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金羊網、中國青年報
轉自:募格學術
編者按:此時再發此文,結合當下關於《柳葉刀》發表關於武漢肺炎學術論文的爭議,這個話題似乎具有別樣沉重的意義。——翻譯教學與研究
截至今年1月,新中國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已接受上萬人捐贈。40多位創始捐贈人中,28%來自浙江,19%來自河南,廣東占比19%。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透露,西湖大學科研成果考評「不唯影響因子,不唯引用次數」,力爭在「重大理論創新」和「核心技術難題」方面有所突破。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學的獨特就在於沒有包袱、能夠靈活探索人才培養體系。「我們希望嘗試全新的學術人才聘任體系、嘗試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嘗試全新科學評價機制和嘗試在中國大地上推動構建全新大學體系」。
圖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王亦君
近日,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和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慈善文化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以「科學與慈善的碰撞」為題發表演講,回顧了西湖大學創辦歷程及現狀。
籌備兩年,成立一年——前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領航的西湖大學,正在成為111名科學家、334位博士生自由探索前沿科學的小王國。
西子湖畔,這所發軔於民間的「研究型大學」更以一種「開源」姿態,為富貴若高門巨賈、平凡若升斗小民的每一個人提供了一個近距離參與時代洪流的契機——在民族科技進步創新的大潮中,成為每一顆可能燃亮的科學恆星背後的那點微光。
晶片研究實驗室一角
偉大的科學發現當時不一定偉大
截至目前,西湖大學選聘的世界一流科學家已達111位,其中80%以上是中國自己培養和輸出的優秀學子。
畢業於復旦的原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資深遺傳學家許田,畢業於清華的原布蘭迪斯大學終身教授、化學系主任鄧力,畢業於北大的原德克薩斯西南醫學中心終身教授、霍華德休斯研究院研究員於洪濤……
圖源:課堂製圖
施一公向外界描述的西湖大學科學家團隊堪稱「豪華」。這些從國外返流的科學家都已經在各自領域取得不菲成績。施一公認為,如此大批的科學家學成後返流,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很少見。
西湖大學聚焦理學、醫學、工學三個學科,大手筆引入世界一流科學家,成立獨立實驗室。在對科學家及其團隊科研成果的考評上,西湖大學提出「不唯影響因子,不唯引用次數」,只從「重大理論創新」和「突破核心技術難題」兩方面進行評估。
造價過億元的冷凍電鏡實驗室
「我們享受的電子時代的福利,起源於19世紀的高斯定律、高斯電磁學的發現;現在許多最尖端核心科技的突破,依賴於上個世紀初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現」。
施一公舉例,「這些偉大的科學發現在當時並沒有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卻在若干年後深刻影響人類前進的腳步」。他認為,縱觀世界科學史,近兩百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貢獻很少。怎樣在未來世界的發展中注入更多中國元素,是西湖大學努力的方向。
科技發展可以「彎道超車」
尖端、小眾,卻又深刻影響著社會與時代進步的腳步和方向,成立伊始,西湖大學即劍指前沿科學,希望通過引進和培育一批頂尖人才,實現創新逆襲。
「尖端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創造。中國不缺一般性的優秀人才,缺的是頂尖人才。中美科技領域的最大差距,也就是尖端人才的差距!」
施一公稱,西湖大學希望通過若干年努力,吸引和培養一批世界頂尖科學家,從事最前沿的科學研究,產生一批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科學成果,成為中國科技未來擔當的一支重要力量。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沒有百年,西湖大學何以立足?施一公認為,一所大學的歷史傳承、文化積澱及對社會的貢獻,需要時間的積澱,但科技領域的發展和突破,卻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圖源:施一公在第16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發言
法門之一——全球攬才,吸引世界一流科學家加盟。「大學之大,在於大師。如果能把一大批頂尖大師聚集在一起,並且創造良好的環境,支持他們的科學探索,何愁沒有創新?」
法門之二——優先發展理學、醫學、工學,力推多學科交叉。「新思想、新突破往往是在學科交叉的領域產生,而學科交叉在老的地方很難推動,全新的大學更容易打破學科壁壘,率先實現突破。」
「開源」式眾籌「科學象牙塔」
2018年2月14日,西湖大學獲批成立。「社會力量辦西湖大學」迅速上榜2018年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向社會募集辦學資金,開源式眾籌打造尖端科技的「科學象牙塔」,在新中國建國後尚屬首例。
西湖大學舉辦方——西湖教育基金會,成立於2015年。西湖教育基金會作為一家非盈利性公益基金會,面向全社會為西湖大學籌集善款。「從這一點上看,西湖大學的創辦者是全社會,她屬於你,屬於我,屬於每一個人」,施一公描述。
根據測算,西湖大學全容量聘請300位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講席教授)時,一年所需的運營費用約為10-12億元。西湖教育基金會的目標是用10-15年的時間達到200億元的留本資金池,用於支持西湖大學的正常運作,確保科學家沒有後顧之憂。
杭州雲棲小鎮石龍山街18號的西湖大學校區 圖源:西湖大學官網
2019年,西湖教育基金會合計收到捐贈9371筆,歷年累計捐贈者達上萬人,基本遍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亞洲、歐洲、南美、北美、非洲等世界各地。其中,40多位創始捐贈人,28%來自浙江,19%來自河南,19%來自廣東。捐贈者除了企業家,包括學生、工程師、公務員、教師、外來務工人員等社會各個群體。
有12歲的中學生,拿出自己和弟弟的壓歲錢;有美國中餐館老闆捐出一個月的收入;有爸爸以女兒名義在4月17日她10歲生日當天捐出10417元;有南美洲33位華人華僑委託代表輾轉33小時,取道巴黎趕到杭州,帶來捐款和對祖國強大的殷切期盼……
施一公清楚地記得每一筆捐贈背後的故事。「如果把西湖大學創辦過程比作一束光,那麼每位捐贈人就是組成這束光的一個光子」,他比喻。
不論是企業家還是普通市民,不論國門以內,還是國門以外;西子湖畔,這種源自民間的微光,正在與尖端科學家的大腦發生碰撞。它以一種樸素的方式折射出每一個參與其中的普通人對於家國民族命運的關懷,也昭示著一條民族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6JbDnAB3uTiws8Kovk9.html