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以宋耀如為家長、極富傳奇色彩的家族,這個家族對 20世紀中國的歷史發生過重要的影響。
作為20世紀上半葉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大家族」,最早是由中共領導人瞿秋白在1920年代提出的。其實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本身,是有著細微的區別的。學術界普遍認為,蔣、陳兩家如果僅從經濟上比較的話,其財產是無法與宋、孔這兩大財團式的家族相提並論的。
家族是傳統中國社會的最基本結構,"家"通常指的是家庭,是指成員同居、財產共享的近親血緣團體。「族」是家的延伸,以祖廟、信仰、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為紐帶,以血緣為聯繫,由大大小小的家庭有機聯合在一起。家族能充分發揮家族的合作與相互支持作用,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是奠定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
宋氏家族輝煌的歷史並不長,甚至一開始,這個家族也不姓宋。
1861年10月17日,廣東瓊州文昌縣昌灑鎮古路園村一位名叫韓鴻翼的商人,生下了一個兒子。韓家祖籍河南安陽,於南宋年間南遷瓊州,定居於文昌縣昌灑鎮。韓家誕生的這個孩子,是這個家族南遷廣東後的第23代後人。
韓家的這個孩子,後來被過繼給孩子的舅父,從那以後便跟著舅父姓起了「宋」。舅父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宋嘉樹,還給這個孩子取了個表字,名叫耀如。
宋耀如12歲時隨舅父前往美國,進入美國一所神學院讀到畢業後,回到上海當上了一名傳教士。
當時的上海,可謂是冒險家的樂園。宋耀如來到上海的第二天,就聯繫上了他在美國結識的留學生溫秉忠和牛尚周,並將在海關工作的溫秉忠和在電報局工作的牛尚周請出來吃飯。
席間,三人聊起了從美國分手後的情況。牛尚周說:「如今這個清政府腐敗極了,中國沒有法律,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皇帝主宰一切,國民都是奴隸!"
溫秉忠也壓低聲音說:「如今中國到處是外國殖民者的勢力,上海的海關大權也全操在外國人手裡,每年白白奉送給外國人的白銀就在一億兩以上,中國的油水快被他們榨乾了!這個朝廷簡直是魔鬼,應當把它打倒!"
從那以後,宋耀如、溫秉忠和牛尚周等人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時事,交流思想。他們雖有救國之心,但卻一直找不到救國的道路,這也讓宋耀如苦惱極了。
在一次閒聊中,宋耀如接觸到了實業救國的思想,對這種「發展商業能夠富國,富國就能禦侮,從而達到救國的目的」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通過調查研究,宋耀如認為中國的「弱」完全是因為「貧」,那麼開發實業就成為救國的唯一道路。只有開發實業才能增強國力,其他道路在中國都是行不通的。
從那以後,在傳教的同時,宋耀如進軍實業界,先後開辦了華美書館、香煙廠和棉紡廠。因為經營有方,很快積攢了大量的財富。
1894年,宋耀如在上海結識了孫中山,兩人一見如故。在如何救國的問題的,他曾和孫中山有過多次長談。宋耀如對眼前這位不屈不撓的革命志士十分敬仰,對孫中山的才華與膽識非常欽佩,但卻不同意孫中山通過上書請願的辦法去改良中國社會的做法。宋耀如認為清政府已腐敗透頂,不可救藥,向朝廷上書一點用也沒有。
果然不出宋耀如所料,孫中山的這次上書失敗了。沮喪的孫中山在北京寫信給宋耀如說:"這個王朝已腐敗到生蛆的地步了,當初希望它或可奮起,如今看來,已不能用改良的方法使其進步,唯有革命才是出路。"
從那以後,孫中山拋棄了對清政府的幻想,成了一位徹底的革命者。他回到上海後,向宋耀如講述了他的革命設想:用外國人的客輪把革命者送到上海、廣州、漢口等地,然後立即占領各大衙門,樹起革命旗幟。
宋耀如認為孫中山的這個設想過於理想化了,這種貿然起事絕難成功。但孫中山的勇氣和決心,還是打動了他。他把自己收藏的一把寶劍送給了孫中山,並告訴孫中山:"這把劍是當年一位太平軍的將領戰死前留下的,我現在把它送給你。希望上帝保佑你推翻清朝,大展宏圖!"
不久後,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就是振興中華的意思。
"興中會"成立之初,經費沒有來源,很多活動無法開展。宋耀如得知這一情況後告訴孫中山:他在進口機器的業務中賺了一大筆錢,這是上帝的恩賜,他決定將這筆錢捐給"興中會"作為經費。他對孫中山:「我堅信正義就是力量,讓我們懷著這個信念勇敢地擔負起義不容辭的責任並堅持到底!"
革命不但需要犧牲,還需要充足的錢財作為後盾。這也是一直困撓孫中山的最大的難題。但只要孫中山找到宋耀如,宋耀如都會傾囊相助。有時,他甚至把手頭的流動資金全部捐給了興中會,自己卻去靠借款維持商業上的往來。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孫中山於1905年成立了同盟會,準備向清政府開展武裝鬥爭。這一下經費的缺口就更大了。孫中山再一次想起了宋耀如,將他請到了東京。
孫中山告訴宋耀如:"我請你來,是因為革命需要你那清醒的頭腦,更需要你在經濟上的大力支持。所以我想請你也加入同盟會,你看怎樣?"
