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的城市與人口

2019-08-05     大美石家莊

義薄雲天中山興——中山國的城市與人口(文章轉自中山國公眾號)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千乘之國」中的佼佼者,軍事實力異常強大。在古代農業社會裡,人口是勞役、兵役和賦稅的源泉,尤其是在戰爭頻仍的春秋戰國時期,正所謂「人眾兵強,霸王之本」。《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中山國「人眾」,但關於中山國具體的人口數目,史書中並無明確的史料記載。那麼到底有多少人口,才足以支撐起「千乘之國」的中山國呢?

城邑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且史籍和古文字中有關戰國城邑的資料豐富,本期講座我們便以中山國城邑為切入口,對戰國中山國的人口數進行大致的推測,儘量給「人眾」一個更為精準的詮釋。本文所稱「城邑」,包括規模龐大的都城和數量眾多的郡邑和縣邑。

那麼,中山國城邑有多少呢?王先謙在《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一書中考證了和鮮虞中山有關的36個地名:鮮虞、昔陽、肥、中人、鼓、平中、棘蒲、柏人、左人、顧、靈壽、房子、九門、野台、鄗、寧葭、曲陽、丹邱、華陽、鴟之塞、石邑、封龍、東垣、扶柳、膚施、唐、曲逆、無極、行唐、井陘、獲鹿、平山(蒲吾)、桑中、樂陽、盧奴、苦陘。

《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補釋[M](清)王先謙撰.呂蘇生補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從所屬地理位置上看,柏人、膚施不屬於中山國的城邑;從名稱而言,鮮虞、野台、鴟之塞屬於地名或關塞等名稱,不屬於城邑之名;而昔陽和鼓、顧和盧奴、石邑和獲鹿,實則同指一地,不過名稱有異罷了。

在去掉這些後的28個地名中,先秦史籍中明確提到的中山城邑有左人、中人、昔陽、顧、棘蒲、靈壽、房子、鄗、寧葭、曲陽、丹丘、石邑、封龍、東垣、扶柳、苦陘16個。

在中山國疆域之內,在戰國末期和漢代均為城邑的有肥、九門、唐、曲逆、無極、行唐、井陘、華陽、平山(蒲吾)、桑中、樂陽11個,這些城邑中井陘、行唐、華陽這三個應為趙國滅中山後新建的城邑,九門、唐、曲逆這三個是中山經常和鄰國易手的城邑,剩下5個應是承自中山城邑。除此之外,三孔布中還有一些地名據考證在中山國疆域之內,包括:宋子、望都、平台、上博、下博、下曲陽、新處、封斯、權等9個。再加上史料中明確提到的16個城邑,衡水學院教授曹迎春據此推斷中山國比較重要的城邑有30個左右。

根據考古發現,河北省平山縣三汲古城遺址就是中山桓公復國後的靈壽都城(面積18平方公里)。趙滅中山後,毀其都城靈壽,以今靈壽縣故城村古城為統治據點(面積1.47平方公里)。山西高平縣發現趙國的「十六年寧壽令戟」,「寧壽」即「靈壽」。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提到「趙王城」,就是指趙滅中山後的統治據點。漢初在今故城村置靈壽縣,根據河北省文物局2013年的考古勘探結果來看,故城村遺址多為漢代遺存,曹迎春教授此說已無疑義。

中山國都城功能區分布

中山國經濟研究曹迎春北京:中華書局,2012.5

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都城面積

中山國(古靈壽)18平方公里

齊國(臨淄)20平方公里

趙國(邯鄲)17.4平方公里

燕國(燕下都)32平方公里

楚國(紀南城)16平方公里

韓國(鄭韓故城)13.76平方公里

秦國(咸陽)45平方公里

宋國(宋城)10.2平方公里

據考證,戰國時期的城邑在800到1000個之間。《戰國策·趙策》載:「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戰國時期的人口,按照現在通行的說法3000萬計算,那麼戰國時期城邑的平均人口數應該為3萬多。用這個平均數來推算中山國的人口數的話,中山國有30個左右城邑,那麼中山國總的人口數應該在一百萬左右。以城市人口占10%~20%比例計算,中山國城市人口應在10~20萬,靈壽城人口應在10萬左右。

