王約翰五世(King John V)的公主瑪利亞·巴爾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師。當他的學生、葡萄牙的公主嫁給西班牙的王位繼承人皇太子時,他又奉命隨同前往馬德里,擔任宮廷樂師,並在那裡度過了一生中最後的28年。他寫的這些作品反映了西班牙宮廷和民間的生活面貌,並融進了義大利人的精神,豐富了音樂的風格。同時也發展了鍵盤樂器的技巧和表現手段。其作品並非想追求深刻的表現,只求燦爛。但並不流於凡俗,永遠是那麼優美,永遠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這首《E大調奏鳴曲》是斯卡拉蒂奏鳴曲中最為著名的一首。世界最負盛名的鋼琴家霍洛維茨晚年時,就經常用它來作為音樂會的開場小曲;上海音樂出版社的《鋼琴基礎教程》第4冊里,也選錄了這首K.380;更是現在音樂會的必彈曲目之一。
這首作品確實是斯卡拉蒂最好的佳作之一:從織體上來看,作品用鍵盤來模仿樂隊的各種復合音色,想像力豐富;從音樂形象來說,那種舞蹈、舞會的細膩刻畫,妙趣橫生;從旋律上來聆賞——它非常的優美,超級好聽!因此,《E大調奏鳴曲》是斯卡拉蒂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作曲家以西班牙獨特的民間音樂為素材,用鮮明的音樂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為主題,並巧妙地結合巴洛克時期所特有的美學理念來進行創作。
斯卡拉蒂浩瀚的奏鳴曲中,凝聚了大量的演奏技巧和創新。這些風格多樣、內容新穎、技巧鮮活的奏鳴曲,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和演奏價值,對後世鋼琴音樂風格的形成和演奏技巧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以斯卡拉蒂的《E大調奏鳴曲》(K380)為研究對象,對其曲式結構進行分析,並揭示斯卡拉蒂的古典奏鳴曲式的風格特徵,讓大家對斯卡拉蒂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美學分析
《E大調奏鳴曲》(K380)是一首典型的單樂章二部曲式,K380的曲式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呈示部,在具體演奏時反覆一遍;第二部分為展開——再現部。呈示部中主部與副部的調性對比已經完全確立;在音樂材料上,主部為動力性的材料,副部採用了波萊羅節奏型與主部進行對比。展開部的規模較小,僅有15小節,但在調性上可以看出明顯向下屬方向離調,再現時沒有完整再現呈示部,只是將副部、結束部的材料進行了再現,調性回到了主調E大調上。
《E大調奏鳴曲》(K380)的曲式結構如下:
第一部分:呈示部(1-40)
主部(1-11);連接(12-18);副部(19-33);結束(34-40)。
第二部分:展開—再現部(41-78)
展開I(41-45);展開II(46-52);展開III(53-56);
再現部(57-78):主部(省略);副部(57-71);結束(72-78)。
這是斯卡拉蒂常用的古奏鳴曲式。
《E大調奏鳴曲》這首作品的速度術語為Andante commodo(舒適的行板),是作曲家本人的標註。該作品以大量的裝飾音,快速雙音經過、雙手交叉演奏技巧,貫穿始終,並使用了一種叫做「擠壓音」的裝飾音,即在輔助音和它的解決音同時演奏,形成短時間的不協和音的碰撞,甚至形成音響十分尖銳的「串音」,據說這種不協和的音響效果是受到了西班牙吉他音樂的啟發。
第一部分:呈示部(1—40),樂曲以兩句對話式的模式開始,伴隨著歡快的裝飾音,一問一答。也就是說,兩小節的主題先是在高音區呈現,接著重複一遍:
然後,低音聲部以跳音的形式進行著,即低八度再呈現、再重複,共有4句。其生動、明快,清晰、有趣。在演奏時,這4個小樂句不能呆板地彈成一模一樣,要有變化。
在音色上,首先是模仿巴洛克的豎笛(Record),然後低八度模仿圓號,十分活潑。高音區,仿佛從遠處先發出呼喚,然後輕聲回應。接著像電影鏡頭一拉,轉到跟前,再次發出呼喚,再次輕聲回應。這裡的力度要彈成mp-pp-mf-p,以體現出這種場景。
第6小節的兩個高音「re」,顯得十分有趣,有種敲三角鐵般的音色,也像那種在宴會準備開始時,侍應生在敲酒杯的聲音。
在技巧上,是雙手交替的音階訓練;在音色上,從第9小節—11小節,則是轉向了弦樂,變成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
這裡很明顯是一個弦樂的弓法,故此可用連奏。
第10小節的低音部第一個低音(mi),要和第二個高音(mi)斷開,這才是正確的句法。第12小節開始,全部6小節用樂曲開始的節奏型,其中第12-15小節,旋律聲部完全相同,同時調性轉至屬調B大調。
這裡的旋律雖然變成了五聲部,但聽覺上依然是主調音樂。
中聲部從(la)、升(la)半音上行到主音(si),然後主音(si)持續了3小節,穩定了B大調的調性感。
至於力度變化,看看這裡的和弦標記:從平穩的E大調主和弦,轉到B大調的V7和弦,再到有些上揚的IV6和弦,再到緊張尖銳的導7和弦……