宋耀如思忖了片刻,感覺自己還是不加入同盟會,更有利於自己為同盟會籌集資金。他說,"我可以一身兼兩任,既做一名牧師向民眾傳播福音,同時又是一個忠於領袖的秘密革命黨人。"經過與孫中山的商量,孫中山也同意了宋耀如的想法。
為了給革命籌款,1905年秋,宋耀如又一次遠渡重洋,來到闊別20年的美國。在美國,他利用教會的關係,宣傳和動員許多旅美愛國華僑踴躍捐款,僅花了半年便籌得經費 200多萬美元。這在上世紀初,可算得上一筆不折不扣的巨款了!
200萬美元對革命事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這筆經費,為革命者推翻清政府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此之前,孫中山邀請宋耀如出任中華民國的首任實業部長,但宋耀如婉言謝絕了。他告訴孫中山,自己熱愛牧師這個職業,決心一輩子為上帝傳播福音,當官並不是自己的追求。
宋耀如雖然沒有當官,但他對國家前途和命運依然十分關心。袁世凱竊權後,孫中山遭到通緝,不得不流亡日本,宋耀如仍一如既往地在經濟上給予了孫中山大力支持,鼓勵他振作起來,正義的事業一定會取得勝利。
1918年2月,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失敗,正在病中的宋耀如聽到這一消息後,被徹底擊倒了。多年來,他一直希望孫中山能建立起一個民主共和的國家,實現三民主義,使中國能夠復興。為此他不惜傾家蕩產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可是革命到現在,仍然看不見勝利的曙光,宋耀如終於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經醫生診斷,宋耀如患的是胃癌。他知道自己不久人世,告訴女兒慶齡:"我再也不能為逸仙幫忙了,我相信他所走的道路是正確的,他的事業一定會獲得成功,中國的革命一定會勝利。"
宋耀如還告訴子女們,他死後,希望子女們能夠一如既往地支持孫中山,為打倒軍閥,建立共和作貢獻。
1918年5月3日凌晨3時,宋耀如那顆憂國憂民、追求民主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年僅55 歲。
一個家族的發展,起家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宋耀如的一生,經歷了海外留學、傳教、經商、支持孫中山革命的種種事件,這些都為宋家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他的幾個女兒都嫁給了當時的政治核心人物,憑著和孫中山緊密的關係,憑著女婿蔣介石獲得國民黨統治權,宋氏家族不可阻擋地發展壯大了起來。
宋耀如有六個子女,分別是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宋藹齡、宋慶齡和宋美齡。後來這些子女都成了近現代中國政壇或者工商金融業舞台上的活躍人士,成了宋家發跡的中堅。
宋耀如的長子宋子文,曾留學美國攻讀經濟學,後任廣東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行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出任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行長,為近代中國創立了初步的金融、財政制度。
抗日戰爭期間,宋子文奔走於英美蘇等國之間,參與了許多重大的外交活動,為戰時的中國爭取到了不少援助。在這一點上,他是有功的。
宋耀如長女宋藹齡曾任孫中山秘書,後在日本同孔祥熙結婚。孔後來擔任過南京國民政府工商、實業、財政等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長等要職。
宋耀如次女宋慶齡在大姐結婚後,接替宋藹齡任孫中山秘書。1915年10 月,宋慶齡與孫中山結婚,成為孫中山最親密的戰友,並在孫中山去世後繼承孫中山的遺志,高舉革命大旗,堅持和捍衛孫中山的民主革命事業,為民眾福利奮鬥終生。
宋耀如三女宋美齡,1927年與蔣介石結婚,後來成了民國的」第一夫人「。宋子安、宋子良也先後留學美國,畢業回國後供職於經濟界和金融界,深刻介入到中國具體的經濟事務之中。
宋氏家族成員之間,不管分歧如何,但六兄妹都具有一種共同的精神氣質,這正是"宋氏家族"崛起的最根本的內涵。
這種氣質和精神,是在宋家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之中形成的。六姐弟先後的留學經歷,幫助他們形成了平等、獨立的人格,以及獨立、自主和有判斷力的思維能力。
很少有一個家族如宋家一樣,六個兒女均有影響著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能力。三個女兒自不必說,就連三個兒子宋子文、宋子良和宋子安,他們在政治、經濟、金融領域的地位也都是舉足輕重。有這樣的父親,這樣的兒子和女兒,以及這樣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宋家的發跡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歲月如梭,回首已是百年。在這百年之中,宋氏家族經歷了興起、繁榮,今天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以政治角度看來,辛亥革命時期大家長宋耀如是來家的重心,民國初年宋藹齡在宋家崛起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宋慶齡嫁給孫中山後,她又成為宋家的焦點人物。1927之後,宋子文、宋美齡成為宋家顯赫一時的代表人物。1949年後,宋家漸漸淡出政壇,尤其是在宋家最後一個女兒宋美齡去世後,其影響力漸漸式微。
這正是: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