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園霸凌有多嚴重?連地震災區的孩子都不放過

2019-11-14     讀懂本星球

前些天,電影《少年的你》據說又火爆了一把,電影引爆了輿論對校園霸凌的關注。

不過八卦的媒體同時爆料說該電影劇情有抄襲日本某知名作家的小說情節。有評論說,《少年的你》怎麼看怎麼像「日本少年的你」。

本星君對電影是否抄襲沒有深入調查,但是對日本的校園霸凌卻有一點點了解。如果說《少年的你》內中情節發生在日本,這一點都不稀罕,而且,日本的校園霸凌,可能遠比電影上的嚴重。


(一)逃離9級大地震卻逃脫不了校園霸凌的男孩

歐洲的媒體曾報道了一個日本校園霸凌的案例。受害者是日本311九級大地震災區來的男孩。

311大地震時候他才9歲,幸運的是,地震雖然毀壞了他的家園,但是一家人生命尚且安好。

地震後,他隨父母從福島縣到橫濱。在新學校裡面,他非但沒有受到咱們這裡受災兒童享有的格外關懷和照料,反而遭遇了長達數年的校園霸凌。

他在橫濱就讀學校的同學,嘲諷他來自福島地震災區,身上有核輻射變異的細菌。他們對他常常拳打腳踢,將他推下樓梯。

不僅如此,橫濱的學生還對這個福島來的男生勒索錢財。小男孩在恐嚇威脅下,從家裡盜取了不少現金交給同學當保護費,才使自己暫時不受皮肉之苦。

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個受害的男孩心理上不那麼脆弱。他在接受西方媒體深入採訪時候說,自己雖然很痛苦,但是絕不選擇自傷自殺等方式。

男孩提到的是日本校園霸凌現象引發的更大悲劇:有的受害者因為不堪受辱選擇自殺。在日本,自殺是10至19歲日本人的最大死因。更恐怖的是,每年開學的第一天自殺的青少年人數遠遠多於其他日期,表明校園是這些自殺青少年的噩夢所在地。

日本媒體注意到,開學的日子成日本少年自殺高峰日期


(二)日本校園霸凌的瘋狂令人窒息

校園霸凌在日本不是個別現象。日本中小學生很多面臨校園霸凌的威脅,也參與到其中。2013年,東京一個研究機構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在接受調查的9000多名兒童中,66.2%的兒童受到過校園霸凌。

近幾年,日本教育部門的統計顯示,日本一年校園霸凌事件約有40餘萬起。據統計2018年有54萬餘件霸凌事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由於許多孩子不敢站出來指認霸凌他們的人,所以實際數字可能會更高。

日本校園霸凌受害者家屬向媒體訴說自己孩子的慘痛遭遇

在日本,校園霸凌並非全部涉及肢體暴力。日本校園霸凌之嚴重,也不見得是件件都要流血,其嚴重程度主要體現在滲透之廣、難以根除等方面。

日本教育機構調查表明,就普遍性來說,排名第一的是戲弄、侮辱、威脅和惡意的評論。這些行為常常反覆出現,對受害青少年造成心理負擔。這類霸凌行為占全部霸凌行為的64.5%。

其次才是拳打腳踢。不過這種霸凌方式往往以似乎在開玩笑或者同學之間玩耍的面目出現。看似打鬧嬉戲,如果包含著一方對另一方的壓制、欺辱的話,則是典型的校園霸凌。

看似嬉戲打鬧,實則拳打腳踢的校園霸凌

第三常見的霸凌方式,就是將受害者孤立起來,排除在集體以外,或者嚼舌根、說三道四,讓受害者感到孤苦伶仃,難以融入集體。這種霸凌方式中,施暴者往往不具有體力上的優勢,但是他(她)們通過社交關係欺負別人。

所以,校園霸凌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校園霸凌其實並不見得像電影上展示的那樣激烈,甚至到治安違法、暴力犯罪的程度,多數情況下看起來只是一種搗亂胡鬧的樣子,但是由於頻頻傷及受害者,加之中小學生尚處稚嫩的心智狀況,因而對受害者產生成人難以理解的痛苦。


(三)校園霸凌的原因何在?

十九世紀以來,日本就以重視教育著稱,為何這樣的國家會成為校園霸凌的重災區?

