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世界第三強國的印度,為何航母上還在用拖拉機牽引艦載機?

2020-11-10   笑語千年

原標題:號稱世界第三強國的印度,為何航母上還在用拖拉機牽引艦載機?

2012年11月,我國殲-15艦載機成功在遼寧號航母上完成起降飛行訓練。航母平台和飛機的技術性能得到了充分驗證,艦機適配性能良好,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為中國海軍發展史書寫下輝煌的一篇。而與航母甲板上的艦載戰鬥機和直升機同樣引起關注的,還有各種航空保障車輛和移動設備。其中,就包括國產飛機牽引車。

航母雖然處在現代海軍武器系統的頂端,但其艦載機保障作業的環境和條件卻比普通的岸基機場艱苦和困難許多。由於艦上空間有限,很難設置出常規運輸系統,很多武器彈藥和飛機外掛物都需要藉助手推車和千斤頂等簡單機具搬運裝卸,地勤人員不時地還要動手協力推動重達10~20的飛機和直升機移位。這些操作大多要在隨風浪擺動起伏的露天甲板上實施,危險係數非常高。因此,研製裝備性能優異、使用靈活的艦載航空保障車輛,對於提高和保持航母艦載機及後勤人員的戰鬥力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航母專用牽引車

艦載航空保障車輛包括牽引車、電源車、氣源車、掛彈車、起重車、消防車和清掃車等,這些車輛的用途與岸基保障車輛大體相似,但由於艦上作業空間狹窄、海況複雜多變等因素,其作業環境加複雜,對設備本身也具有更高或更特殊的要求。

以航母專用牽引車為例。出於航母的特殊性,其專用牽引車要求外形緊湊,轉向半徑小,作業機動靈活;重心低,保證在縱傾橫搖的環境下,仍具有穩定的行駛和停放性。還要滿足對艦載設備的防護防爆性能、電磁兼容性能和抵抗鹽霧侵蝕能力等指標以及各項安全規範的特殊要求,可靠性、可使用性和可維修性高,容易實現標準化和通用化。

我國的艦載飛機牽引車

飛機牽引車是航母上裝備數量最大、使用最為頻繁的艦載航空保障車輛。在岸基機場,飛機更多地是靠自身動力在地面上滑跑移動,但在航母上,允許飛機發動機運轉的地方很少,艦載機在起飛前、降落後的移動以及進出升降機都要依靠牽引車的牽引或頂推。

航母甲板滿載艦載機後,能供牽引車和被牽引的飛機調度的通道十分狹窄,所以,牽引車的外形應十分緊湊,特別是車身高度要低到能在艦載機機翼甚至是機身下面安全行駛的程度,還應儘量減小轉彎半徑以便於靈活行駛。

我國的航母專用牽引車,採用的是無杆牽引技術,牽引車車身在不超出飛機機身的投影長度的情況下,通過飛機前起落架對其底盤的垂直加載,提高了驅動輪的附著力,使得同樣重量的飛機可以用更小的牽引車來移動。

但是,無杆牽引車需要設置與飛機前起落架連接、提升並傳力的專門機構及相應的操控設備,研製難度相當高。目前只有美國做到所有航母都使用無杆牽引車,其他國家則以有杆牽引車為主。因此,我國航母裝備的無杆牽引車,證明了咱們中國科研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強大。

其實印度海軍使用航母的歷史要早於中國,早在1957年,剛獨立不久的印度就從英國購買了一艘「尊嚴」級輕型航母,將其命名為「維克蘭特」號。1986年,印度又以2500萬英鎊的價格購買了英國退役輕型航母「競技神」號服役印度海軍被命名為維拉特號。該航母在印度海軍中它服役超過了半個世紀。

甲板牽引車看起來雖然不起眼,但是價格極為昂貴,平均價格超過千萬美元。印度海軍雖然有航空母艦,但卻沒有專用的牽引車,一直使用拖拉機作為牽引工具,印度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拖拉機做為航母牽引車的國家。

拖拉機當艦載保障車,除了省錢外,可謂一無是處。要知道先進的無杆牽引車,除緊湊的外廓尺寸外,還放棄四輪驅動而採用迴轉角很大的非驅動型轉向橋、無杆牽引車+飛機機組,使得其有著極小的轉向半徑和繞中心原地轉向的能力,滿足戰時母艦上需要逾越障礙物和上下貨橋以及在滑躍起飛甲板的端部作業的需要的需要。

艦載航空保障車輛是比較典型的專業化技術密集型產品,美國的艦載航空保障車輛采模塊化設計和綜合化 、通用化的配置方式,成功地實現了對牽引和啟氣源的整合。我國研製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無杆飛機牽引車、掛彈車和其他機場地面保障設備,也普遍應用了這一領域中目前最先進的核心技術,以模塊化、車族化的理念將保障車輛納入系列化、通用化和標準化的優化體系,提高了航母上艦載機保障作業的機械化水平。

印度海軍用拖拉機牽引飛機

表面上看,印度海軍用拖拉機牽引飛機,似乎在省錢的同時,也能起到相似的作用。但在戰場上,這些區別平時看起來不大的小事情,到了戰時或許就是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

也許印度人沒有把這個當回事,畢竟印度開掛的事情太多了。好吧,你們喜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