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第一書記 日常工作照登上國家級展覽

2019-12-03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在三都村任職第一書記的兩年零1個月,對於姚光輝來說,是一段難忘與值得留戀的經歷。

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黎川縣潭溪鄉三都村「第一書記」姚光輝為10多位村民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動場景吸引了許多觀觀眾。王武輝 攝


黎川縣潭溪鄉三都村是「十三五」江西省定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168人,2017年實現「十三五」貧困村脫貧摘帽。在三都村脫貧路上,第一書記姚光輝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2018年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黎川縣的人們驚喜地發現,這個在首都北京舉辦的國家級重大展覽上,展出了「第一書記」姚光輝為村民們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動場景。

新建村小學 孩子們上學安全了


2016年5月,35歲的姚光輝主動申請下基層開展扶貧工作,「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跟老百姓接觸有一定基礎,所以就主動要求下基層。」對姚光輝來說,自己出生在農村,長大在農村,回到農村工作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


姚光輝所在的撫州市工商聯對口扶貧三都村,在徵集第二批下基層掛點幹部時,姚光輝的名字如願出現在了公示名單中。


「剛剛下去的時候,老百姓覺得我們是走走過場,市裡邊下來的人能幫村裡做什麼,根本幫不到村民。」剛到三都村,姚光輝就遭到了質疑。


三都村裡的學校在村邊上,靠近老房子,房子年久失修,雜草叢生,孩子們課間或放學時經過附近,時不時會碰到蛇。有次一個孩子在上學的時候,差點被蛇咬傷。家長為此找到了姚光輝,訴說了孩子們上學的難題。

「小孩子上學的安全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姚光輝告訴記者,當時的村小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在村裡的老房子邊上,位置比較偏遠。「老百姓反映了孩子上學的安全問題,我們就儘量幫助他們解決。」


三都村是潭溪鄉最大的村,鄰近縣城,村裡主要種植水稻和煙葉,外出打工的村民不多。為了解決孩子們上學的問題,姚光輝爭取項目資金300多萬,重新建立了一所小學。


「2017年9月,村裡100多個孩子搬進了新學校。如今的村小在村口,交通便利,孩子們上學近了,上學路也安全了。」新建的村小,教學環境和師資都提升了,在整個黎川縣也是名列前茅。

貧困戶入股合作社 每年分紅

黎川縣種植烤煙有一定的傳統,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三都村著力引導農民種植烤煙。如今,烤煙已經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


目前,三都村裡約有20-30戶種植煙葉,共種植煙葉約500畝。煙站以合作社的形式,在村裡建了烤房,村民可以集中烘烤煙葉,同時,烤房還可以烘烤稻穀。「種植烤煙是合同制,一畝地3000-4000元,比種莊稼好很多,老百姓參與性還比較高。」姚光輝介紹。

在姚光輝任職村第一書記期間,引導貧困戶加入烤煙生產合作社,貧困戶以2000-3000元入股合作社,每戶占10%-15%的股份,每年每家入股的貧困戶都可以分紅400元。現在,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每年可營收6萬-7萬元。


在姚光輝任職村第一書記期間,引導貧困戶加入烤煙生產合作社。受訪者供圖


為增加收入,合作社還為貧困村民提供工作崗位。在烤煙高峰期,貧困戶可以去烤煙種植戶家做采煙、下煙、綁煙等農活,每天可以掙80-100元。「每年6月至7月中下旬,村裡的老人和小孩通過做烤煙活計,便可以賺一點買米、買油的錢。」

姚光輝任職期間,主要依靠產業扶貧當地,積極引導村民種植黑木耳、黃菊等,拉投資建設蔬菜大棚。

2018年底,三都村村民種植的黑木耳烘烤之後,遭遇市場飽和,村民的黑木耳一時賣不出去。後來,姚光輝通過聯繫一些非公企業家,幫助村民賣掉近400斤黑木耳。姚光輝介紹,「當時是以每斤2-3元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村民的黑木耳,企業的食堂、酒店餐飲等其實也是需要黑木耳,同時也是號召企業家扶貧。」2018年,種植黑木耳的村民經營達到保本。「2019年,有村民種植了一些黑木耳,效益還在期待中。」

在脫貧路上 確保一戶不掉隊

在推進扶貧的同時,姚光輝對特別貧困、特別弱勢的群眾,給予「一對一」特別關注,確保脫貧路上「一戶不掉隊」。

姚光輝結對幫扶賜爵門村小組貧困戶朱金賢。2010年時,朱金賢因眼球底病變導致左眼失明,當年朱金賢在縣殘聯辦理了四級傷殘證。六年後,朱金賢右眼病情惡化,僅有微光,接近雙眼失明。中途失明的朱金賢,僅能在家範圍內活動,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全家僅靠妻子一人獨自支撐。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次不小心,女兒把家裡的農醫卡遺失了。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姚光輝當即便到鄉農醫所幫朱金賢補辦了一張農醫卡,並針對他殘疾情況惡化的情況,及時向鄉殘聯溝通。

姚光輝還同村書記一起,帶著朱金賢到縣殘聯申請辦理二級殘疾證和有關補助,每個月得到了50元殘疾補助金。2017年8月,姚光輝又帶著朱金賢和他剛考上黎川一中的女兒到縣總工會申請到「金秋助學」資金。如今,朱金賢的女兒已經成功升到高三,姚光輝也對朱金賢一家保持著關注。

「精神扶貧」 打麻將的村民少了

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貧瘠,姚光輝剛剛下基層的時候,就考慮如何提高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於是便想到了電影和圖書。

「當時是把單位的投影儀搬到村裡,用U盤拷貝一些影片,拿到村裡放。」姚光輝告訴記者,當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戰狼》《辛亥革命》《百團大戰》等電影,受到村民們的歡迎。在選擇電影片目上,姚光輝也有考究,「一般都是選擇最新的紅色影片,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村民喜歡看。」

最初,村民是在戶外看露天電影,後來,就搬進了數字電影院。原來,適逢國資委項目,村裡利用會議室進行了裝修,並且購買了設備,從而建起了數字影院。


村民在數字書屋觀看十九大開幕會。受訪者 供圖


「有了這個數字影院,村民們想看什麼電影,直接利用衛星傳播信號下載,片目豐富多了,只要下載下來,村民就可以觀看。」目前的數字電影院可以承載70位村民,自打建成到現在,每周一、三、五下午,數字電影院都會播放電影供村民觀看,每場電影都能吸引60-70位村民來看,有老人、小孩,還有不少年輕人。

與此同時,三都村在國資委、新華集團、工商聯三家單位的對口幫扶下,還建了農村書屋。「書屋上架的書目主要還是關於農村的實用技術,年輕人借閱的比較多。」姚光輝介紹,書屋建成後吸引了不少孩子們來這裡看書寫作業,自打村裡有了書屋和電影院,村裡的精神面貌好多了,打麻將的村民也少了。


2018年,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黎川縣潭溪鄉三都村第一書記姚光輝為10多位村民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動場景吸引了許多觀觀眾。也正是因為這張照片,讓姚光輝和三都村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在姚光輝任職期間,定期召開講解重要會議與文件精神的會議,針對貧困戶的、針對老黨員的、針對普通村民的,不同人群傳遞不同的信息。姚光輝表示,「老百姓平時對這些政事不太關注,所以需要我們站出來把這些內容講出來,告訴他們。扶貧要扶志,只有村民們精神上的富足,才能真正脫貧。」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唐崢

校對 劉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TvWyW4BMH2_cNUg5R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