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歷史上的古國

2019-05-22     大美石家莊

石家莊歷史上的行政建制,隨著朝代的更替,變化較大。秦漢以前,實行分封制,從秦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到清末民初,國、郡、州、府,幾經變遷。

秦以前,區域內興衰存廢的諸侯國,既有少數民族建立的小國,也有千乘之國中山國。秦朝設立郡縣,漢代郡國並存,州成為一級政區,五代開始出現府的建制,從此,府、郡、州或並存,或省廢,直到清末民初。

軧國


西周時期,石家莊市這一帶,是西周王朝的北部邊陲,在這一區域內,並存著分屬於兩種民族、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為了穩定對北方的統治,周王朝在這一帶分封了一個諸侯國——國,所以,石家莊的南部,是以國為中心的西周王朝的勢力範圍,而北部則是北方少數民族鮮虞等部落建立的鮮虞等國。

軧國不見於文獻,考古發現證明了軧國的存在。1978年在元氏縣西張村村東,當地俗稱「霸王崗」的西周遺址中部,發現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西周墓,為軧國貴族墓葬,出土了青銅器、玉器、車馬器等重要遺物。尤其是出土了珍貴的銘文青銅器,青銅器銘文證實周初國的存在,及其地理位置。軧國的都城就在今元氏縣西張村附近,國的疆域就在今元氏一帶。「軧」與「泜」相通,即因處泜水(今槐河)流域而得名。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立,遷都洛邑(今洛陽西),史稱東周。此時,王室日衰,諸侯紛爭,進人春秋時期。這時,鮮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機南下攻。大約在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前滅掉了軧國。

鮮虞國


在差不多周王朝在滹沱河南泜水流域分封軧國的同時,北方少數民族的若干直系——鮮虞、肥子等部落開始從太行山西麓東遷,在正定、晉州、藁城等地定居立國。

鮮虞屬於戎狄後裔,與商族契的母親簡狄均屬於北方少數民族的分支,約在西周中後期就聚居在今石家莊一帶的商族故地,建立鮮虞國,國都新市(今正定新城鋪),與肥(今藁城西部)、鼓(今晉州西部)相互呼應,與南面相鄰的國相對峙。

鮮虞、肥子、鼓等在滅掉國後,又南下攻伐邢國(今邢台)。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和前661年,三國連續伐邢,使邢國危在旦夕。多虧齊國救邢,才打敗了鮮虞。

軧國滅亡之後,邢國國力日衰,而晉國的國力逐漸壯大。約從公元前589年,晉國逐步控制了泜水流域今元氏、欒城一帶的部分地區,封中軍元帥欒書食邑欒(在今欒城縣境內)。至此,開始了晉國滅鮮虞的長期征戰,於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鮮虞國被晉所滅。

公元前530年起,晉國開始攻擊鮮虞。這一年,晉卿荀吳偽稱與齊國交戰,假道於鮮虞,乘機率軍攻人肥子國都城肥壘,又率兵攻鮮虞。次年(公元前529年),晉卿荀吳率師乘鮮虞國邊防薄弱,東進攻擊鮮虞的邊邑中人(今唐縣西北),大獲而歸。公元前527年、公元前521年,晉國又相繼出兵伐鮮虞。

公元前507年(晉定公五年)農曆九月,晉軍再攻鮮虞,鮮虞竭盡全力與晉國軍隊大戰干平中(其地不詳),俘獲晉將觀虎,大敗晉軍。晉國不甘失敗,於次年調集重兵攻伐鮮虞。

公元前494年(晉定公十八年)四月,晉國內亂。鮮虞乘機參與齊、衛二國伐晉的聯軍,攻占晉國城邑棘蒲(今趙縣境內)。公元前491年(晉定公二十一年)鮮虞與齊、衛合兵攻取晉國東部的欒、鄗(今柏鄉縣固城店)、任(今任縣境內)、邢(今邢台)等八座城邑。

