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現在都市人都有3個夢想:
- 睡到自然醒;
- 躺著就能賺;
- 開個小客棧。
請問,開個小客棧能上天嗎?
你別說,別的我不敢說,做民宿這種小客棧,現在可以說火得很。
現在的年輕人,出行找的都不是賓館,而是「網紅店」。
標準化的酒店式體驗,已經被越來越多的90後所拋棄。
那是不是隨便找一個風景區投幾萬就能實現這個小夢想呢?
絕對不是。
隨便跟風做事,只有虧得一塌糊塗的命。
做得好的人,八成都因為本身就具備優秀的商業思維。
我有個好朋友幕涵,一個27歲的女孩,和她的其他三個合伙人研究了民宿一段時間,從福田口岸到世界之窗,陸續開了四家民宿。
四個人而已,就把這事兒做得有聲有色,每一家都達到了盈利狀態。而且現在還在謀求一個轉型的新業務。
更讓我驚呆的事,這些僅僅只是四個深圳白領的副業而已。
做民宿這件事,她們做對了什麼,跟你分享以下三點。
不要去做競爭者都在做的事
先給你看兩張民宿的照片:
請問,你會挑選哪一個入住?
哈哈,被騙了吧,這兩家其實是攜程上同一家民宿。
只不過,一張是「商家照片」,一張是「用戶照片」。
額……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明星的「通稿照」和「路人照」的區別?
然而你又會被騙幾次呢?
當入住感受和網上「照騙」差異過大時,你只會做一件事——通過平台,給一個差評。
老實說,一開始慕涵團隊做民宿的時候,運營上都是跟風。
競爭者都拿「照騙」上平台,他們也把照片P個100次。
甚至專門做P圖的小哥哥都說:哇塞,這不是我家的店,是隔壁家賓館吧!
結果呢?
可想而知,平台上好不容易累積的信譽急轉直下,來了第一次的顧客,再也不來第二次。
他們四個碰頭開了個會,痛定思痛:
做生意無非是「產品」-「運營」-「引流」三部曲;
強化引流,弱化產品,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那強化產品只有一個突破點:反競爭者其道而行。
用人話說,就是提供競爭者所不能提供的價值。
他們一合計,出了幾個奇招:
首先,從床墊、枕頭上入手,讓客戶睡得舒服是第一要義;
其次,從沐浴液、洗髮水入手,買小瓶裝的歐舒丹三件套,價格也沒見得多貴,但是整個檔次就高了十倍;
最後,從拍照的角度,裝修、家具、飾品一律採用北歐風,簡單明快,所見即所得。
經過這三招改造,平台上留言嘩啦啦地好轉。
尤其那歐舒丹三件套出乎意料地備受好評。
畢竟,其他民宿都是拿750ml的大瓶裝沐浴露忽悠客戶,而他們的小小三件套,不但是高級品牌貨,還註明了「歡迎拿走」。
哎喲,真的太貼心了!
好評一來,平台給的位置和權重就更多了。
於是,他們第一家店的客源迅速打開,生意局面穩了。
溢價空間大的事情才值得做
民宿是一種非標品,並沒有非常多的行業標準,所以價格的空間非常大。
同樣一個面積的房子,左邊一套賣500一晚,右邊一套賣1000一晚,可能只不過因為窗外的風景稍有差別。
既然客源來了,那當然不能浪費了這個引流費,他們四個動氣腦筋想起增加溢價的事兒。
怎樣才能讓用戶多付費呢?
第一,挑能付費的用戶。
比如說,airbnb的用戶相對而言就高端,畢竟人家都出國遊了,家境好歹也不差吧。
攜程、agoda這些當然也不錯,商務客人可能周末想住個特別的,哪裡在乎那一點點差價。
而一些短租平台可能就差很多。那
些客人主要是為了住宿而不是為了格調,更多時候強調實用性,對價格敏感度更高。
通過挑選平台來挑選客戶,儘量找到付費能力高的那一批,就是提高溢價最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讓中高端客戶多住幾天。
老實說,像民宿這樣的地方,並不是商務客人的首選。
會多住幾天的人是誰呢?
