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嘲的謝娜:不服輸,只因比別人更清醒

2020-01-07     維小維生素

最近我和同事們討論最新的綜藝《吐槽大會》,總是會樂觀地感慨: 雖然嘉賓對主咖的「吐槽」都相當犀利,但當「人貴有自知之明」時,爽感是這麼強的。 是啊,成年人本身,就是個綜合體。

對於一個人來說,無論缺點優點,都是一種資源。

我突然想起了謝娜,湖南衛視的跨年晚會,特別留意了她。 依舊是一貫直來直往的性格,依舊是自然地和何炅互動擠兌,講話的節奏依舊歡快明艷。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種主持風格。 在過去的2019年,謝娜主持的晚會翻車不斷——

  • 沒分寸地搶話,讓靠旁邊的何炅提醒;
  • 接不上的話,只會哈哈哈地搪塞;
  • 不顧嘉賓感受,經常一句把人搞得很尷尬。

曾經是大家公認的快樂女神,結果卻被觀眾痛批群嘲:一條路走到黑,對觀眾、對自己都不負責任。 但謝娜的態度,卻是不以為然。

在採訪節目《僅三天可見》中,她大方承認自己沒文化、沒水平,面對質疑,依舊我行我素。


在我看來,這不是破罐子破摔。


而是她清楚地知道,作為公眾人物,她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 她始終相信,喜歡她的人,就是喜歡她的隨性和樂觀。而這兩點依舊是她的王牌——足矣。



好了,今天咱們先不討論謝娜的主持水平,我更想掰扯一下謝娜身上值得學習的一點: 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優勢,比全面發展更有意義。

所謂「自律」,其實是比別人活得更清醒

你以為謝娜的「人來瘋」是天性使然嗎? 她卻曾經在採訪里說,「其實,我常常都要切換成很熱烈的狀態,面對大眾。」 她坦言,自己外表的「缺根筋」,是十多年累積下來的「自然反應」。

主持風格十年不變,不是她想不進步,而是不得不偏執。 因為她要主持得「不落俗套」,才能凸顯自己的辨識度。
而一個明星的辨識度,才是在飯圈混得好的生命。

像郎朗妻子吉娜,關鍵詞不僅是才女,不僅是鋼琴家,更搶眼的是:魔鬼身材。 你看那纖細的小蠻腰,連劉濤看了都不得不讚嘆:真的好細啊!

而這背後絕對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長期不間斷的勤奮和自律。 她曾經分享過,自己每天都堅持去健身房鍛鍊,每天務必保持1小時的運動量。平時跟大家去吃火鍋,吃一點清湯就擺手放筷子。

魔鬼身材絕對不只是天生,讓人讚不絕口背後,都寫滿了堅持和克制。

而為什麼作為一個鋼琴家的吉娜,還要在維持身材的路上做明星的表率? 很簡單,回到謝娜的案例,就是一個辨識度的問題。 本來光「鋼琴家」三個字關鍵詞,吉娜遠遠不能掩蓋郎朗的光芒。
但是一旦加上一個——「仙女般面孔、魔鬼般身材」的鋼琴家,誰又不會深刻地記住她? 所有凸顯辨識度努力的背後,其實都是當事人清晰認知自身優勢的表現。

知道怎樣打造自己的優勢,並且為此專注地努力,比東打一郎錘、西打一棍子來得更為聚焦有力。
螢幕上的明星們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靠什麼吃飯的。

  • 既然靠獨樹一幟的主持風格出道的,就加強自己的人設;
  • 既然靠顏值身材和才華一體出道的,我就要多加自律保持最佳狀態;


那些你看起來「讓人感動的堅持」,只是別人清醒地在下一盤大棋。


所謂「捷徑」,就是每天都活得有重點

老實說,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明星那樣拎得清。 更多的人狀態是:迷茫。

被事務裹挾著往前走,每天在毫無重點的生活里忙得焦頭爛額。 我曾經看過經緯投資的合伙人張穎的一段演講,印象很深刻。 他說:

當一個公司以融資為主要任務時,創始人就應該放下業務,找一個合伙人撐著日常工作。
專注去融資;而不是什麼事務都做。



他觀察到,大部分人創業,到了該融資的時點,還是吊兒郎當——來一個投資人就隨便談談,根本不認真,也不嚴謹。

那是根本對別人不嚴肅、也對自己不負責的行為。 如果覺得融資不重要,那就根本別動這個心思,理智說「不」,誰也不見。
如果這件事真的重要,那就不要三心兩意,把這件事重點擺在日程上。 可惜的是,了解人生重點在哪兒,比完成日常事務難得多。
很多人更希望活得全面開花 ,當斜槓青年,超過10倍地高估了自己兼顧多種事項的能力。比如,

  • 要在最近三個月完成減肥,
  • 想要完成考研,
  • 要輔導孩子考上重點班,
  • 還要出一本書……


其實,這麼多耗時費力的事情堆在一起,必然每一件都做不好。 正如俄羅斯著名的諺語:「別想著同時追兩隻兔子,你一隻也抓不到!」 而完成這些事唯一的捷徑是——先做重點的,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美國作家加里.凱勒和傑伊.帕帕森寫過一本雄霸亞馬遜暢銷總榜第一的書——《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書中提到,作者40歲才開始學習吉他,但是每天只有20分鐘的時間去練習。

這樣學,根本是茫然無緒的。 然而他把握住二八定律裡面的重點,只練習吉他的「音階」部分,沒想到很快就能獨自彈奏吉他獨奏。

而他把自己迅速成功的的根本,歸功於自己找到了20%重點裡面最重要的20%。

最後,他的一句話直擊人心: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決定什麼事情不要去做。 所謂人生重點,其實就是劃掉80%的非重點。

找准優勢和重點的3個方法

過有重點的生活,做相對優勢的事——這本來就是小學就學的「田忌賽馬」原理。 然而,一落到現實,大部分人依然還是面臨「道理都懂,依然過不好一生」的局面。

老練如張泉靈,也曾經陷入過這種思維陷阱——當時她離開央視,進入一家投資公司,公司老闆給她配了一輛車。 但是她拒絕了,堅持自己開車、自己做飯。
當時她的老闆很生氣,說:公司請你是希望你的時間發揮最大價值,而不是用來開車做飯的,請把你的時間用到刀刃上。

事實上,我對張泉靈老闆的思維深表贊同。這個社會本來就是有分工,有專業,「全能」的人往往最無能。

就像我以前有一個下屬,主業寫作,副業賣貨。本來也無可厚非。 然而,她賣貨也不專業,一會賣老家的橙子,一會賣減肥食品,最近還改行賣起了紅棗糕。沒想到一兩個月過去了,也沒賣出多少單。

錢和時間都花出去了,成效卻不大;寫作因為分了心,很長時間都沒多大的進步。 其實她這個人並不擅長做營銷,更有天賦做文字。


如果把握好重點只做好一樣,說不定此刻已經成為了公司主編,工資增幅不知道比賣貨多多少倍。


不僅僅是做副業,在職場上我們活得不如別人優秀,往往都在於沒有找到那「唯一最重要的事」。
那該怎樣去找到呢?

1、小規模嘗試,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點

當你不知道自己真的擅長做什麼,不妨小規模試錯。 比如,花一周時間去當個微商賣貨,花兩個星期去學習插花,看看能否當一個花藝師。

在平日工作中,多留意一下別人讚美自己哪方面的技能,這很大可能就是你今後可以發揮的重點優勢。

2、一段時間內,只完成一件事

小到時間管理上,每個小時只安排一件事。大到人生精力管理上,一個季度只完成一個目標。 要麼是減肥,要麼是陪孩子,要麼是考過某個資格考試。

別混著來! 當你實現「單一目標導向」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效率提高了10倍。

關掉你的聊天窗口,專心做更重要的事時,你每天的日程都清爽得像剛收拾好的房間。

3、對不重要的事情,狠心說「不」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裡面提及,一個人降低效率最大的小偷,是不會說「不」。 你看,文初的謝娜說不,她成了率性的謝娜,明確了舞台上的個性形象;


吉娜會跟美食和懶惰說不,她成了99%的人一見難忘的「魔鬼身材」鋼琴家;


我的下屬要是懂得跟不擅長的營銷副業說不,說不定今天也是個能出書的主編了。

狠心說不這件事,除了對別人,更要對自己。

請記住,你真的沒那麼多精力,少做一件錯事,才能多做一件正確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Xyjhm8BMH2_cNUgpq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