這個片段充分地體現了西方音樂中和聲的魅力。第19小節的副部主題:
此處有著很明顯的舞蹈節奏。那麼,斯卡拉蒂這段是什麼舞曲呢?不難看出:該作品要描寫的,是一個舞會的場景。
它的節奏型為:「噠噠噠,噠噠,噠噠」,可以看出,這是西班牙的阿貢舞曲。此節奏型,貫穿整個樂曲。
此外,在這首作品的第25小節處開始有10小節多聲部的線條變化,在高音區優美的旋律進行的同時伴隨著歡樂的二聲部的小跳音,歡快而和諧,輕鬆而靈巧。調性在這裡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大量的變化音,同時低音聲部的線路也變得明朗起來。經過這10小節的短暫過渡之後又回到了主題上。緊接著的是一串模進式的雙手的快速跑動,也是對演奏者的手指顆粒性的要求,並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音樂素材。第一部分結束在它的屬調上,在一定的程度上較明顯地看到對比的主部和副部以及奏嗚曲式的調性關係。
第二部分:展開部——再現部(41—78):這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素材在近關係調上的模仿、發展。第一部分是從主調走向屬調,而第二部分則是從屬調回歸到主調。一開始就在第一部分的音樂素材上進行模進,也是穿插著大量的變化音和短倚音的裝飾音。有時通過高低音區的變化,即同動機或主題在不同音區的出現,形成色彩對比。有時又依靠和弦的變化,造成和聲進行上的緊張度,形成和聲色彩的變化。
斯卡拉蒂這首《E大調奏鳴曲》吸收了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義大利喜歌劇、西班牙民間音樂(特別是舞曲)元素,表現出了生動鮮活的音樂形象,也體現出了作曲家極具創造性。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風格濃郁華麗、熱情奔放的西班牙舞曲素材,並融合了義大利傳統特色、優美動人的旋律。
使這首作品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音樂豪爽率直,以「描繪性」為主,具有鮮明的色彩性,雖然斯卡拉蒂沒有巴赫那樣深刻的宗教哲理性,但那些異國風情、伊利比亞的新歌曲、新見解、新的習俗,使他的創作獨具一格。
六、創作思想
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時期那不勒斯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創作思想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基本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文藝復興時期美學的進一步延伸。所不同的是他在一些作品的創作研究和闡述上,更趨於理性化,在這首《E大調奏鳴曲》中就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如,在《E大調奏鳴曲》的一開始,就以兩小句問答式的對話拉開序幕,中間伴隨著短倚音的裝飾音和靈巧的跳音節奏,表現出了巴洛克時期很典型的情感論的美學特徵。在這首作品中,大膽地運用了洛可可的描繪手法,創造性地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眾多音樂家孜孜以求的音樂表情手法,不再拘泥於逐字逐句地表現,而是努力用音樂來表現人的內心活動,突出感情色彩的渲染。這,在作品的一連串的快速跑動和模進中都得以體現。在這首作品中斯卡拉蒂為了表現鮮明的色彩性,他在二聲部織體的框架內,自由增加或減少聲部以取得織體上厚、薄交替的色彩效果和力度變化。
聲部的安排從色彩出發,而非復調性的思維。這與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完全一致。斯卡拉蒂將音樂的情感表現手段理性化,他的這種做法,在該部作品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他繼承和發展了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創作思想。斯卡拉蒂將人的情感概括地劃分為幾種類型,然後用些特定的音樂表現手法與之構成一種相對固定的對應關係。如,在《E大調奏鳴曲》中每個部分雖然都來自相同的音樂素材,但是在每個部分中又包含了兩個不同的音樂素材,井且都來自於民間。在這部作品中可以劃分出輕巧型、跳躍型與柔和型,並在旋律、音型、和聲、調式等方面各有其相對固定的寫作程式。此外,在這部作品中斯卡拉蒂在技巧運用和音樂詮釋方面也與巴洛克時期的美學思想進行了緊密的結合,通過雙手交叉演奏、大量的裝飾音、橫貫在整個作品的跳音音型,使這些崇拜他的演奏者和聽眾們心醉神迷,並將所有的老套作曲法廢除,產生出一種新奇而大膽的方法與效果。
七、結束語