晉國經過一年多的休養,於公元前489年揮師北上,夾擊鮮虞,不久,徹底消滅了鮮虞等少數民族政權。從此,鮮虞在史籍中消失。

鼓國


鼓國,與鮮虞一樣,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白狄的直系部落,春秋時期開始從太行山西麓東遷,在晉州定居立國,治所在今晉州城西2.5公里處的鼓城村附近。當時北與鮮虞國為鄰,西與肥國接壤,轄域較小,經常受到晉國的攻擊,被晉國所滅。

公元前527年,晉卿中行穆子帥師圍鼓國都城,圍城三月,鼓 國君民在食盡力竭的情況下,投降。晉軍俘鼓國君鳶為人質,派晉國將軍涉佗為鼓國君。

公元前521年(晉頃公五年)鳶率眾叛晉國,依附鮮虞。晉國再次出兵攻伐。次年(公元前520年),晉國大夫荀吳在攻擊鼓的都城昔陽(今晉州西)時,派武士藏兵器,扮成賣糧商人聚於城門外,乘其不備,攻人城內,鼓國滅亡。

肥國


肥國,是"春秋時肥子國"與鮮虞、鼓國一樣,為白狄分支肥子人在春秋時期建立,故名肥國,也稱肥子國,國都肥壘,在今藁城西南25公里城子村一帶。和鮮虞、鼓結成聯盟,相互呼應,與南面相鄰的國相對峙。國滅亡後,又與晉國征戰。從公元前530年起,晉國開始攻擊鮮虞、鼓國和肥國。這一年,晉卿荀吳偽稱與齊國交戰,假道於鮮虞,乘機率軍攻入肥子國都城肥壘,俘虜肥國國君綿皋,肥國遂滅國。

中山國


中山,春秋時代秦晉北部的一個小國,從公元前614年前後,離開他們的發祥地——陝北榆林一帶,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遷徙,先向北,再往東,大約在公元前506年以前,越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和山西東緣,在燕國南部,齊、晉、衛、鮮虞諸國北部,代國以東落了腳。先後在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顧城(今河北定州附近)、靈壽城(今平山三汲附近)建都。乘晉國和鮮虞長期征戰之時,中山逐步南擴占據了原屬鮮虞的北部城邑,進入今石家莊一帶。歷經兩次滅國,兩次復國,到公元前460年,發展到中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中山的國土疆域擴大到「方五百里」——南達房子(今高邑縣西南故城村)、北抵鴟之塞(今唐縣西北倒馬關)、西至太行深處井陘境內的長城、東到扶柳(今冀縣西),成為僅次於戰國七雄的赫赫「千乘之國」。公元前296年,趙惠文王廢掉中山國君,把他遷回老家膚施(今陝西榆林南),從此,顯赫一時的中山國在歷史上徹底滅亡了。

(詳見本書63《七國爭雄夾縫中生存圖強的中山國》)

常山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後,採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西漢初的大諸侯分為若干小諸侯,以消弱其勢力。在河北中部,將趙國之地分封為趙、河間、廣川、中山、常山、清河等六國,分別領有數縣或20餘個縣,此後,又在王國中分封侯國,使諸侯的勢力相互牽制,進一步消弱諸侯對中央政權的威脅。

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封皇子劉舜為常山憲王,常山國立,都城元氏(今元氏故城)。

位於今元氏縣故城村南的元氏故城,是兩漢時期常山郡、常山國治所。初興於戰國,為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元之封邑。趙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築城郭。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置縣,為恆山郡治所。代王劉恆即位,史稱漢文帝,為避「恆」字之諱,在改北嶽恆山為「常山」的同時,改恆山郡為常山郡。元氏城為常山郡、常山國治所。三國魏時,常山郡治遷真定。隋末,縣治遷至槐水之陽,即今元氏城。該城於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為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所破。

