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河南媽媽和奶奶來說,野菜寶貴就寶貴在那個「野」字。即使菜市場能買到,那也是沒有靈魂的,只有自己身體力行親自挖的,才是真正的野菜。為了能在春天吃上一口鮮,們有108種挖野菜的姿勢。
小米|文
挖野菜的重點不在於吃
而在於挖
四月份,草長鶯飛。
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人數已經清零了。
前天,正上班,手機突然響起視頻通話的提醒,是我媽。一接起來,一把鏟刀橫在螢幕上,我嚇一跳。
「????媽你咋了???」
「你看看,我去挖了好多野菜!」我媽帶著展示的喜氣洋洋,把鏡頭對準了我家小院的地上。
陽光燦爛,地上擺了幾大塑料袋野菜。薺薺菜、婆婆丁、白色紫色的槐花,還有一袋黑色像菱角一樣的東西。
「媽,這是啥?」
「這是婆婆丁根啊!」沒想到,我媽這次升級了,連蒲公英根也給挖出來了。
河南人愛吃野菜,沒有野菜的春天那還能叫春天嗎?女人過了40,就特別喜歡自然和野生的東西,野菜的純天然無污染深入人心,一到春天,就相約野外,挖野菜+踏春。
辦公室王又又的母親,同樣在朋友圈裡喜氣洋洋地曬出了三大包自己挖的野菜,「即使她不親自去挖,也會有四鄰八舍給送來的。」
這個春天來得格外珍貴,因為疫情而封閉在家裡的人,出了籠子都有點瘋狂。
「黃河邊到處都是挖野菜的啊!羨慕。」朋友在群里發照片,黃河灘上,稀稀散散的幾個人,埋頭谷堆下去,旁邊放著塑料布袋。
用手掐尖,用鏟子鏟,更方便的,直接帶個鐵杴,一鐵杴下去一大塊土,省時省力。
朋友是售樓顧問,每天忙的腳不沾地,飯有沒有時間吃都是個問題,她看到這麼多挖野菜的人們,感嘆道,「真是有閒有錢的人才能開幾十分鐘的車,為了來這挖野菜啊。」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盡然,挖野菜這件事,是一種說不清的情結。
河南人愛吃野菜,但重點在於挖和採摘的過程,而不是吃。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舍友的媽媽和我的媽媽,曾經在宿舍樓後面挖蛤蟆皮菜,並且舍友還因此學會了辨認蛤蟆皮菜和車前草。
上個月,家門口的香椿樹,剛竄出芽來,就被小區的大爺大媽們擼禿嚕皮了。
每年這個時候,我路過那兩棵香椿樹的時候,都看到他們用一根長鉤子,把高高的香椿樹上的嫩芽勾下來,大概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採摘乾淨了。
更絕的是,我有一個信陽朋友,在一場春雨之後他的老爹在小區里發現了地皮菜,於是叫上他的丟們兒一起,在樓下小區里撿地皮菜。
「你別說,還挺好吃,很久沒吃過新鮮的地皮菜炒雞蛋了。」來自朋友的真香現場。
又比如說河南伏牛山區嵩縣、盧氏、欒川、西峽等地盛產拳菜,每年春夏之交,其莖正嫩,是採摘的最佳季節。
於是廣大媽媽和大老爺們,一頭扎進了豫西深山裡......
還有在國外定居的河南人。老外沒有吃野菜的習慣,所以有位國外的華人姐姐在草地上找到了大片生長的野蔥,興奮極了:「滿地都是沒人要,還好我這個中國人來了。」
河南人愛野菜。疫情之中,許久不出門,就對那一抹綠意更加痴迷。
你有沒有想過,在物質極度豐盛的當下,為什麼大家還會這麼痴迷於挖野菜?