通過對斯卡拉蒂這首極具代表性的《E大調奏鳴曲》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這首樂曲使用了古奏鳴曲式。這曲式是從古二部曲式發展而來的,既是古二部曲式的擴展,更是古典奏鳴曲式的前身。古奏鳴曲式與古二部曲式最大的不同是第二部分,前者沒有展開——再現。古奏鳴曲式的第一部分結構和成熟時期的奏鳴曲式的呈示部已經基本一致了。尤其是調性的對比,已經確立了大調——主屬調關係。但在村料的對比上還不夠,如主部是動力性的,副部往往也是動力性的,即副部沒有抒情性的對比。展開部無論是調性還是材料的展開都不夠充分。整體保持兩大部分,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與古二部曲式的聯繫,「奏鳴曲式是在十八世紀中葉定型成為三部性的結構,開始進入到了古典成熟的時期,但是在海頓以及其同時代的作曲家的作品中,該曲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風俗生活的音樂的特點,即主部與副部對比不明顯,通常主部與副部都是舞曲、歌曲或者是進行曲性的,不過主部相對比較活潑,副部比較安靜,有的時候這兩個部用的是同一主題,但是織體寫法、調性等不相同,這樣就構成了單主題奏鳴曲式。」
這種三部分的結構,在斯卡拉蒂古奏鳴曲式中可以看到,只是將第二部分的「展開——再現部」進行分離,展開部作為獨立的一個部分,與呈示部和再現部構成對比,再現部則是完整的再現呈示部。在調性對比、材料對比上,較之古奏鳴曲式更強烈。古奏鳴曲式中已看不到古二部曲式的影子了。
斯卡拉蒂所一貫使用的古奏鳴曲式,在繼承古二部曲式兩部分特徵的基礎上,將第一部分的材料進行了展開,同時後面對第一部分的材料進行了減縮再現,這樣一種曲式結構在西方音樂史上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有誰早於斯卡拉蒂使用的,而透過這首《E大調奏鳴曲》可以發現其對古典奏鳴曲式的直接影響。同時可以看出斯卡拉蒂在曲式結構上的繼承性與創新性,在奏鳴曲式的發展中承前啟後,起到極其重要的橋樑作用。
記得保羅·亨利·朗格在他的那部音樂史名著《西方文化中的音樂》一書中,在論及斯卡拉蒂的奏鳴曲時指出:「這種將音樂素材加工成多主題並使其成為對照的兩個主題的意識是劃時代的,只有到了斯卡拉蒂方得以實現。朝著嶄新的器樂音樂樣式前進的第一步便是在鍵盤音樂,而斯卡拉蒂的業績有力證明了我們的這個理論。」
本人認為斯卡拉蒂的創作仍然是基於巴洛克時期的風格,但其對古典樂派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斯卡拉蒂的古奏鳴曲式已經具有了辯證思維,這一點在古典奏鳴曲式中向縱深方向發展,直到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其奏鳴曲式中的哲理性已經可與同時代的哲學家黑格爾相媲美,這也得益於斯卡拉蒂。
這首《E大調奏鳴曲》(K.380)使得斯卡拉蒂成為了鍵盤技巧的革新者,充分確立了古奏鳴曲式的範式。雖然它不如巴赫作品那樣富有深刻的宗教哲學性,但他對健盤的演奏進行了新的詮釋,為後來古典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斯卡拉蒂先借大膽自由的想像力,在他的奏鳴曲中塑造了極為豐富的音樂形象,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斯卡拉蒂的奏鳴曲中,你可以聽到西班牙異國風情的民間歌舞,
帶有鄉戀之情的田園風,大西洋海濱沿岸的市集街頭的喧鬧,甚至小販的叫賣,然而他使用的樂器只是有兩個音栓和一層健盤的羽管鍵琴,在局限性如此之大的樂器上能產生音樂表現力如此豐富的作品,有人這樣評說斯卡拉蒂的作品:「節奏、旋律與和聲無窮無盡的多樣性,反映了作曲家當年耳聞的種種音響,從響板到民間音樂。」這些因素結合起來,使斯卡拉蒂的奏鳴曲不僅對18世紀來說是獨特的,而且對整個鍵盤音樂文獻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正是他的偉大和令人讚嘆之處。
斯卡拉蒂神聖的藝術作品,短小精悍,簡潔而並不簡單,明快流利而並不膚淺。初次接觸他的作品,定會使你覺得耳目一新,很有新鮮感。他的音樂不但不像我們聽慣了的近代作品,而且也明顯地不同於同一時代的巴赫與亨德爾。這是一種品嘗不同風味的藝術大享受,也使我們感嘆音樂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
斯卡拉蒂不朽的經典作品,直至今日,仍然活躍在當今的音樂舞台上。他的單樂章古奏鳴曲折射出前古典時期奏鳴曲快板樂章的特點:他的創作風格,涉及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民間音樂,以及某些舞曲和歌曲體裁。他在古鋼琴演奏技術上的重大革新,延續在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的鋼琴音樂作品中。斯卡拉蒂《E大調奏鳴曲》等555首古典鋼琴奏鳴曲就像夜空中的小星星,熠熠生輝,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