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散裝」60年

2020-05-26     豫記

原標題:平頂山「散裝」60年

網上有個梗,說江蘇是散裝的。其實,平頂山也是散裝的。在平頂山這個大家庭里,2市4縣4區之間,也是誰都不鳥誰,經常互相貼標籤、拿對方開涮。究其原因,不外乎建市晚、煤炭行業衰敗,導致縣域沒有歸屬感、自身缺乏吸引力,難以聚合形成軍團戰鬥力。所以散裝平頂山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平頂山2市4縣

人設都翻車了

孤獨求敗的汝州,最招別人不待見。

在寶豐眼裡,汝州「啥都不如我」;在平頂山市區眼裡,汝州是個窮鄰居,還自命清高、自吹自擂;在郟縣眼裡,它是法架中原的星宿老仙;在舞鋼眼裡,汝州就像月球,又窮又偏遠。

「中國岩鹽之都」葉縣,在兄弟縣市的口中,是賣菜大媽、煙葉小販、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主;

心高氣傲的舞鋼,則永遠是其他縣域YY的手下敗將,那幫都比它歷史悠久的縣域,恨不能踏平二郎山、再踩出個石漫灘,然後憤憤不平唾罵道「舞鋼稱市,你也敢?」;

藏著林彪秘洞和很多三線軍工廠的莽蒼魯山,是葉縣、舞鋼的假想敵、寶豐的後花園;

寶豐則成了平頂山的小酒館、小弟的小弟;

郟縣是窮到離譜的丐幫、鳥不拉屎的地方。

光是聽聽這些污名化的互評,就知道散裝平頂山的窩裡斗,有多激烈熱鬧。

平頂山的相互不服聊起來頗有「小孩沒娘,說來話長」的曲折。

平頂山確實很散,它和管轄的2市4縣,誰也不服氣誰,各縣域相互之間,也不怎麼抱團,互懟互嘲是日常操練。

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或許是平頂山建市歷史太短,論資歷和實力,都難服眾。

這座蘊藏了海量煤炭資源的平頂之山,在中原大地上存在的時間,絕對要以數億萬年計,但作為一個行政區劃來書說,平頂山市的概念,1957年才出現在世人眼前。

平頂山煤田的勘探開發,肇始於1953年,1954年成立平頂山煤礦籌備處,1956年1月成立中共平頂山礦區委員會,同年3月,許昌專員公署平頂山辦事處問世。一年後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省轄平頂山市。

1964年3月,年僅7歲的平頂山市,被改為特區,實行煤炭部為主、河南省為輔的雙重領導。僅4年後又恢復省轄。

從這份短暫卻不簡單、變化頻繁的履歷中,似乎可窺見平頂山市自誕生伊始,便初露「天選之寵」端倪,為日後它當區域帶頭大哥,埋下一抹伏筆。

然而也正是這令人羨慕嫉妒恨的幸運,為平頂山拉來下屬6個縣域,多年難消的積怨。這樣的開局,註定了平頂山號召力的鬆散。

作為豫中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重要的能源和重工業基地,很多時候,平頂山的名氣和存在感,甚至遠不如汝州、寶豐、魯山、舞鋼等縣域,來得強大而彪悍。

平頂山像個拼盤

從許昌掐一截樹枝

從洛陽捋一片葉子

反觀汝州、舞鋼、寶豐、魯山、郟縣和葉縣的歷史,除了舞鋼稍稍年輕些,其餘幾個都是自帶光環、仙氣飄飄的白鬍子老爺爺級別,隨便哪個,一張口都甩後來居上的平頂山市幾千年。

尤其是汝州。

在歷史上它就是省直屬,自明朝起,又成為河南唯一長達400多年地位始終不變的直隸州。今天平頂山管轄的魯山、寶豐、郟縣、葉縣等,從前也曾是老汝州的一部分。

因此,在平頂山那裡,汝州是個非常傲嬌而孤獨的存在。

它既不服氣平頂山的管轄,也不情願和寶豐、魯山等一眾兄弟同起同坐、並立比肩。

假如你去問一個40歲以上的汝州人,在歷史淵源上,他會認為自己是洛陽人,在地域情感上,他會把自己歸入豫西老鄉的行列,而在行政歸屬感上,他又覺得自己是省直管,獨立自大,壓根不屑於和平頂山沾邊。