60後70後上山挖野菜了
00後帶著90後玩抖音
其實挖野菜這個活動是當代爸爸媽媽的心靈馬殺雞。
你要是非得追溯以前,得追溯到河南人民都很窮的時候,幾十年前,大家都指著野菜過活,什麼野菜沒吃過?遇到荒年,樹根也要嚼三嚼。現在蒸野菜用白面,以前的時候連白面也莫得的。
比如安陽的槐葉飯,是當地家家戶戶都會吃的一種野菜飯,初夏的槐樹在安陽很悽慘。
如果你去安陽,一棵鬱鬱蔥蔥的槐樹下,多半會看到一個大娘不顧危險踩著凳子,舉著一根長鉤竿正拚命往下拽折樹枝。
然後把嫩嫩的槐葉捋下來,這些槐葉回家清洗曬乾之後,放在小米粥里,就是槐葉飯。
倒不如說是典型的食物匱乏時期產生的食物。曬乾這一步驟,也延長了蔬菜的食用期限。
另外一方面,野菜的食療效果深入人心。
比如,婆婆丁,也就是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散結腫的效果。只要我在家咳嗽一聲,我媽馬上讓我用婆婆丁泡水喝。
車前草,最明顯的效果是對泌尿系統,曾經的那個室友,就是用車前草泡水,治好了尿路感染。
茵陳,就是那個「一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最好的茵陳在正月採摘,炒雞蛋,做餡,上了年紀的人認為它是去除小兒黃疸的良藥。
在宣傳野菜的新聞里,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人把茵陳稱作「護肝王」。
馬齒莧,有的地方叫馬齒菜,焦作把它叫做馬子菜,商丘、新鄉、濮陽、開封叫馬蜂菜。
他的口感吃起來酸酸滑滑的,據說同樣也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效果。
這些效果口耳相傳,成為媽媽輩的珍貴經驗。
比起去菜市場買到別人種植,包裝妥當的蔬菜,自己親手去挖,消磨時間而又免費獲得的野菜顯然更受青睞。
她們缺錢嗎?不,缺的是那個感覺內味兒啊。
這是深深印在民俗里的習慣,從神農就身先士卒開始了。
在抖音,在快手上,我看到很多自媒體都在做一種視頻,去野地,去田間地頭,甚至去大山里,尋找野菜,大博主們靠挖野菜吸引了很多流量。
其中倒是多半是年輕人,也有許多年輕人在下面留言,「這是米米蒿!蒸菜可好吃!」
「感覺挖野菜重點不是吃,是挖。我好想家想姥姥和媽媽郊遊挖野菜賊快樂555」
「我媽媽才帶我去鄉下摘野菜,摘粽葉我覺得很好玩,吃倒是其次的,就覺得離大自然更近了,和媽媽關係也更親密。」
「馬蘭頭多好吃,很香的涼拌,95後,清明節剛吃,自家菜地的。」
「洋姜!我們那叫洋芋頭。」
但更多的,一代一代長在城市裡的孩子,多半不認識野菜。也無法理解上一輩人對野菜的痴迷。
也有年輕人無不傷感的認為,也許我們這一代再也分辨不出來什麼野菜能吃,什麼野菜不能吃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退行。
對於上一輩人甚至上上一輩人來說,挖野菜就相當於年輕人買手辦和吃辣條,一樣的消遣。
也有人說,可能這次疫情過後,這代年輕人會養成時不時在家屯口罩和消毒液的習慣。
一個習慣,就是一個時代的傷疤。
而且,就算野菜採摘回來,多半還是你媽做給你吃。
野菜跟普通蔬菜不一樣,處理起來也比較麻煩,比如香椿,要用水焯過,去掉亞硝酸鹽,才能吃。
新鮮黃花菜也是有毒性的,要去掉芯,同樣需要焯水之後才能吃。
光辣菜就有三種吃法,炒,下麵條鍋,腌成鹹菜。舞鋼人民還有一種特殊吃法,做懶豆的時候必放辣菜。
榆錢被捋下來之後,裡面有很多小蟲,需要淘洗許多次,最常見的吃法是做榆錢飯和窩窩頭,但我想,除了你媽和你奶,誰還會做?
蒸褚桃子
最後,如果你媽特別痴迷於挖野菜,還是得給她們提個醒。
在綠化帶、公園或者小區裡面的野菜,還是別吃了,畢竟疫情持續了這麼長時間,噴洒的消毒液早就把野菜們污染了。
退一萬步講,沒有消毒液,還有遛狗的呢?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77GmXEBrZ4kL1ViYw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