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宮寒要怎麼調理 | 只需4招,向「痛經」說「拜拜」

2019-07-10     本草應急調理

痛經一詞,人人皆知,它是指隨月經周期出現的腹、腰或頭或其他部位的以痛為主的系列症狀。在婦科疾病中,因疼痛引起的痛苦,最為多見的就是痛經。




婦女一生中,從青春期月經初潮,到更年期絕經,大約有400次月經周期。月經前後或行經期中,感到小腹輕微脹痛,腰部酸楚,這是行經時胞宮(子宮)氣血充盈,內膜脫落的生理現象,不屬於痛經的範疇。倘若月經來臨之際,或月經期間,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部,甚至劇痛昏厥或兼嘔吐、腹瀉,這種獨見於「半邊天」的痛證,稱之為「痛經」病。痛經若不及時治癒,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患者既痛苦難忍,又影響身心健康,因此應及時治療。




痛經雖痛苦難忍,卻是可防可治的常見病、多發病。據1980年的抽樣調查,我國適齡婦女痛經發病率為33.19%,其中原發性痛經占36.06%,嚴重影響工作的占13.59%。此病以月經初潮後2~3年的青年多見,中年痛經者亦有發生,甚至還有更年期痛經者。




要預防痛經的發生,首先從產生痛經的原因說起。西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功能性)痛經與繼發性(器質性)痛經。原發性痛經,主要是由子官收縮造成子宮缺血缺氧而疼痛;繼發性痛經,多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或宮頸狹窄而引起疼痛。




家本先生認為,痛經是經血不能暢通地從胞宮排出,因而「不通則痛」。是什麼原因產生「不通」呢?過食生冷,或受寒冷、雨淋,或坐臥濕地,或行經時游泳而致寒凝血阻;經期、產期外感濕熱病邪,或素體濕熱熾盛而致濕熱瘀阻;失血過多,或久病失養,或勞累過度,精血損傷,或為保持苗條身材,飢餓節食而致氣血虛弱,無力運行經血。痛經的病因雖有寒、熱、虛、實的不同,但所致胞絡血脈「不通則痛」的結果則相同,所以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瘀阻、氣血虛弱均可導致痛經的發生。從《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身世,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痛經」的病因。她寄人籬下的悲哀,憂思好強的性格,失去戀人的痛苦,為了身材而節食,終日以淚洗面,加之體弱多病,痛經的病因可謂俱全。如果這種人不痛經,那才奇怪呢?

痛經的預防,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保持心情愉快;作息有規律,勞逸適度;避免雨淋及受冷;注意經期衛生;不貪食生冷,保證營養,既要防肥胖,又不要過度節食;更應加強體育鍛鍊。痛經的治療,西醫採用解痙鎮痛藥,如復方對乙醯氨基酚片(散列痛),每次1-2片;繼發性痛經,多採取病因治療。

中醫採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痛經,常見的有以下證型

氣滯血瘀型:經前或行經時小腹脹痛,壓痛明顯,月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暗紅有血塊,血塊排出後則疼痛減輕,多兼頭痛、乳房脹痛、脅肋痛。採用理氣化瘀治法,用血府逐瘀膠囊,每次6粒,1日2次,連服10天。最好在月經前7天服用,連續3個月經周期。

寒濕凝滯型:經前或行經時小腹冷痛,痛及腰骶部,按之或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淡紅,經行不暢,怕冷,手足不溫,痛劇冷汗,或兼嘔吐腹瀉。採用溫經散寒治法,用痛經丸,每次6g,1日2次,經前5天服效果更好。為防止痛經復發,待月經干浄後,每天服艾附暖宮丸12g,分早晚兩次服,20天為一療程,連續治療三個療程。




濕熱瘀阻型: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拒按,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經色暗紅,常兼白帶色黃有異味。採用清熱除濕、祛瘀止痛治法,用婦炎凈膠囊,每次1.2g,1日3次,連服15天。

氣血虛弱型:經行或凈後小腹隱隱作痛,腰酸痛,按之則舒,經色淡、質清稀,面色萎黃或蒼白,常兼精神疲乏、頭暈耳鳴、不孕。採用補氣補血治療法,宜用八珍益母丸,每次9g,1日2次,連服15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QvLXmwBUcHTFCnfZn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