很簡單!帶孩子的那一批。
尤其寒暑假期間,娃娃們一高興,有的父母甚至一住就是兩個星期。
所以,討孩子們喜歡成了慕涵團隊出奇制勝的重頭戲。
先不說那個獨家的「兒童小天地」了,光是給親子房配床,他們就搜羅了十幾個電商平台,跑遍了深圳大小超市,終於找到一款能摺疊(不占地方)同時睡上去又有安全感的嬰兒床。
為了體驗孩子睡床上的感受,四個還沒生娃的年輕人,求爺爺告奶奶找了三個親戚家的孩子試用那個嬰兒床,直到都得到好評才放心地使用。
還是那句話:只要你價值到位了,要用戶付費,那只不過是自然而然的事。
現在,慕涵團隊經營的民宿房間,價格一點不低,但來客還是源源不絕。
因為客單價夠高,就算淡季空置率30%,扣掉平台佣金,也能保證旺季通過提價,3個月就能回裝修的本。
很明顯,他們賺錢的空間,不僅僅來自努力,更來自努力的精準性。
別人都在做的時候,
就要考慮轉型
都說創業的人,永遠都活在憂心忡忡當中。
據說馬化騰有一年在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中提及,自己每天都在憂慮,下一個出來替代微信的物種是什麼東西。
扎克伯格都有Facebook了,還是出了190億把可怕的競爭者Whatsapp收購在旗下。
有一句話說得好:
當你做的事情一切順利,並且人人都搶著分一杯羹的時候,你需要考慮轉型。
現在慕涵和她的團隊,做民宿大部分經驗都已經摸索出來了,整個運作流程也有一套完善的SOP了。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是:我再拿房,再裝修,多做幾套,做出規模來,做到上市!
老實說,這個思路也是可以的。
但是,民宿現在實在是太多人做了!
准入門檻太低,沒有行業壁壘,隨便一個人拿出幾萬塊裝修費就可以當二房東。
一旦紅利消失了,再做下去,再拿房源,都很難有一個很好的回報。
所以,慕涵和團隊想到了轉型。
她的想法是,老民宿安然運營著,收入突破點是做民宿行業的KOL——把民宿運作培訓做成知識付費,把積累的經驗做成第二門生意。
我敢打包票,這個商業思維絕對是對的。
比如說抖音吧,現在想衝進去抖音用短視頻做成KOL已經很不容易;
但是「教你用抖音賺錢」的知識付費卻做得風生水起。
更別說前幾年公眾號剛剛風起雲湧的時候,「教你1個月做個月賺5000的公眾號」的講座比比皆是;
甚至一次收費5000,也是報名者絡繹不絕。
大家可以參考某些死得非常慘的創業公司,共享經濟概念泛濫,於是都是一窩蜂地做共享概念的創業。
還有這些年讓人又愛又恨的微商,別人賣面膜、賣水霜風生水起,就一股腦衝進去賣面膜賣水霜。
- 當你思考要不要進入某個行業的時候,先去思考這個行業目前的飽和度;
- 當你抓到了某個風口的紅利的時候,就應該去思考轉型。
不去做別人都在做的事,當別人蜂擁而至,我考慮全身退出——有商業思維的人,永遠這樣先人一步。
寫在最後
不得不說,可能是我本身沉浸在金融圈的緣故,身邊會賺錢的人特別多。
- 有靠港股打新3個月掙120萬的;
- 有靠當二房東博取15%年回報的;
- 也有今天分享的靠民宿把副業做得風生水起的。
真的,我覺得他們都是會「賺錢」的人。
「賺錢」,和「掙錢」,雖然是一字之差;
但是一個是「貝」字旁,靠錢生錢;
一個是「提手旁」,靠勞動生錢,境界和效率都完全不一樣。
掙錢靠雙手,賺錢更多靠的是思維。
《窮爸爸富爸爸》裡面的一句話寫道:
多留意你可以賺錢的途徑。
如果你能看見一個機會,就註定,你的一生會不斷發現機會。
某種程度上,賺錢的智慧來源於眼光,窮富的逆襲在於思考。
-END-
作者簡介:
維小維,做投資的爽朗女子,有料的職場媽媽,她是:
曾任四大、網易、寶潔等知名企業管理層
10+年名企CFO及投資高管經驗,掌管2億資產
財稅投資領域行家,職場和管理領域達人
成長類百萬閱讀文章作者
寫接地氣的文字,專注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