這也情有可原。畢竟從1954年到1986,長達32年時間裡,汝州都是歸屬於洛陽管轄的臨汝縣。在幾代汝州人心裡,洛陽才是自己的夢裡老家。

當年將汝州從洛陽分出來劃給平頂山時,幾十萬汝州人都難以接受,很多老幹部還聯名上書國務院請願抵制。

父親當時在臨汝縣廣電局任職,他的詩集中有兩首詩,記述了34年前,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個人感受,摘抄如下:

1986年3月1日,赴洛陽告別,寫《別洛陽》一首 :

九朝古都百趟差,名山寶剎多次來。

臨汝劃歸平頂山,洛陽猶召去蓬萊。

常看不覺山水美,不見倒恐常為懷。

回首龍門從佛笑,世事變換人難測。

1986年3月3日,旋即奔赴平頂山報到的他,又寫下《到平頂山》:

告別洛陽回,報到平頂山。

君知臨汝地,向來常變換。

除了汝州人對平頂山沒有認同感和凝聚力外,其他各縣域在劃歸平頂山後,也或多或少地都出現類似的失落感和憋屈。

最早歸屬平頂山的縣域當屬寶豐。1960年劃歸平頂山,次年又恢復寶豐縣制,仍歸許昌專署。1983年復歸平頂山管轄。

再看舞鋼,1982年從許昌劃出復歸平頂山管轄;魯山和葉縣,1983年從許昌劃出,改屬平頂山。

舞鋼一景

最晚歸隊的是汝州、郟縣。1986年,臨汝縣(今汝州市)從洛陽劃出、郟縣從許昌劃出。

所以你瞧,平頂山的組合就是這樣,像個拼盤從周邊的洛陽許昌那裡,掐枝捋葉散裝了自己,缺乏本體固有的根脈和基底。

2市4縣為啥

一直不服氣平頂山?

如果說散裝之初,大家心裡都有情緒,時不時吐吐槽也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算起至今,時光過去了近40年,平頂山給眾人的印象,為何還是它的散裝?

或許是因為,時間有毒。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平頂山市整合之後,河南還處在較為純粹的農耕社會和鄉土文化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點,是地域血緣關係,鄉情親情濃烈無比。

而其後跑步前進、跨越發展到大工業時代和商品經濟時期,人與人、地方與地方的關係,則迅速演變成以利益相結合或區分。

對於平頂山和它的縣域來說,它們都恰恰是卡在了這一點上面。

仍以我的老家汝州為「栗子」,剝開來細細品。

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所有的汝州人,都不服氣平頂山。他們認為,汝州在被平頂山管轄期間,經濟上受到了剝奪,發展遭到了破壞。

記得小時候跟著大人去洛陽看牡丹,那真叫大城市的樣子,定鼎路歷史悠久,上海市場、廣州市場新潮時尚,就連村裡來的洛陽知青,個個都是談吐文雅、時尚新潮的文藝青年。

除了洛陽,汝州人親善和嚮往的另一個城市,是許昌。一是有不少汝州人在許昌工作,二是汝州和許昌距離較近,親緣關係密切,民間交往頻繁。

而平頂山成立後,新移民和周邊縣域的人,很少有這種密切的血親關聯,從感情和交往上來說,自然就很疏遠,誰也不願和誰玩,誰也不願和誰抱團。

上世紀90年代,汝州人還用一句順口溜「一個公園兩隻猴,一個警察看兩頭」,來取笑平頂山的市容市貌。

平頂山河濱公園

但接下來,眼看著平頂山憑藉「中原煤倉」、「百里煤海」迅猛發展,從之前的名不見經傳,搖身一變為「中原小深圳」,而曾被稱為「小香港」的自己,則漸漸憔悴破落,心理上的不滿和落差與日俱增。

在劃歸平頂山後,汝州不但經濟發展遲緩下來,教育質量也每況愈下。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汝州一高上學,班裡有不少從寶豐、郟縣插班來讀書的,因為汝州的高考升學率很厲害。

而到了後來,汝州的學生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鄭州、洛陽求學,甚至很多家長辭職去陪讀,那些經濟條件較差、沒有能力供孩子去省城或周邊地市讀中學的家長,則選擇讓孩子考到寶豐、郟縣的高中。