常山國第一代君王劉舜,漢景帝劉啟之子,武帝之弟,《史記》、《漢書》皆有傳。劉舜作為劉啟的小兒子,嬌生慣養,驕怠多淫,屢屢犯禁,劉啟常常寬恕。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劉舜去世,兒子劉勃繼位。劉勃比他父王更為荒淫,在服喪期間,排擠異母長兄劉梲,私奸飲酒,縱馬弛街,不盡孝道。由此引起劉梲不滿,上訴於武帝。武帝派張騫赴常山都城元氏查證,武帝下詔廢常山國。常山國隨之復為郡。

東漢時期,劉秀在逐步廢除西漢一些貴族爵位的同時,分封自己的子孫親屬為諸侯王,重新設立若干王國、侯國。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皇子劉昺為常山王。

當時,常山國領11縣和元氏城、都鄉侯國(今平山縣城西),共有戶口97500戶,631184口人。

建初四年(公元79年),徙常山王劉昺為淮陽王,常山復為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封淮陽王昺之少子劉側為常山王,常山復為國。從此,常山國一直沿襲到東漢末年。

真定國



真定國,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所置,東漢光武帝劉秀廢。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武帝查處常山國繼任王劉勃,下詔廢常山國。一年後,漢武帝念與常山憲王劉舜的兄弟之情,析常山郡的真定、綿曼、藁城、肥壘(今藁城城子村)四縣,封劉舜的另一個兒子劉平為真定王。真定國有37126戶,178616人,治所在真定(東垣,今東古城)。

真定國都城,位於石家莊市區東古城及其以東、以南。西起西古城村東,東至南高營村,北至滹沱河河灘,南至桃園村北。南北長近5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面積近15平方公里。這座城邑,原是戰國時期中山國重要城邑——東垣,秦置東垣縣,並置恆山郡於此,秦末曾封張耳為恆山王,都於此,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親率大軍平定叛亂,遂改名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

到西漢末,真定國傳位六代,傳至常山憲王劉舜第七世孫劉揚手裡。

漢更始帝劉玄時期,劉秀在河北與邯鄲王郎政權進行了一年多的艱苦征戰。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勢單力孤的劉秀在真定,與真定王劉揚聯姻,娶了劉揚的甥女郭聖通,擴充了自己的勢力,當年五月,攻克邯鄲,殺掉王郎。公元25年六月,劉秀成功地平定河北,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公元26年)真定王劉揚聽信巫士的妖言,一心想當皇帝,便與綿曼縣山區的叛軍預謀共同謀反,事泄,被漢將耿純誅殺。同年,劉秀看在皇后郭聖通的面子上,念劉揚謀反未成,又封劉揚之子劉得為真定王。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隨著郭聖通的逐漸失寵,劉秀貶真定王為真定侯,以原真定國屬縣歸常山郡。

到三國曹魏時期,將常山郡城由元氏城遷到真定城(今東古城),高貴鄉公正元元年(公元254年),高貴鄉公曹髦封楚王曹彪世子曹嘉為真定王,真定又成為封國。

到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自立為帝,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當年,大封同姓王,同時,貶曹魏真定王曹嘉為高邑公。真定國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趙國


此趙國並非春秋戰國時的趙國,而是三國曹魏時的封國。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32年),封巨鹿王曹干為趙王,以房子為都城(今高邑城西南),興起於戰國時期、具有近500年歷史的房子城在曹魏時期得到了拓擴。此後,於正元中和景元中兩度增加其食邑,使之成為領有6座城邑的王國都城,不僅其政治地位不斷提高,而且逐步成北方重要的紡織品產銷基地,成為與清河郡城(今臨清縣城)、鄴都(今臨漳縣西)、襄邑(陳留國都城,在今河南雎縣)並列的曹魏名城重鎮之一。

西晉時,郡國基本承襲了曹魏時期的格局,只是廢掉了曹氏貴族的王侯爵位,改封司馬氏皇子皇孫為王侯。西晉時期的趙國領有9城42000戶,國都房子城得到進一步發展。

到東晉十六國時期,廢趙國為趙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uEdCGwBmyVoG_1ZQd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