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過去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物質極大豐富,戶均房屋擁有量達到1.1套,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小汽車,物質生活的變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變化。
然而,這幾年來,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人們越來越富有了,但是生活壓力卻越來越大了,而更為重要的是,幸福感越來越降低了,為什麼呢?
前不久,接待一位從北京到合肥來的客人,對於一個從大城市來到合肥這樣的中小型城市,他對合肥的第一印象也很好,他問及這些年合肥的變化,大家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感覺,就是在十年前,合肥是一個小城,雖然城市發展得不大、不快,但是,對於一個安逸的小城,還是很宜居的,可是,現在城市大了,道路也開始擁堵了,霧霾也起來了,環境變糟糕了,可以說,與十年前相比,這座小城變大了,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幸福感也降低了。
或許,大家還記得,在幾年前,合肥房價暴漲,甚至引領全球樓市漲幅,讓名不見經傳的合肥,一下子出名了,甚至地方主要領導都出面來說,如果房價再漲,會讓合肥失去城市競爭力的。
的確,十年前,合肥房價在三四千元,如果稍微偏一點的房子,能買到兩三千元的房子,可現在,二環以內和主要新城區的房子,均價都到兩三萬了,可是,老百姓的工資增長水平,與房價漲幅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平均工資年年增長,老百姓的收入也在不斷上升,那麼,為什麼很多人並沒有因為收入的增長,而變得更加幸福呢?
一、收入增長趕不上房價的上漲。這一點,大家都能看到,無論是在一二線城市,還是在縣城,甚至小城鎮,房價都是幾倍幾倍的上漲。舉個簡單的例子,十年前的時候,合肥房價3000多元,那個時候,買一套房子,四五十萬元,而那個時候,一般工資也在兩三千元,也就是一個月能掙一個平方米的房子,而到今天,平均工資,也就五六千元,但房價漲到了兩三萬元,對於一般的人員來說,半年才能掙一平米房子,而有很多人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
二、收入增長了,但支出增加了,攢錢更難了。我們還和十年前相比,那個時候,在合肥,吃早點,買包子,一般是三毛五一個,如果貴一點的5毛錢一個,而如今,買包子,素的一塊,葷的1.5元,過去吃早餐,三五塊錢能吃得很好,可如今,吃個早點,沒有二十塊錢,很難吃飽了。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縮影,實際上,衣食住行,沒有哪一樣漲價幅度不高。
三、收入增長了,需求增加了,慾望也多了。這一點,很多人都能理解,在過去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只要能吃飽了,就覺得很幸福,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還記得,范偉在《求求你表揚我》里有一段經典的台詞,這麼解釋幸福,「我餓了,看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兒了,你就比我幸福!」說到底,幸福就是你想要的東西,得到了滿足,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
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們會產生越來越多的需求,比如,如今的人們,不是你有一輛車就覺得幸福,你還得是豪華車,才會感覺良好,你不是有個住的地方就可以覺得幸福,還需要有一套比別人大比別人豪華的房子才行。
尤其是隨著社會物化之後,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更多的用錢來衡量,而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你有錢了,還會有人比你更有錢,看到別人擁有的比你多,幸福感就會少一些。當然,這是一種不當心態,但是卻普遍存在著。
同話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並保留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