寶豐馬街書會

前兩年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高鐵設站之爭,汝州又沒有贏過鄰縣寶豐、郟縣,也把怨氣歸咎於平頂山的不公和無能。

在平頂山的範圍內日益被邊緣化的汝州,終日憤憤不平,終於把自己活成了祥林嫂一般的存在。

4200個單體旅遊景點的平頂山

是否可以抱團打出

青山綠水的文化牌

平心而論,汝州人提起平頂山就來氣,甚至不願承認自己是平頂山人,確實也有些故步自封的孤傲和偏執。

客觀地看,責任不能全歸罪於平頂山。

當形勢變遷、大難臨頭,煤炭行業衰退、煤礦資源不再是黑金寶貝時,平頂山都欲哭無淚、無暇自哀,哪裡還顧得上拉汝州一把呢。

當初頂層設計者們組合平頂山市的初心理想,是希望優勢互補、強強聯手,打造中原鋼鐵煤炭產業的巨頭。

不料現實卻成了,平頂山這匹小馬駒,統領著幾匹桀驁的老馬,拉著一架沉重大車,趕上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產業升級轉型的苦路艱途。

因此,與其說各縣域地位尷尬,不如說平頂山的地位更尷尬,既吃力又難見成效,既疲累又不落好。

縣域沒有歸屬感、自身缺乏吸引力,難以聚合形成軍團戰鬥力,散裝平頂山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我想,或許答案仍舊隱藏在它所站位的這一片秀水青山。

假若我們肯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來看平頂山,眼中看到的不再是用之不竭的煤炭礦產,而是藏在深閨人未識、有待進一步開發的旅遊資源。

平頂山旅遊資源的豐富多樣,估計就連很多河南老鄉,都難以想像。

它擁有4200個單體旅遊景點,在河南18個地市中,位列第二。

國家5A級堯山-中原大佛旅遊景區內,分布著包括汝州溫泉、魯山上湯、中湯和下湯等綿延百里的優質溫泉帶,以及世界最高的銅製立佛中原大佛。

文化底蘊深厚的風穴寺、三蘇園、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等,都是很有潛力和吸引力的人文歷史名勝。

平頂山的水資源也極為豐富,有各類水庫169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該市穿境而過,有白鷺洲、白龜湖兩個國家級濕地公園。

繼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還是中國曲藝城、中國書法城、中國觀音文化之鄉、中國汝窯陶瓷藝術之鄉和中國唐鈞基地之後,2017年10月,平頂山市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汝州碩平花海

這幾年,人類受夠了工業化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又受夠了消費主義對人性情感的異化,回歸自然、重建鄉村、重拾鄉愁的心情和呼聲,越來越高。

這是一個契機。

平頂山完全可以更加大度自信地打出自己的鄉情牌,團結和帶領一眾縣域,創共同轉型、攜手前行的新思路。

記得前幾年,在豫記作家群里,老家舞鋼、在武漢工作的好兄弟白馬嘯西風,一句親親熱熱的「老鄉姐」叫出來,瞬間讓我心裡暖暖的,也促使我第一次反省審視自己,作為一個平頂山人,30多年來長期對它的漠視和疏遠、無知和偏見。

這兩年,工作中接觸到一些更年輕的平頂山人。

後浪的鄉土意識雖然不如前浪那樣強烈,但他們的眼界和格局,更為廣闊高遠,對鄉土身份的認知,不再狹隘固執。

在他們看來,無論老家是平頂山哪個縣域的,現在大家又分散在何處,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識,努力為家鄉多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讓它變得越來越好,這比爭論誰的家鄉更牛逼、糾結從前的恩怨是非,愉快重要得多。

只有當平頂山的各縣域都能意識到,與其消極抱怨,不如面對現狀、奮力改變,通力合作、共謀發展,當平頂山全境都能享受到轉型升級的紅利,或許才能更好地很作發展、實現共贏。

真心期待我老家這個散裝的平頂山,能夠早日像它的近鄰許昌那樣,成為河南中部崛起的又一個硬核軍團。

(圖片來自網絡)

麗鹿| 撰文

王小米| 版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OzwTnIBnkjnB-0zLc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