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鄉村防疫,亟須標準指南

2020-01-26     新京報鄉村

新型肺炎仍在流行,新的病例不斷出現,各地相繼啟動防疫機制。其中,廣大的鄉村,作為節日間人口流動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防疫需要甚至比城市更高。

中國的鄉村,至今仍是一個熟人社會,一個村莊,往往是由少數幾姓乃至一姓人家組成,這意味著,一個村子裡大部分人都是親戚。

即便在大家都不出門的正月初一,許多地方也有村內親戚互相拜年的習俗,在新型肺炎還未得到控制之前,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因為誰也不知道,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年輕人們,在打工地、在漫長的回家旅程中,接觸過哪些人、哪些東西,是否有感染的風險。

而從初二開始,鄉村之間開始走親訪友,村莊與村莊之間的交流變得頻繁起來,出嫁的女兒帶著女婿外孫、家裡的兄弟姐妹匯聚一堂,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聚在一起,觥籌交錯、杯盤狼藉、口沫飛濺,這給病毒傳播製造了機會,也加劇了防疫的難度。

不可否認,即便在疫情形勢已經嚴峻的時刻,仍舊有相當部分的人,缺乏危機意識,也缺乏防疫常識,將醫學專家、媒體、政府的忠告置之腦後,不佩戴口罩,舉行人數較多的家庭聚會,走親訪友,吃喝談笑。

當然,也必須看到,隨著防疫工作的推進、相關宣傳的普及,更多的村莊開始嚴密防控疫情,對疫區回來的人員、可能攜帶病毒的人員重點防控。不少地方通過宣傳、引導,倡議村民過年不走親訪友,通過電話、微信等拜年,減少或停止親友聚會,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做法。但同時,還有一些地方,在病毒防控方面的措施,過於簡單,甚至有些粗暴。在網上,我們能看到許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有的地方,直接用渣土把道路堵上,有的地方乾脆在村道上砌起磚牆、石牆,有的村莊宣傳,如有外村人進入本村直接報警處理……

網友們稱這些做法「硬核」,有肯定之意,但也不無調侃的味道。防疫是一個專業且系統的工作,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至少要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不能只靠一些村幹部想當然去防範。這些方法在減少接觸方面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會不會不夠全面、不夠專業?比如過度重視村與村之間的接觸,而忽視了村內人員的相互接觸?這些都需要從專業的角度去衡量。


在村莊治理中,過去曾經出現過很多類似的事情,比如有的村莊規範養狗,制定出「養狗不拴繩,取消家中三代社會福利」之類的規定,還有的村莊為了遏制彩禮飛漲的趨勢,制定出「彩禮超過兩萬按販賣婦女或詐騙罪論處」的規定。這些村規的制定確實出於好意,但制定出來的規矩卻是違反法律法規的,甚至也違背常識。

在一般性的事物上尚且如此,面對防疫這樣的專業事務,就更容易出現違背專業需求、盲目硬幹的現象。

在當前,鄉村防疫的意識必須進一步加強,不能讓鄉村成為防疫的空白地區。同時,在具體的防疫措施上,亟須專業人士制訂專業和標準的防疫指南,既讓鄉村防疫有例可循,也讓各個鄉村的防疫工作連成一體,起到更大的效果,而不是純粹讓各村各鄉純靠責任心與熱情自發摸索、自定章程、各行其是,反而可能事倍功半。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FO74W8BjYh_GJGVCf_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