首先就是教育迅猛發展、瘋狂擴張的副作用。戰後日本學校數量猛增,高中入學率從1950年的42.5%到1970年的82.1%,作為一個人口並不少的國家(日本人口1966年突破1億大關),這樣快速增長的入學率意味著學校數量和規模的急劇擴張。

瘋狂擴張規模,犧牲了教育應有的情感因素和精細管理。學校和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管理學生除了學業(或者說分數)以外的東西。對自己學生中是否存在較輕微的霸凌現象,很多老師一點都不關心,也不了解。

日本高等學校增長趨勢圖,一定程度反映日本教育擴張之迅速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就本星君了解的情況,日本校園霸凌可以歸咎於教育業的疏忽,但並不意味著「學業教育」這個學校的根本任務與「反校園霸凌」這個主題相衝突。咱們汲取日本校園霸凌的教訓,需要更多親情化、精細化的教育方式,而非降低學業教育的重要性。

當時的日本教育管理方式粗獷到什麼地步?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中小學,學生流行帶刀上學。學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卻忙不過來管這事兒。

當時,警察廳少年課對東京1.6萬名小中高學生進行調查顯示,40%左右的學生持有刀具,有的持有特殊管制刀具。即便是面對調查,也有1%的學生明確表示,自己帶刀就是為了打架用的。

由於刀具在校園失管失控,導致了許多嚴重的犯罪案例。福島縣會清若松市一中一名14歲的學生被同學在教室裡面刺死,就是其中駭人聽聞的一件。

其次是過於強調集體統一的文化,對少數群體施加「多數人的暴力」。

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校園的一個強烈特徵就是整齊劃一,學生必須適應學校統一的集體生活。學校的組織方式增加了孩子們的壓力。

例如打掃衛生,吃午餐和學習都是分組進行,必須在集體中活動,學生必須遵守有關制服、髮型、行為表現的明確規定,在這樣的環境里,一個孩子有任何與眾不同都是危險的。

強調整齊劃一的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中另外一種糟粕,上級權威和鐵拳制裁,也成了日本校園霸凌行為的催化劑。

即便是二戰後被美國人改造的日本,在其文化觀念中,等級觀念的殘餘仍然沒有消失,上級對下級的制裁和欺辱不僅在企業中存在,在學校中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制裁也轉化成集體欺辱的形式。

地位高者可以因為不滿地位低者的工作表現,或者在集體中的貢獻程度,而對其進行帶有暴力色彩的制裁,這就是日本文化中至今仍存的鐵拳制裁

福岡縣一所高中的棒球俱樂部裡面,發生一起嚴重的鐵拳制裁式的校園霸凌。一年級的隊員由於在練習中表現不好,而被二年級的學長用球棒毆打。其中一名叫小田島則君的一年級學生被毆打致腸破裂,險些喪命。

鐵拳制裁的文化元素滲透到日本多種文化產品中

類似的校園「鐵拳制裁」中,被霸凌者往往羞於揭露事實,甚至在嚴重案件中,警方介入調查,被毆打者也一直堅持是在比賽練習中誤傷的,而絕口不提鐵拳制裁的現象。

這背後,是畸形的「集體主義」觀念在作祟。

對了,日本中學教育和咱們這裡有一個明顯不同是,幾乎每個中學生在學校都要加入到某一個俱樂部中,男生以體育運動俱樂部居多,上文提到的福岡那所高中的棒球俱樂部在日本高中裡面,十分典型。

而這種學生俱樂部,管理不善就會成為畸形的「集體主義」觀念產生的土壤和溫床。因為俱樂部裡面往往過分強調榮譽屬於集體,而個人只有責任。


(四)應對校園霸凌,日本要做的其實更多

幸虧,校園霸凌引起了日本全國上下的重視。

前面提到日本對全國校園霸凌一年發生多少起有統計數據。有讀者可能驚訝,這數據怎麼來的?日本人做事兒夠細緻啊。

其實不是日本官方做事細緻,而是迫不得已為之。

21世紀初的幾年,日本全國輿論的強烈呼聲下才有了較為細緻的校園霸凌、職場霸凌案件統計方法和系統。

2000年開始,日本警方被曝光,在霸凌導致的自殺人數統計上存在嚴重數據造假。全國輿論譁然,對警方糊弄人而且還這麼不專業的做法口誅筆伐。日本官方不得不花大力氣,會同社會工作者等非官方人員一起,建立精確的統計系統。

這也讓校園霸凌致人死亡這個話題,在21世紀一開始,成為日本國民話題。也是由於這次醜聞後官方的補救措施,才有了全國霸凌事件的統計數據。

至於反校園霸凌的立法,則是十多年後的事情了。

2011年發生在大津市的霸凌自殺事件,成為了反校園霸凌立法的導火索。當時一名初二男生,長期受到三名同年級男生的暴力和語言霸凌,最後不堪受辱自殺而亡。這一事件中,學校不完善的應對方式,有利於隱瞞真相的體制被公眾大肆批判。

2013年日本實施了《防止校園欺凌對策推進法》,有針對性的規定了學校的相關義務。

然而法律往往有很多死角,近年來興起的校園網絡霸凌,也就是學生通過網際網路侮辱、威脅、嘲笑和造謠同學的現象,成為新的霸凌方式,然而法律卻缺乏條款約束。

人們常說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校園霸凌的現象、方式、原因和對策,也可以投射到職場霸凌、社會霸凌。想想日本這些校園霸凌現象,換到職場上,多麼讓人熟悉。

制止校園霸凌現象,也是在防止這個社會淪為霸凌社會,回到弱肉強食的野蠻時代。

參考資料:《二戰後日本校園暴力及其演變》史景軒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gAyo24BMH2_cNUgCM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