段連勤先生在《北狄族與中山國》一書中說到中山國的疆域,南北從鄗到鴟之塞約四百里,東西從井陘至薄洛水約三百里。那麼中山國的面積應該是將近3萬平方公里。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山國和三晉緊鄰,人口密度應該比較接近。鄭州大學焦培民在其博士論文《先秦人口研究》中估算,戰國時期趙國、韓國、魏國的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31.25、31.25和36.46人。袁祖亮先生統計的西漢時期河北省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人,是僅次於河南和山東的人口密集地區。以每平方公里32人的人口密度測算,可得出中山國的人口大約將近百萬,和前面利用城邑求得的人口數大體相符。

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 M]袁祖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通過以上考察可知,戰國中山國已然擁有百萬人口,太史公關於中山「人眾」之說並非虛言。豐富的人力資源為中山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兵力,是其經濟、軍事實力的保證,亦正因如此,中山國才能夠成為「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的戰國「第八雄」!

參考書目

【1】(清)王先謙撰.呂蘇生補釋《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補釋

【2】曹迎春著《中山國經濟研究》

【3】袁祖亮著《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

專家點評

張志平---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長,紀錄片《中山國》總策劃、總撰稿。

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領袖或武裝集團取的政權後必須要作的是兩件事。一是築城,二是修墓。中山國也不例外,公元前七世紀,從西北高原呼嘯而來的白狄族,先在山西西北盆地發展,後越過太行山,在東部山前建立起許多部落聯盟。之後在唐縣北城子建立了「中山國」。

我們曾到此尋訪,專家說,這座都城己具備當時城市的一切特徵和功能,但可惜現在被破壞的很嚴重。唐縣是目前保存中山國古長城最好的地方,登上山頂,還能看到蜿蜒南去的長城遺蹟。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在「顧」二次立都。一般認為「顧」在今天的河北定州附近。定州從漢代起又稱「盧奴」。但目前定州區域沒有任何考古資料能夠證明這裡是「顧」的城址所在。前幾年在行唐縣故郡發現了北狄族大規模的遺蹟,是否能夠為探尋「顧」的蹤跡增添幾分考古實證呢?至今仍是一個謎。

中山桓公復國後的一個重大選擇就是遷都靈壽(今平山縣三汲)。200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撰整理的《戰國中山國靈壽城——1975~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考古報告清晰地描繪出了古靈壽城的城牆範圍以及內部區域。根據考古報告,中山國都城城址面積18平方公里,有城牆與主要道路、城內有宮殿區與官署區、手工業作坊區、冶銅鐵區、居住區、商業區、墓葬區、祭祀區,功能齊全。有人提出疑問,認為墓葬區似乎不應該與都城在同一範圍。實際上在西周、東周時期,貴族墓地一般都設在城內,這從如曲阜、臨淄、新鄭等古城結構亦可看出。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方擁提出了平山是中國風水最好的地區之一的觀點。他說:「這裡的地形地貌給人很大的震撼。東靈山西靈山,中山國都城選在這個地方,這是一個風水好的地方,生活氣候很適宜,而且進可攻退可守」。方擁先生講的風水實際上是地理學。他是研究中國古建築的,說這番話自有道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的專家,他認為一個完整的都城既要有國王生前的宮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後的陵墓所在地。符合這兩樣,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古都遺址。從這兩個條件看,古靈壽城都是符合的。古靈壽城城址位於今平山縣三汲鄉境內在學術界早已塵埃落定。

河北省文物局在2013年就對靈壽故城村進行了深入地考古發掘,發現這裡僅有極少的戰國遺存,更多的是兩漢時期遺蹟。與趙國滅中山後毀其都城另建城邑之說不謀而合。在歷史上,樂羊攻破中山後被魏文侯封為「靈壽君」,故城村是否曾是他的封邑所在呢?一切都需要時間去證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RjuZGwBUcHTFCnfOU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